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最好的自己!别让他人的杂讯,阻碍你走向成功

Image

许多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常犯一项错误:

「把自己的人生,当成是公司策略在规划」

例如,他们认为同侪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如果没办法,就努力发展这些技能,让自己跟上同侪。他们想要打进团体,和同侪齐头竞争。问题在於,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基本差异。

一条较理想但也较复杂的路径,就是「评估自我」并且「认识自己」。首先,盘点自己目前的技能,思考哪项任务能让你乐在其中。接着,依此发展出一套技能策略,去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行业

这项分析也许能让你改善短处丶强化现有的长处,并且选择最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经验积累,你可以更新自己的思考丶粹炼自己的兴趣,并且调整路线。

发挥你的潜能

你可以运用一套系统性流程来成就最好的自己。它可能没办法也让他人状态满点,只适用於你。当中可能得抗拒众人之智丶同侪压力丶流行文化等等。这趟旅程可能历时经年,期间少有外部协助与赞美。对於那些总是表现出众丶习惯以他人看法评断自己表现的人来说,少了认同感会特别煎熬。

我并不会乐观的以为找到自己的路很容易。就我的经验,这关乎努力和毅力。我也很容易被他人的看法左右并且随波逐流。我喜欢别人记得我。我也有金钱等实际问题要烦恼,必须改付房租才能应付其他责任要求。多年来,我一样被这些责任和担忧给左右。

接下来你该做的是 ⋯

写日记
你不用天天都写,但是当你遭遇问题时,写日记可以帮你厘清问题。

每天读报纸丶阅读书籍和杂志
掌握当前时事脉动,文学和文化趋势也是你了解现实的宝贵指标。虽说不要过於被流行文化给影响,但你得了解世界发生了什麽事,否则会格格不入。看看他人如何处理和你类似的经历,也会有所帮助。

可能的话,多存点钱
人们无法充分发挥潜能的原因之一是迫於经济压力。过度花费会让你难以追求技能和热情所在,想要挺身说话丶抗衡丶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也会困难许多。在职涯每一个阶段多存点钱可以让你在未来赚更多钱。为什麽?因为它让你有更多展现领导力的空间,在重要时刻来临时,做出更好的职涯决定。

把时间空出来,暂停再出发
人们常常跟我说,已经好几年没有休假。如果是这样,我可以了解为什麽他们很难去掌握全局或者好好反思。暂时离开,可以帮助你更加敏锐与觉察。如果你把自己填得过满,永远都没办法觉察到真我。

别让你的关系出状况
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有这个难题。所以我们都得努力异常以维持长期关系。我经常询求建议。我会为说的蠢话或发脾气而道歉(而且是常常)。你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比我还好,但仍然需继续努力。

整合经验丶不断学习丶等待改变

「真希望有人告诉我,我的天职究竟是什麽。」

这句话我听了多少次呢?说这些话的人,通常处於理智和心灵交战的困境 。当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麽丶害怕未来走向,或者焦虑决策要怎样才能成功,也经历好几次这样的天人交战。我希望事情顺利,不想让他人失望,我也不想有所悔恨。

这几年,我已经学会悔恨和不确定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你逃不掉,但可以努力掌握自己能做到的事,更加了解自己。当你回顾人生,你会希望自己发挥潜能,找到热情所在,并且产生想要的影响力。

这个影响力是什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很多人会告诉你,你的人生该做什麽和该得到什麽,但是他们不是你。何况他们自己也可能过得不顺遂。

所以,试着走不一样的道路吧。不要太担心能不能成功,要紧的是你能不能发挥潜能。实现你目标的途径或许很多,选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很喜欢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不是每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件有意义的事都算得出来。」当然,评量有其用处,但也有其限制。你对成功的定义受到你人生各方面的影响,而它们却可能无法评量或与同侪比较得来。你会感受到当中的奥妙。

我没办法知道,如果你走出了自己的路能赚得多少钱丶取得怎样的地位,或者得到多少头衔妆点自己,但如果你真心认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我知道你将感受一股非凡的成就。最终,这个感觉将让一切大不相同。

如果有了这6种心态,代表你已经准备好当「老板」了!

Image试着自问以下六个问题,评估自己在心态上,究竟是个「员工」还是「老板」:

1.擅於运用自己的长处 vs.不断试图改善自己的短处
你在面试时一定都会被问到「你有什麽弱点」「你打算怎麽改善?」员工被灌输了「缺点一定要消失」的观念,就会把焦点放在这件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毕竟懂得善用自己长处的人,才能够提升自己整体的战斗力,为自己的事业打出一片天。

2.总是搞砸事情 vs.坚持凡事完美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假如你从未经历过失败,只能说明你不够创新。」

马斯克失败过许多次,但他现在仍然是全球最受瞩目丶最有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的创业家之一。

员工会不断的想要讨老板的欢心,对自己的业务设下高标准,总不希望有任何纰漏。但这另外一面意味着的是他们总是不断的在「复制」或是「挑安全的做」让自己很少有机会挑战「创造」新事物的机会。但这也不是什麽致命的错误,毕竟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绩效考核的分数很难看。

不过若想要有自己的事业,那就得试着跳出舒适圈去做些不同的事情,试图让自己从不同的视野跟角度看事业,为企业找出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言:「每当你看到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又出现的时候,就代表着有一个人曾经在这之前做了很勇敢的决定。」

3.对「不是时候」的机会说「不」vs. 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
华伦・巴菲特:「真正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

因为他们得专注於一件事情,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丶精利或是投资,都只能用在某个领域当中,一旦超过就有可能会失准。也因此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深入了解一间公司的全貌」,然後押注,而不是观察「很多间公司的股价」,接着分散自己的资金在每间公司上。

4.懂得交办 vs. 总是喜欢自己动手做
日本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曾言:「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

听起来很拗口,但交办任务的另一个层次就是信任部属,然後让自己专注在只有你能做得到的事情上。

但员工不会这样想,他们试图把每件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他们怕出错丶怕要收烂摊子,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多工人」,没想到这只会让自己每件事都只有做到60分。

