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然而人生如戏,世事如棋

然而人生如戏,世事如棋。

李嘉诚创业做塑胶花生意时,与一家英国贸易商做生意。这家公司的老板看他年纪小,公司弱,料他不懂行规,即使懂也没有讨价还价的力量,骗他说因为海关作业关系,每笔货款都要暂扣30%等到最终结算后再退还给他。

  李嘉诚知道这是对方找借口卡拿自己,但自己确实没有更多选择,而且即便这样也还有利可图,决定忍气吞声,先按对方条件把生意做起来,等待自己熬大。

  但这个老板变本加厉,当李嘉诚是傻瓜、弱柿子。从1950到1957年,在长达七年里,他一个铜板都没退给李嘉诚。李嘉诚被扣下的钱,加起来甚至比长江公司的资本金还要大几倍,给刚刚创业的他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

  忍无可忍,李嘉诚给对方下了最后通牒:六个月后不再接受这样的订单。信发出后,英国老板把七年的暂扣款全数退还。虽然拿回了这么大一笔钱,但李嘉诚依然很不是滋味:想想这7年自己过的苦日子,他对这个老板依然是恨之入骨。

  拿回钱的李嘉诚并没有去想要怎么报复这个老板,一解心头之恨,而是继续专心致志自己的生意,渐渐远离这个老板,直到毫无联系。 几十年后的一天,一封从英国寄给李嘉诚的信,却将往事再提。

  写信人说自己在英国的报纸上看到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成为巨富的消息,于是忐忑致问:你是不是那个曾经和我做过塑胶花生意的Mr. LiKaShing(李嘉诚英文名)?而且随信表示,如果是,他希望重游香港,再见一见李嘉诚,但自己年岁已大,而且生活窘迫,所以还希望李嘉诚赞助他往返的差旅。

  收到信件的李嘉诚,顿时想起多年前那个让自己夜不能寐的英国人。在心里说,好,你自投罗网,我就再见你一面,谈谈当年你把我害成了怎样。

  通常,李嘉诚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都是让人搭头等舱。一住进酒店,就会送花送酒致意。但对这个几十年来,想起来就会生恨的人,他还是有些不爽,于是告诉秘书,人接来,这些就免了。

  李嘉诚回忆两人重逢的情形。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个当年仗势欺人的人,如今已是浑身落魄与沧桑,连行走也已不便。原本,李嘉诚想责备对方一句“那7年你把我害得好苦”,但这般情形,让他的责备感马上转变成对对方的同情以及世事的感叹。“他见到我很紧张,一句话都不敢讲。我也是很受触动,马上去扶他,不知怎么开口说话。后来就安排秘书,酒啊!水果啊!快点送过去。”

  多年后,被问到为何把当年奸诈自己的“仇人”当贵宾一样接待,李嘉诚淡淡地回答:你看到他好惨,而我很好,后来听说,他回去后一年就过世了。

  他(做事不讲规矩和道义)好惨,我(忍辱负重努力打拼)很好,在李嘉诚看来,这就是不同做事做人态度的人最后得到的回应,公平的回应。

  这个人也被李嘉诚当成是一个反面教材,用来教育职员和家人,不要做恶人。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做事,天没看,但人在看,人人都在看。最终,大家会看到你是一个什么人,让你得到你这样的人应该有的人生。

杰西卡‧马(Jessica Mah)获选主流商业杂志《Inc.》公布的2015年Inc. 5000榜单封面人物

据雅虎财经新闻网报导,Inc. 5000榜单收录了美国成长速度最快的私人企业,杰西卡的自创公司inDinero榜上有名。 杰西卡‧马(Jessica Mah)本月获选主流商业杂志《Inc.》公布的2015年Inc. 5000榜单封面人物。

美国专门报导信息技术公司的网站TechCrunch 这样评价杰西卡:“她可能是我们知道的最类似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的女性。”杰西卡堪称科技奇才,8岁开始自学编程,12岁开始创业,当时通过为别人创建网站每月可以赚得几千美元。

杰西卡15岁进入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2010年毕业。同年,她与好友安迪‧苏(Andy Su)共同开发了inDinero会计软件。

但是公司成立之初也经历过挫折。2011年,公司仅创立一年的时候,即面临倒闭。inDinero创立的初衷是为小企业主提供理财服务,但是杰西卡发现发现客户不喜欢她的产品,只喜欢免费服务。

公司资金消耗得很快, 每周烧掉8万美元,而且她无法和同事融洽相处。杰西卡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我消费超支、雇员过多,年收入不足,无法支撑那家公司。”,“我觉得当时自己的公司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在公司只剩15万美元的时候,她意识到应该彻底改变。于是她只留下两名员工,把公司从办公楼搬到自己的公寓。

之后,公司进行了品牌再造,投资几千美元进行深入开发,使inDinero可以为客户提供会计、税务、工资单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会计可以使用inDinero软件进行报税,企业家可以掌握现金流情况。

三年来,inDinero已经发展为一家国际公司,在全球有四家分公司,也拥有一些公关公司和法律公司等大企业客户。之前低谷时公司裁员到只剩两名员工,目前已经拥有130名全职人员。杰西卡计划继续扩展inDinero公司。

