欧洲对华政策为何与美国存温度差

在对华政策方面,欧洲主要国家间与美国的温度差十分明显。在美国派遣驱逐舰进入中国主张拥有领海主权的南海人工岛12海里以内范围的背景下,德法首脑近期相继访华,强化经济关系。距离中国较远、不会受到安全保障层面威胁的欧洲国家的立场是优先重视经济层面的实际利益。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10月29~30日访问中国。此次将是默克尔第8次访华,据称将签署新的协定,继续加深两国的经济关系。

欧洲对华政策德国企业的高管也将随同默克尔访华。德国媒体报道,深陷尾气造假丑闻的汽车巨头大众(CEO)的新任CEO穆勒也将是经济使节团的一员。从中可以看出大众希望尽快平息事件,将在中国市场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

此外还希望以巨大的中国市场为落脚点继而攻占全球市场。德国将提高制造业效率的“工业4.0”作为国家项目推进,力争使其成为国际标准。德国认为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普及是该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默克尔将在首脑会谈上游说中国引入该标准。

在默克尔总理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将于11月2~3日访问中国。预计与德国一样,经济使节团将随行访华。将就原子能和飞机等广泛领域的经济合作展开磋商。

在与习近平的首脑会谈中,奥朗德还将呼吁中国在全球变暖对策方面提供合作。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将于11月底在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的成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少不了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的合作。

但欧洲也不是完全躲避“中国威胁”。预计默克尔在首脑会谈中会对中国在南海强化实际支配表示担忧。德国政府相关人士10月26日向记者表示:“还担忧报道管制、媒体人士被扣押”。德国似乎要显现出软硬两方面。

默克尔在访问中国之前的10月上旬访问了印度,显示出也关注东南亚的姿态,似乎也是在尝试不被看做是“重视中国”。如果德国在亚洲“中立”立场被误解,在中国以外亚洲国家的经贸有可能会变得困难。

欧洲国家对商标、前端技术等的知识产权关心度较高。虽然欧洲一度出现的中国经济热有所降温。但是即便如此,和美国的强硬对华姿态相比,显示出明显的温度差。这不仅是不通过军事力量而是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传统思想,还有就是在经济上能够依赖的只有中国这个现实。

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正在被制裁,南美“支柱”巴西的经济低迷。中国的增长虽然放缓,但德国政府相关人士说:“巨大的市场并没有消失”。英国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中旬访英时,就达成了大规模的经济合作意向。

为了能促成经济增长,欧洲主要国家正在争夺中国资金。为此欧洲对中国的批评减弱。英国期待中国的“投资”,而法国希望获取中国基础设施等政府订单。由于政府间的关系直接左右这些投资和订单,英法不得不在对华批评上降低姿态。

2008年当时的法国政府批评中国的西藏问题,在中国遭遇了“拒买法货”的运动。也有法国媒体称:“避开刺痛中国的话”。(日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