5.接受「工作与生活永远不平衡」 vs. 均衡的人生是终极梦想
工作跟生活平衡,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想要拥有自己事业的人清楚知道,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因为人的精力就这麽一点,你想要在工作上出类拔萃,那在别的方面就有可能少了那麽一些,这是你必须承担的风险,也是你应该要看清的现实。

6.善用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vs. 害怕聪明人对自己带来威胁
「每位领导者都懂得招揽比自己更聪明丶更强的人,那麽这间企业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雇用的人能力都比领导者差,那这些员工就只能做出更差的事,没机会让自己成长,」

这是美国奥美集团创办人丶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ivy)曾对自己的公司董事说的一句话,後来也被称为「奥格威定律」(Ogilvy’s Law)。

一间好的企业丶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要懂得让强者加强你的优势丶填补你的弱点,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才能让他在三国中夺得一席之地。别怕聪明的人会对你带来威胁,懂得知人善任,便是创业家最好的能力。

Peter Thiel:创业投资应逆向思维

Peter Thiel 彼得·泰尔是 Paypal 联合创始人,Facebook 天使投资人,创办了 Founders Fund 基金,投资了 LinkedIn、SpaceX、Yelp 等知名公司,是畅销书《Zero to One 从零到一》的作者,硅谷最著名的企业家与创业投资家。

Peter Thiel 最近来清华经管学院开设《创办新企业—中美新观察》的新课程,课程期间,笔者有幸与 Peter Thiel 一起进行了私人晚餐。与《从零到一》书籍相比,Peter 在课堂和晚餐分享了很多新的 “创业投资逆向思维”。笔者将其整理为《逆向思维-基金募集说明书》,从一个基金层面来看风险投资的逆向思维。

  1。 投资策略

互联网类(Internet)企业和科技类(Science)企业投资策略差异巨大。

互联网类投资属于指数型增长模型(Exponential Growth Model),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用户或其他核心指标呈现指数型趋势增长,投资人会分阶段追加投资并且基于此进行估值,这样的方式投资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

互联网类投资往往过于关注增长(Growth),而忽略持续性(Durability)。增长可以衡量,但持续性通常难以评估。投资人需要考虑这个企业未来十年之后是否还有可能存在。短期业绩并不能保证长期成功,例如 Zynga。投资人更应该关注持续性,关注终局。

而科技类投资属于二元制增长模型(Binary Model),科技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其达到关键里程碑之前难以估值,达到关键里程碑之后估值将会发生暴涨。判断什么是真正的里程碑,非常考验投资人的能力。

科技类投资,主要挑战在于判断 “新科技” 在未来是否真的有效,各种创新技术非常多,但实践中靠谱的非常少。这个需要投资人花时间去研究,就算不能完全搞明白,也至少要了解新科技的原理,而不是依 赖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例如投资 Alpha Go 之前,我们自己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认为垂直领域的 AI(人工智能)价值不大(在一个具体领域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AI),而是要投资于通用领域的 AI(能运用于多个领域的 AI)。所以我们投资了 Alpha Go。

笔者:作为互联网类创业者,选择创业方向和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兼顾增长和持久性两个方面。既要找到快速突破的单点,能够实现企业业务指数型的增长,同时这个增长带来的效应具备持续性,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构建一个护城河和壁垒,而不是仅靠资金驱动核心指标数据的上涨。

 2。 投资方向

作为创业者,应该去做一些很有价值而且很少人做的领域;作为投资人,应该投资潜力很大且没有被发现的领域。

互联网未来二十年仍然会有很多机会,但这个领域有太多资金在投资,导致项目和估值竞争激烈。

风险投资应该转型,投资到一些竞争较少的领域里,比如生物科技(Biotech)。

投资基金如果不转型,将有可能错失未来高速增长的行业。但是转型同样面临风险,投资人往往并不真正了解他们所投资的领域。投资人错失的优秀公 司,往往都是自己不了解的公司。例如 Facebook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投资人愿意投资,因为 Facebook 早期专注在大学生群体,投资人本身并不使用;Airbnb 一开始也不受重视,相对于住酒店,Airbnb 是一种更为廉价的住宿方式,投资人都比较有钱,都住好的酒店,没有使用 Airbnb 产品的机会。所以投资人不应该被自己所局限,应该努力尝试通过不同方式去理解潜在投资公司。

投资人不应该只专注细分领域,而是应该成为通用性人才(Generalist)。如果投资人只做互联网或者清洁能源投资,容易错失系统性机会,或者遭遇系统性投资风险。

笔者:最近几年流行 “风口论”,但对于创业者,一味追逐创业风口未必是好的选择。一个优秀的公司,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大家认为最理想的创业时机是 “领先半步”,但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够这么精准地把握时机。所以就算自己创业的领域不是所谓的 “风口”,只要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并且很有价值,创业者就应该想办法坚守下去,等到 “守得云开见月明” 的那一天。

  3。 投资项目

一个真正创新的项目(从零到一的项目)是很难被流行行话(Buzz Words)所描述的,这样的创新无法用传统概念分类,或者用一句话简单描述它。例如教育,医疗 IT 都是投资热词,但是投资人还是需要去了解企业具体做的是什么事情,而不是默认做这些领域的项目都是好项目。流行行话代表投资趋势,但是不代表真实的投资机 会。

投资人在考察项目的时候,会被各种流行行话环绕(例如:移动,O2O,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流行行话有一定帮助,能够描述这个企业正在做 哪方面,但是也有可能产生很大的误导。Google 当年一开始是个搜索公司,当时市场上已经有超过二十家以上搜索公司了,如果投资人认为 Google 就是一家普通搜索公司,那就犯了很大的错误,Google 是第一家机器搜索公司(machine power search),当时这个词不存在,投资人不能真正理解 Google 实际上与其他搜索公司差别很大。Facebook 出现的时候,社交网络公司已经很多了,但 Facebook 的差别在于能够识别用户真实身份。当时这一类的社交网络公司其实没有的。流行行话带来的解读偏差,容易让投资人错失机会。

投资人一个常见的做法是用流行行话来筛选项目。例如一个投资人想看大数据公司,从中挑选行业第一名进行投资,投资人会把市场上所有大数据公司列 出来,一家家的去考察,这样下来那些最有可能入选潜在投资名单的企业可能都不是好的投资标的,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做法,貌似有一个非常系 统性的方法挑选项目,实际上筛选出来的是缺乏自己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因为这种方法从第一步就错了。

笔者: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个头疼的问题,特别是业务模式比较复杂或者创业领域距离投资人日常生活较远的公司。创业者总是觉得 自己的项目是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投资人更喜欢用分类打标签的方式来快速过滤项目。从一开始见面在几句话之内解释清楚自己公司的业务,并 吸引投资人的兴趣;到深入沟通能够展现自己业务的核心差异,让投资人深刻理解到业务价值:都需要创业者有极强的换位思考和沟通能力。创业者应该尝试用更多 更直观的方式去展现自己,例如视频,用户体验报告,现场展示等方式,缩小彼此的认知差异。

  4。 估值

目前创业企业的估值非常高。Y Combinator(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是个典型例子,它在帮助创业者跟投资人议价方面很出色,导致创业企业估值很高,投资人之间竞争激烈。

我们的策略是从来不在 Y Combinator 的路演日(Demo Day)进行投资。为了避免这种竞争,我们采取了一种投资策略,每年选择 Y Combinator 一家最好的企业进行投资,这个策略在 2012年 和 2013年 都成功了,但 2014年 失败了。DST(著名投资基金)Yuri 曾在 2012年 针对所有 Y Combinator 的项目投资同等数额的资金,后来这些投资整体回报达到了三倍。但这个投资策略后来也失效了。由于现在创业企业估值竞争激烈,这些曾经有效的投资方法都无效 了。

另外估值要考虑到市场格局,美国医药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新的生物医药创业公司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旦药物研发达到里程碑,往往会选 择把公司卖给大型医药公司。通常在该生物医药公司的领域,只有一家医药大企业具备购买能力,导致企业交易变得很困难,估值很难谈,完全看创业企业跟大企业 之间的博弈能力,这很无奈。

笔者: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企业,估值只是决定了拿到一定融资时对应释放的股权比例,过分追求估值规模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在创业路上,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代价拿到足够规模的资金才是最重要的。纠结于估值,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业务并无太多实际意义。

  5。 投后管理

从市场表现来看,创始人领导的公司业绩表现远远超过那些职业经理人领导的公司业绩,但是投资人更喜欢将创始人从 CEO 的位置上换下来。

美国顶尖 20 家风险投资支持的创业独角兽公司,17 家都是由创始人来领导的。根据美国 S&P 指数表现,创始人领导的公司比非创始人领导的公司业绩回报超过 2 倍。

业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创始人更愿意投资未来,而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公司只会用钱回购股票。

但投资人们经常喜欢更换 CEO,在美国,第一轮融资后 78%的创始人仍然出任 CEO,但是到了 IPO 阶段,仅有 25%公司仍然由创始人领导。

投资人不喜欢创始人,是因为很多创始人比较难相处,投资人更喜欢 “政客”,喜欢比较好打交道的 CEO。

所以我们应该投资那些创始人仍然担任 CEO 的公司。

笔者:从创业者角度,如何提高自己与投资人打交道的能力,更加做好投资人关系管理是很重要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看问题角度不同,掌握信息量不同, 针对企业未来发展思路并不能统一,创业者应该更好的把企业的发展需求与投资人的期望结合起来,做好期望值管理。不要太自我,而是能够把周围资源跟企业发展 捆绑在一起,是创业者的功力。

 6。 以往投资业绩

我们第一期基金投资了 27 家公司,投资回报 92%来自于 Facebook,Palantir,Yammer 三家公司。投资的幂次法则非常明显。

过去十年最后悔的投资就是在 Facebook A 轮融资的时候没有跟投,这是个人投资最大的遗憾。

Facebook 天使轮的时候没有人给 Zuckerberg(Facebook 的创始人)投资,我们投了 50 万美金(后来 Facebook 上市时价值 6.38 亿美金)。Facebook 进行下一轮融资的时候,Zuckerberg 希望完全由我们来投资下一轮。当时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我们,都没有感觉到公司发生很大的变化,公司当时还是在大学街(University Ave,靠近斯坦福大学),团队还是那些人,而且新融资估值定价从每用户 5 美金下降到每用户 4.25 美金,我们当时都没有意识到 Facebook 的价值,反倒是外部投资者看得更清楚。

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看待公司价值会有很大的不同。

“木桶理论”还是有效的但是长板效用是未来必须掌握的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今天的公司实在没有必要精通一切,如果财务不够专业,可以聘用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在人力资源上欠缺,可以聘用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市场、公关如果是短板,有大量的优秀广告和宣传公司为你度身定做;同样的还有法律服务、战略咨询、员工心理服务……

当代的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补齐自己的短板。

所以今天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为你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

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仅仅做好品牌这个长板就好。

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GOOGLE在2014年初宣布29.1亿美金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联想,出售一周,GOOGLE股价上涨8%,理由也基于长板理论–CEO佩奇解释说:”这笔交易谷歌将精力投入到整个安卓生态系统的创新中,从而使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受惠。”翻译成这里的话就是:GOOGLE就是做系统的,我们买回来个手机公司回来补短板(硬件),现在发现不如专注我们擅长的长板(系统)更好。

伟大的公司也没必要每块板都强,而是把一块板做到极致——淘宝做好了交易平台;小米做好了粉丝互动;新东方做好了精神建设;腾讯则抓住了几乎8成的中国网民。

专业的细分让我们无法补齐所有的短板,互联网让企业内外信息流通的速度,都让合作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这个时候,当一个工作做不好,你找到合作者的机会和成本都越来越小。

与其非得要花精力治愈自己的某些”顽疾”,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现代很多经理人的工作方式,就是自己+助理+外脑+导师的工作方式。

所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专多能零缺陷”,”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才干;”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而最需要避免的情况是”性情大于才情”——你有些小优势,但是由于与你合作的成本太大,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这与应对疾病的策略一样–先让自己别得快速致死的”急性病”(比如工作态度、诚信、合作能力、基本的综合能力);然后和自己的”慢性病”和平共处,(比如某些方面的天赋与技能不足)专注发挥自己的优势去。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丘吉尔、罗斯福与林肯,都是著名的终生抑郁症患者。林肯的抑郁症甚至严重到在婚礼上临时发作,落跑而无法正常结婚。但即使是抑郁症发病的间隙,也足够让林肯发起南北战争、丘吉尔与罗斯福打赢二战。乔布斯是个扭曲现实、怪癖和不近人情和挑剔苛刻的家伙;周星驰是个出了名的坏脾气和反复无常的人;马云则以忽悠和出尔反尔著称。

对于企业,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的有长板,短板也需要其他人弥补,对于他们自己,他们则始终关注自己的优势——这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林肯、坚强的罗斯福、永不妥协的丘吉尔、追求完美的乔布斯、搞笑的周星驰和帮助了千万个生意人的马云。把白色一面发挥出来,就已经足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长板选手是物理学家霍金。

霍金1942年出生在英国剑桥,在21岁最自由的年龄患上肌肉萎缩症,一辈子被禁锢在轮椅上。43岁动的穿气管手术让他从此完全失去说话的能力,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通过敲击一个按键,合成人工语音演讲、写作、一个一个字母的敲出《时间简史》。他被认为是在世的最伟大科学家。普通人也许难以理解他物理学中的高度。但是从生涯来看,霍金拥有的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大脑和三根手指,其他的每一个部分都比你我差太多太多,即使聚焦这样的资源,也能撑起来一个伟大的生命。

作者与出处:来源于《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创业点子哪里来?面对批评是关键!

Image几个创业初期的小建议:

一丶不要害怕重新开始
在我的创业旅途上,我和共同创办人已数度抛弃努力数月的东西。这并不容易,但也比我想像中简单。最终,我们希望公司能获利,只要我们相信这麽做有助达成此目标,重新开始多少次都无所谓。

二丶仔细思考他人的批评,但不要全盘接受
曾经有位年轻人在社交场合中,不但批评我的创业想法,甚至连我的体型都批评。当时我惊讶无比,不知该怎麽回应,但过了几小时後,我发现他的批评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也让我得以再次转向,接触更大的市场。有时,你得思考来龙去脉,才能看清大局。

三丶聆听他人的心声
我的第一次大转折,发生在参加新加坡的贸易展和时尚周之後。我和几位设计师聊天,但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并不是非常有兴趣。很幸运地,其中一位愿意和我多谈一阵,告诉我该如何让产品更吸引人。事後证明她是对的,我也很高兴当时听取了她的意见。

四丶仔细研究
千万不要低估资料和数字的力量。仔细研究你的市场丶了解它的动态,会让你在顾客面前显得更有智慧和信心,而那也是赢取客户的关键之一。此外,深入研究可以让你在艰困之时更有自信,甚至有机会让你看见先前没注意到的机会。

五丶相信直觉
永远会有人质疑你的想法丶觉得你的想法行不通。创办人的责任之一,就是带领公司前行,就算短期经济情况并不是非常有利,也是如此。关键在於注重长期市场趋势并计画未来;你或许得放慢扩张的脚步,但最终你会发现,你已经为扩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只要能以顾客回馈和资料指引决策,每一次修正,都会让你距离优秀的创业想法更近一步。

为什么早餐外卖不是一门 “好生意”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知乎上对 “为什么没有人做早餐外卖?” 这个问题的回答整理成的文章。作者闫寒,优粮生活的合伙人。36 氪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保温箱”

为了政治正确,箱主先走一遍传统流程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早餐外卖的确是有人做的,比如早餐佳,饿了么早餐,已关闭的美团早餐和不知道还在不在做的聚美优品早餐“美天”。。。不过所有早餐外卖和午餐这种送到办公室的外卖不同,是需要用户预定之后早上到大厦楼下固定地点领取的。这样降低了配送成本,但对于用户来说,这和路过公司附近的早餐摊吃个早餐没有区别。最要命的是,这种看似无利可图的服务模式还需要掏钱补贴用户。

从呆鹅早餐的倒掉,到美团早餐的关闭,餐饮行业已经绝少有创业公司涉足早餐业务。所以,题主说“没有人做早餐外卖”也算趋势上的正确。

因此,早餐外卖并不是没人做,只是作为一个专门的生意来讲,性价比太低,不太值得做。以下为箱主详细的分析:

  客单价太低

早餐外卖的竞争对手是路边煎饼摊、鸡蛋灌饼摊,以及蒸包子炸油条的早餐店,这些竞争对手的客单价低则 2 块,高则 10 块,也就意味着早餐外卖的客单价在 10 块以内才有竞争力。这样的话,再加上外卖里占相当比重的配送成本,怎么算都不划算,所以现在大家都扎堆在客单价动辄 20-30 的午餐外卖以及客单价动辄 50-80 的晚餐外卖上,你懂得。

 消费动机不足

因为大多数人早上都是要上班去,所以早餐的消费场景,一般分为在家自制,路上吃早点摊,路上买了到公司吃几种。而这几种场景解决早餐都非常方 便,用户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去选择早餐外卖。不要跟我说早餐摊的餐品不卫生什么的,这不是选择早餐外卖的理由,而且我相信很多早餐店早晚会解决这个问题。

消费动机不足,就会影响单位面积内的市场价值,进而影响商家的动力。相比之下,午餐晚餐外卖,消费动机非常充分:可以不下楼,可以不排队,可以避免风吹日晒雨淋等等。

  配送要求苛刻

因为大部分目标用户早上都是移动状态的,所以他们的消费场景就两个:送到家吃完再走,以及送到公司吃完上班。所以无论那一种场景,用户等待的容 忍时间都是很短的,以分钟计的。这就要求早餐要在非常精确的时间段内同时配送到各个用户的手中,这对于外卖配送来讲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配送成本完全有可能把利润全吃掉。这也是大多数外卖店 “嫌弃” 早餐外卖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生意的原因。

这些并不是很难得出的依据,不应该障了餐饮创业者的眼。

大量创业者出局 家庭厨房情怀是否只是一场梦?

  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期待的是一顿如同家里妈妈一般带着温度的饭菜。

去年,当共享经济“飘进”家庭厨房的时候,一系列带着“妈妈”、“回家”的品牌餐饮应运而生,他们把赋闲在家并有一身好厨艺的大爷大妈和想吃的 健康、可口的白领对接,建立了共享厨房模式。于是,80后互联网从业者天天隔三差五就可以通过平台预定到家乡的小炒肉,而退休在家的张大妈也找到了打发时 间和赚取收入的新方式。

然而,当我们带着情怀,谈论着越来越多的,像天天和张大妈的温情故事,是如何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轮番上演之时,一部分共享厨房模式的创业者却已经黯然出局。

当情怀面对生意,共享厨房模式是否只是一场梦?

黯然出局的创业者

伴随着新一轮的融资失败,许多创业者已经出局。

2月25日晚,家厨平台“妈妈味道”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宣布2月26日停止服务。“dear all:因为业务调整,‘妈妈味道’将于2.26凌晨暂停使用,感谢与您一起走过的时光,期待下次再见,祝好!”不过,26日下午,“妈妈味道”又发布一 份澄清消息,称近期因业务变动需要,将做出战略调整与规划,因此会在部分地区暂停服务。新浪科技昨日致电该公司,客服人员称,目前北京、广州部分区域停止 运营,但强调只是暂停服务。

事实上,“妈妈味道”并非第一家“出局”的共享厨房平台。去年8月,主打用户情感需求的私房菜制作与配送平台“妈妈的菜”也宣布暂停运营。妈妈的菜创始人韩迪对新浪科技表示,因为成本结构和公司流量等问题,目前已经关停了“妈妈的菜”业务。

而另一家共享厨房模式“蹭饭”的创始人胡笃盛告诉新浪科技,从去年的12月份开始,公司已经决定维持蹭饭目前的运营情况,未来将不花精力在“蹭饭”的业务上,专心打造其他的业务。

新浪科技曾报道过,在市场最繁荣之时,同类型的公司达到七家,但是目前,同类平台仅有“回家吃饭”和“小e管饭”仍在继续正常运作,据资料显示,“回家吃饭”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5个城市,日均订单量5万左右,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家厨O2O平台。

遥遥无期的盈利

“蹭饭”创始人胡笃盛对新浪科技表示,从公司运营“蹭饭”至今,从来没有盈利,而每个月公司整体运作的成本大约在20万,上一轮的融资半年基本上已经“烧”光,短时间内又没有融到新一笔钱,所以公司维持现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连续创业八年的胡笃盛,上一次创业是“阿姨厨房”,也是一款与“蹭饭”类似模式的软件,一年前由于模式不通导致项目停止。如今,再出发的胡笃盛,依然选择这个行业,却又再次失败。

“但是我还是很看好这个行业,一方面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可是给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增加一点收入,另一方面我还是很看好私房美食这个行业。”

胡笃盛表示,目前公司的业务已经有所调整,如果将来新业务挣了钱还是会投资到“蹭饭”中。

“妈妈的菜”创始人韩迪是一位80后,他已经是第二次创业,对于这次妈妈的菜关停,他表示,共享厨房模式一方面存在着成本结构的问题,另一方面公司的流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阿姨端无法大量的供应菜品,并且品质很难保证统一,这样导致公司的流量被局限,而对于平台来说,流量无法保证,就无法盈利。”

市场还需要时间培育

新浪科技近日在“回家吃饭”平台下了一单,菜品是:红烧鲫鱼、火爆大头菜和一份米饭。在没有使用两元优惠劵的时候,这样的一份套餐的价格是36元。

对比于正规饭店来说,价格确实便宜不少,但是对比于其他外送平台所提供的餐饮来说,价格确实偏高。

有业内人士计算,这样的一份饭,“回家吃饭”就要补贴9块。包括:达达物流一般是8-12元,平台会补贴6元,加上餐盒和餐具的3元。这样的一份饭平台就要在无形之中补贴9元。

在补贴的同时,“回家吃饭”开始探索盈利方向,回家吃饭联合创始人谈婧对新浪科技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开始探索盈利模式,餐具和餐盒已经开始收取部分费用,今后还将推行其他的盈利方式,但是不方便透露时间表。

而另一家后入局的小“e管家”目前也举步维艰。

从小e管家页面来看,新浪科技发现在中关村的核心区域,目前却只有一家厨房端,当新浪科技把定位调至三元桥时,厨房端渐渐多起来,但销量最多的商户却远在东五环外的常营区域。

同时,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由于共享厨房模式平台,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客单价低、利润少等问题,同时自营配送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又多,很多平台经不起持续“烧钱”的考验,默认很多小商户入驻平台,而这种现象在厨房端占比非常多。

在新浪科技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朋友遇到过在共享厨房平台订餐之后,却由附近餐饮店主送来的情况。

由此看来,相比已经成熟的餐饮外卖市场,共享厨房模式平台这种凸显个性的需求,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表示,对于目前中国的状况来说,共享厨房模式还没有足够成熟的生存土壤,但是个性化美食确实是未来新的需求,目前利润空间让共享厨房难以存活,市场培育仍需求时间。

辛内克的演讲七秘诀

《商业内幕》对辛内克的访谈,他是TED最受够欢迎的演讲者之一

以下为辛内克透露的七个秘诀:

1. 别马上开口

辛内克认为,一上台就马上开始说话并非勇敢的展现,这只是向观众透露出你的不安与害怕罢了。其实,不妨安静走入台上、来个深呼吸、找个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停顿几秒钟,然后正式开始说话。这样的过程或许看似冗长及可怕,但从容不迫的态度,在在向观众展现出你的自信与对现场的高度掌握。

2. 真正给予 不是掠夺

许多演讲的目的在于推销产品、主意或要听众认同演讲者的想法,进而购买演讲者的书或喜欢演讲者。辛内克称这些演讲者为“掠夺者”。其实,听众是可以透过演讲者的表现一眼看穿他们的目的,然后不再专心听演讲。

“人类是高度社交型的动物。即便人与人之间隔了一个讲台的距离,都可以轻易判断对方是个‘给予者’或者是‘掠夺者’。‘给予’型的演讲者提供听众有价值的内容、教导听众新颖事物、激励听众;‘掠夺’型演讲者则反之。”

3. 一次只与一位听众眼神接触

“切忌对听众快速眼神扫过,这样会令人感觉你同时在看着大家,容易让听众与你产生脱离感。”

其实,演讲时直接注视着特定听众相较容易,且演讲效果更好。比如,在讲某一句话或谈论某个想法时,只专注地对着某位听众说,跳到下一句话或想法时,再对着另一位说,直到演讲结束。

“这样就好像你在跟你的听众互动对话,而非你单向地说话。”如此可以为你与听众创造更深层的交流,且全场听众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

4. 有时刻意放慢演讲的速度

当你紧张时,不只心跳加速,有时说话速度也会不自觉加快,很幸运地,通常听众对此都能包容。

“听众希望演讲者能讲的好,你讲话速度越快,越容易让听众跟不上。或许当你紧张时,换个方式,试着停顿一下、深呼吸,听众会耐心等你的!”

“真的很神奇,你站在讲台上每个字慢慢地讲出来,你会发现听众非常专注你说的每个字,真的很有效!”

5. 别在意那些唱反调的人

对于那些皱着眉头、交叉双臂在胸前或猛摇头的听众,不要去在意;就专注在那些支持认同你的人、那些很专注听你讲、非常享受你的演讲、听演讲中频频点头的那些人;不需要试着去说服那些唱反调的人,多专注在那些认同支持你的人会让你更有信心及更放松。

6. 将紧张转化为兴奋

辛内克从奥林匹克赛事中学到一个技巧。几年前,他发现记者在赛事前后采访参赛运动员时都会问同样问题:“你们紧张吗?”然后,所有受访的运动员即便手冒汗、心跳强烈蹦蹦跳、神经绷紧,仍然一致回答:“我们不紧张,我们很兴奋!”将这些看似紧张的生理现象解读为兴奋与激动的相应效果。

下次你演讲时,若感觉生理出现紧张征兆时,记得告诉自己:“我不紧张,我很兴奋。”当你这么相信时,你的整个状态似乎也随之朝正向改变。

7. 演讲结束记得说声“谢谢”

掌声是一份礼物,当你收到这份礼物时,你只能表达你的无限感激。这就是为什么辛内克每次演讲完总是以两个强而有力的字眼“谢谢”,来做完美结束。听众给了你完整的时间、给了你掌声,这是份礼物,你必须要真诚感谢。

杨致远:创业者过度看重估值很危险

 

硅谷Palo Alto的四季酒店,天空下着密密细雨,这里举办着七海资本的Ideas Summit年会。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匆匆跑进酒店大堂,没有打伞,满身雨水。这就是杨致远。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身家近20亿美元的互联网先驱人物自己驾车来到四季酒店,却没有直接把车停在酒店门口,和其他贵宾一样选择代客泊车,而是停在露天停车场然后冒雨跑了几十米进大堂。

“That’s OK(没什么的)。”看到旁人诧异的眼神,低调谦逊的他非常随和的笑笑。这位雅虎联合创始人自从2012年辞去雅虎所有职务之后,就很少出现在媒体视野。也许是因为酷爱打高尔夫球,47岁的他的身材依然瘦削,皮肤被加州的阳光晒得黝黑。

回到二十年前,杨致远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扎克伯格,26岁创办雅虎,28岁公司上市。雅虎不仅带领世界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改变了硅谷的创业版 图,也把杨致远推到了时代创新领军人物的位置。这也是迄今华裔在美国科技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杨致远出生在中华台湾,10岁时移民到硅谷圣何塞。)

离开雅虎之后,杨致远在2012年创办了风投基金AME Cloud Ventures,专注与数据相关和云服务价值链领域的创业公司投资。网上数据显示,四年多时间,AME已经完成了100多笔投资,涉及从种子轮到D轮。此外,他还担任着阿里巴巴、联想等诸多公司的董事职位。

此次杨致远罕见出席公开活动,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七海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良杰相识多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AME和七海资本合作投资了数笔交易。实际上,十年前杨致远对马云那次历史性投资正是在许良杰的撮合下达成的。

高尔夫球场定投资阿里

2005年雅虎宣布向阿里巴巴投资10亿美元,再加上当时估值7亿美元的雅虎中国,得到了阿里巴巴40%的股权。虽然当时杨致远并未出任雅虎CEO,但这笔交易却是在这位“雅虎酋长”的指示下完成的。(杨致远在2007-2009年出任雅虎CEO。)

这笔交易帮助马云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中国电商巨头,也给雅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这或许是美国公司迄今在中国的最成功投资。单是2012年,雅虎就 通过出售阿里股份套现71亿美元,2014年阿里上市时雅虎又再度套现100亿美元。目前雅虎依然持有阿里约15%的股权,价值400亿美元。

在七海投资年会上,杨致远回忆起了这一交易的幕后细节。他和马云实际早在1997年就已经相识。当时杨致远第一次去北京旅游,而正在中国外经贸 部工作的马云作为导游陪同他游玩长城。“(1997年)的马云对互联网充满着好奇”,当年年底马云辞职回到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

“但2005年的华源CEO峰会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和时间,认真思考如何进行互助互利的合作。不久我们就达成了协议。(那笔交易的背后)存在着很多时机和幸运。”杨致远回忆说。

这次会面发生在2005年硅谷华人科技协会华源会的CEO峰会,时任eBay全球副总裁的许良杰和时任雅虎副总裁的陆奇力主邀请杨致远、马云等 知名企业家参加会议。由于杨致远日程太满无法参加完整会议,许良杰则退而邀请痴迷高尔夫的杨致远去球场参加活动。而雅虎和阿里的投资正是杨致远和马云在高 尔夫球场达成的初步共识。

创业公司容易进入中国

因为华裔血统的原因,杨致远和许良杰一直积极参与中国与美国科技行业的交流活动,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领域十多年来的发展。如今他们也在推动硅谷与中国创业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在西雅图接见了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的参会者。杨致远也受邀参加了论坛,并与扎克伯格、库克等人一道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去年12月,他也受邀出席了中国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杨致远认为,雅虎、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诸多美国互联网巨头无法在中国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监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来自百度、阿里和腾讯的竞争。

“很多互联网公司美国做大之后,就认为进入中国的时机到了,但在中国却遭遇到政府、市场和竞争对手的诸多阻力。在我看来,较早期创业公司反而有更多机会与中国市场和政府进行更为直接、透明、坦率的对话。所以我的看法是,在早期创业阶段就进行对话。”

“我认为,中国更欢迎处在早期的小科技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国公司开始进入美国市场,进行更多的跨境业务。这也是我在西雅图和乌镇所传递的信息。”杨致远表示。

创业者不该过度看重估值

虽然转身投资领域已有四年多时间,但杨致远认为自己依然处在学习中。“我已经不记得具体的投资数量。我经常回家对妻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 好投资’,但和创业者们共事的感觉非常棒。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创新时代,超过过去二十年的任何时候。而我的经验可以帮助创业者推动公司成长壮大。”

谈到自己的投资标准时,杨致远表示,自己投资最好的两家公司现在的业务都不同于最初找自己投资的时候,模式已经从最初B2B领域转向了B2C行 业。他介绍说,自己在进行早期投资时,商业计划并不重要,看重的是创业者和团队是否有能力在必要时改变航线。这种能力并不容易判断,因为通常投资者只有 20分钟来做出决定。

杨致远表示,自己在2016年会密切关注大数据和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AME正在非常积极地注意这一领域的诸多公司。其中一个趋势是生物与 化学的大数据化,而另一个趋势是传感器的微型化。从大机器到小机器,从创伤检测到无创检测。“传感器正变得越来越小,通过微型化的设备和样本,我们可以轻 易获得过去所无法获取的数据。未来5-10年,这些领域交叉的创业公司可能会真正带来颠覆。”

过去一年已经有诸多创业公司在进行新一轮融资时遭遇估值缩水的问题。杨致远认为,现在很多创业者过于看重估值了。如果这一轮以过高估值融资,就 会背负沉重的增长压力,而多数情况下他们都需要进行下一轮融资。“我们认为,2016年的融资环境可能会比较困难。很多创业者看重估值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个 衡量指标。但我看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泡沫估值趋于合理是好事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几乎每位投资者都会被问到“硅谷现在是否存在投资泡沫”的问题,杨致远此次也不例外。他直率表示,一些处在后期的私有企业估值显然存在泡沫,行业如今也非常关注独角兽的(估值与业务波动)问题。(注:独角兽是指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

但他继续阐述,如果以估值超过5亿美元来衡量,这样的创业公司还有非常多家。他们可以通过IPO上市,也可能成为很多大公司的潜在收购对象。但估值3亿到10亿美元的很多创业公司,除非他们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否则很难找到退出渠道。

所以一些处在后期的私有公司,他们的估值在逐渐趋于合理,也在努力寻求合理的商业模式,让现金消耗速度变的更加理性。不过这也存在例外,Uber和Lyft这样争夺市场份额的公司依然可以以非常高的估值融资,同时又在消耗大量的资金。

多数后期的创业公司由于没有流动性和退出渠道,又遭遇到融资困难,所以他们(的估值)正在趋于合理。与此同时,这种情况也在逐渐传递到早期融资 阶段的创业公司,B轮和A轮融资都出现了困难,估值可能会回落到两三年前。但这些公司估值趋于理性是件好事,他们在逐渐专注于真正的创收和盈利能力,而不 是追求市场份额等指标。

杨致远专门指出,这只是美国的情况,中国的后期创业公司依然具有非常高的估值,因为背后有阿里、腾讯和百度等巨头争夺的推动。中国的流动性比美国高,中国创业公司的估值也高于美国市场。

孙正义在清华深圳研究生院财富管理中心所作的演讲

孙正义在清华深圳研究生院财富管理中心所作的演讲

2015年4月30日有删减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是来自软银的孙正义,请大家多多指教。

“向世界挑战”,这是我对我们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诸位都就职于在世界市场活跃的企业,也都是很有抱负的人。

要么数码化,要么灭亡

现在的状况是:数字化之于许多人,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走投无路被逼进行的。

特别是最近,日本的家电产业在持续和赤字苦战。我认为,其原因就是数码化的动作太慢了。仅仅组装零件,就仅仅只是电子化。日本制造的硬件非常轻薄,故障率低,这是日本的传家手艺,这也面临数码化不足的问题。

要让软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云技术和大数据,也就一定要积极地进行数码化。

虽有挑战,但定能打开未来之门。没有任何挑战就能面对未来,要么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么纯属运气,恐怕也不能长久。但是主动持续挑战,是自己开拓自己的未来的,我认为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

迷茫之时考虑遥远的未来

差不多在 3 年多以前,我提出了软银的“30年愿景”。第一次提出“30 年愿景”的时候,是创业之时,我第一次举行公司早会,除我之外公司员工只有 2 人,在早会上我差不多说了半个小时的未来愿景,两个员工都睁着眼睛听,觉得自己身在一个奇怪的公司,两星期过去后 2 个人就辞职了。

进行长长的演讲述说公司愿景,会给员工留下心理阴影,所以我把愿景封印在心里了。创业经过了 30 年,我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摆在员工面前,把至今以来的 30 年愿景述说出来。

一开始,我迷茫于“30 年之后会怎样”这个问题,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远处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来。我们考虑长远一些,彻底考虑一下 300 年后的人类的生活状态、社会、技术的进化,大约花费了一年聚集国内外的才智来考虑这个问题,今天大致说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单片机是晶体管做成的,晶体管靠近和分开,形成了电流,脑脑细胞也是神经细胞靠近分开、进行记忆与思考,也就是 2 进制,用微弱的电流记忆和思考。晶体管也是二进制,脑细胞和电脑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论。由此推断,在大约 20 年前,人类的脑细胞数量是 30 亿个,按照二进制就有 300 亿个组合。300 亿个,单片机里的晶体管数量何时能超越这个数,如果我们算一下的话,答案是 2018 年。

按照摩尔定律,机能一定会不断进化。而人类的细胞从 4000 年前到现在就没变过。

从现在起 2000 年后脑细胞的数量也不会变,而单片机的晶体管数量在 2018 年会超过人脑,我们再想想 30 年后会怎样,2018 年之后的 30 年后、更进一步,想想 300 年后。300 年后,就是 10 的 60 次方倍,远远超过脑细胞的数量,至今为止人类是地球上用脑细胞工作的生命体中数量最多的,而拥有超越人类机能之力的,是单片机。晶体管蕴含许多可能性

我们认为烦恼、想象、创造是人类的特权,电脑今后也将拥有自学能力,电脑自己编程的时代将会到来,今后的世界将像是科幻小说一样,脑构造计算机一定会诞生,能比人类更加敏锐地洞察和发明,搭载这种计算机的机器人会超过人类,不与其共存就没有未来,我相信人类与优秀的机器人能够幸福地共存。

人类目前认为不可能而放弃的领域,像灾害的救助、看护、医疗、教育等等,都可以由搭载脑构造计算机的机器人来帮助。
优秀的电脑无线连接网络,通过芯片和人类进行脑内交流,只需在脑中思想就能与对方通信,就如同传心术一样。

30 年前,手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就想到过像如今的智能机一样,平时随身携带的机器,最近的可穿戴设备,如手表、眼镜也相继出现了。
另外,医疗也会大大进步,平均寿命 200 岁的时代终将到来,300 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是 35岁,大多数人因为战争和疾病早早地死亡。300 年后人类的平均寿命是 200 岁,70~80 岁都会被说年轻,未来越想象越觉得接近科幻小说,充满哲学、宗教等等争论的话题。

然而一边想象着 300 年后的世界,一边烦恼之后,再次考虑“30 年后”这个话题,会觉得基本上是无聊而理所当然的世界。会让人觉得“这样的程度是理所当然的”,讨论 300 年后搭载脑构造计算机的机器人的时候,人们的意见多种多样,30 年后的事与之比起来似乎太平常、引不起议论,但关键问题就在这理所当然的 30 年后。

首先是“信息大爆炸”,比如,我们想象一下 30年后的 iPhone 会如何,与现在同样价格的 CPU 的能力大约会是现在的 100 万倍。
虽然不知到那时候,iPhone 还存不存在,但 30 年后的智能机平均的记忆容量会是现在的 100 万倍,通信速度是 300 万倍。

100 万倍是什么概念呢,那是装入了是人类大脑 10 万倍的晶体管。

2018 年以后电脑会超过人脑,30年后就是远远超过,这样的话,就能够放进 5000 亿首歌曲、3.5 亿年份的报纸。这样的“超级智能机”今后将会出现,这样的终端本地的处理能力已经如此,云端会如何呢?这又完全不一样了,通信速度达到现在的 300 万倍的话,本地和云端之间的连接速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限大的云端将把地球大大拓宽,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方式。
“云会成为人类最大的资产”

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生活记录,被保存在云端。“实时翻译眼镜” 30 年前就取得了专利,当然远在谷歌眼镜之前,今后的云技术中,在通信的瞬间完成自动翻译会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教育当然也会大大进化,全世界的孩子能与世界各地的孩子说话、语言不通也能自动翻译。医疗也会发展到高水平,无论你是住在孤岛还是住在沙漠,也能瞬间接受世界最尖端的医疗服务。工作方式也会进化,能瞬间连接许多东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云会成为人类最大的资产。

软银也开始将云技术作为最大资产而活用起来,云和大数据相混合,能形成更加有益的形式,为市场服务、解决问题。软银首先从自己开始,活用大数据,解决自身的问题。首先改善信号,为了更好服务软银的用户,我们让信号更良好,建立更有效率的基站。

我们做了一件世界首创的事,独立花费了 1 个月时间,收集了 7.5 G的数据,数据从智能机App 上获得并分析,用户网络的改善。用户在何处、何时、几次接入网络、连上了没有……我们进行了种种分析,也分析了竞争对手的用户的连接状态。这是世界首次,人们在哪个店里会进行怎样的行动、周五的 18 点到周日的 10 点都干了什么……一切都用数据进行分析。

我认为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改善,才能分析哪里有问题,障碍在哪里。举个例子,我们常在 IT 杂志上看到“调查了 200 个地方”“问了 1000 个人”,然后进行分析,但从没看过分析 7.5 亿人的杂志,因为这样很花钱,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移动设备的流行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软银在工作方式上也配合云技术,率先进行了改变。iPhone 推出至今已有4、5 年了,我们给全部公司员工都配了一台,iPad 出来的时候也给所有人配了,全员可以随身携带、连接云端,利益增长并不是偶然的事,对于未来的云,不活用 iPhone 是不行的,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邮件也通过 Gmail Cloud 化了,各种各样的报告也 Cloud 化了。

不仅仅是我们,和我们合作的企业也在活用这些。JR 上配了 7000 台 iPad mini,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阅读喜爱的内容,医药公司利用视频提供医生的情报、misawa home(房地产公司)利用 iPad 进行工程管理、三和 shutter 也在工作中引入了 1400 台 iPad,利用视频等手段,让人们能实际体验闸门开关的速度。

软银公司内已经实行无纸化,也不用打印机,除了契约性文件和向政府提供的文件,已经全面无纸化了,开会也是用视频介绍,公司内有专门制作视频的团队,presentation 的方式也改变了。利用 Google Apps 在世界各处商谈……

向世界挑战,我们看见了新的风景,是不挑战则见不到的风景。今后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征程,正在积极进行数码化的企业,让我们继续挑战信息的革命,世界的工作方式也会发生大的变革。
为什么要行动呢?只因这是为人们提供幸福而不得不进行的事。
这就是我今天的演讲。

(文章转自“王育琨频道”,略有调整,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孙正义其人1957年出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知名投资人。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81年创建的软银集团,短短33年成了一个信息技术帝国。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把孙正义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Index),2014年9月16日,随着阿里巴巴登陆美股市场,57岁孙正义的财富净值达166亿美元,跻身日本首富。
十四年前,孙正义的软银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身上投下了2000万美元的赌注。如今,软银所持的阿里巴巴约34.4%股份据估算也因此暴涨到了大约580亿美元。(折合3000多亿人民币)

他身高只有1米5。最近几年的日本富豪榜,他不在首位,就名列第二。他是马云的贵人,被称为“互联网大帝”。他还创造了3周完成高中教育、不到两年念完圣名学院课程的记录。但同时,他作为伯克利的毕业生毕业多年并没有毕业证,原因是他为了回日本等不到毕业典礼的举行。

他是韩裔日本人。他叫孙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