包凡:一个靠“关系”崛起的中国投资银行家

包凡一个中国投资银行家的诞生

仅仅在2014年,华兴资本就完成了近50个私募融资及并购项目、7个IPO项目、2个可转债项目,总交易金额超过了110亿美金。身为创始人兼CEO的包凡想把华兴做成一家百年老店——他的意思是,中国有机会出现一家世界级投行。

2014年5月22日,早晨8点多,纽约天色阴沉,天气预报中的雨还没有落下。华兴资本CEO包凡出现在时代广场4号纳斯达克MarketSite大厦直播间。他是来观礼京东上市的,所以难得正经穿了深色西装、打了领带。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正在台上彩排,第一轮结束,他冲台下喊了一声,“老包,等会儿你也上来。”

京东IPO的联席主承销商一共6家——美林证券、瑞银证券、华兴资本、Allen &Company、巴克莱和杰富瑞斯。其中包凡创立的华兴资本是唯一的中国投资银行。6天之前,包凡刚参加完聚美优品在纽交所的上市,华兴资本也是聚美优品IPO联席主承销商。

仅仅2014年前5个月,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就有8家,京东是其中体量最大的,用纳斯达克总裁鲍勃·格雷菲尔德(Bob Greifeld)的话说,它刷新了纳斯达克来自大中华区的118家公司的IPO纪录。以上市当天的收盘价20.90美元计算,京东市值达286亿美元,在当时已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腾讯和百度。

对一家承销商来说,要拿下京东IPO这样的大单绝非易事,包凡本人也承认这是华兴2014年业务的核心亮点,不过,在他看来事情没那么复杂,“都是哥们儿嘛”。“我就给老刘打了个电话,说京东上市这事儿,我们也想参与参与。还没开始做工作,老刘说:‘来吧。’”

事实上此时华兴做证券业务的经验还很有限。他们在2012、2013年才分别拿到香港和美国的券商牌照。2013年6月,兰亭集势赴美IPO,华兴第一次扮演承销商的角色。兰亭集势的董事长兼CEO郭去疾,同样是包凡的“哥们儿”。

然而自完成第一单IPO业务之后,短短14个月间——亦即在阿里巴巴上市前,在某种意义上,华兴资本已经成功超越了一些华尔街国际大投行。根据投资银行软件和数据定制服务商Dealogic的数据,2014年前8个月,在中国公司赴美IPO承销商中,华兴资本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瑞银集团,超过瑞士信贷和美银美林。陌陌上市这个2014年中概股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收官之作,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士信贷、华兴资本等构成了联席主承销商阵营,其中华兴资本是唯一的中国投行。这是华兴2014年在海外市场完成的第7个IPO。

短短两年时间内,这家新型投行就已经承揽起中国大部分IT企业赴美IPO交易。除了京东、聚美优品、陌陌,这张名单上还有途牛、乐居、神州租……

来自华兴的数据显示,2014年,这家公司完成了近50个私募融资及并购项目、7个IPO项目、2个可转债项目,总交易金额超过110亿美金。假如追溯其成立10年来的轨迹,从2006年的当当网、千橡互动,2007年的巨人网络,2008年的暴风影音,2009年的开心网,2010年的神州租车、奇艺(后改名为“爱奇艺”),2011年的京东商城、聚美优品、大众点评、赶集,2012年的优酷土豆,2013年的百度、PPS、阿里巴巴、酷盘、奇虎360,到2014年的腾讯、京东以及陌陌,一系列融资、并购、入股、上市行为的背后,始终都有华兴资本的身影,其已经完成的200多宗交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的民营投资银行终于可以在本土公司成长的各个环节,包括利润丰厚的IPO环节,与国际大投行一较高下了。

“回过头来想想,中国每年创业公司的融资,真的有很大一块儿是通过我们这个渠道做的,而且我们代理的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那些创业公司,所以如果说我们对整个中国的创业公司或者高科技行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觉得也不为过。这还真是挺了不起的。”

不过,包凡和华兴的野心不止于此。

与中国新经济一同成长

“我创业的时候说,我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投行。很多人说我疯了,民企不可能做投行。当时,我一没钱,二没关系。”2013年11月,包凡在面向创业者的演讲中如此回忆。

要知道他想做的事情有多难,看看同一领域的竞争对手就知道了:摩根士丹利、高盛、中金、中信证[2.65% 资金 研报]……

就在包凡创业的2004年,前总理朱镕基之子朱云来出任了中金公司CEO。诞生于1995年的中金是国有控股投资银行,几乎垄断了大型国企的境外上市业务,成为了“计划经济金融体制”的最大受益者,移动、中国联通[3.20% 资金 研报]中国电信[-0.23%]中国石油[-0.27% 资金 研报]中国石化[0.00% 资金 研报]中国人寿[-0.81% 资金 研报]建设银行[-0.33% 资金 研报]工商银行[-0.63% 资金 研报]等大批国企的海外IPO,都是由中金完成。

与此同时,国外的大投行也从不断成长的中国市场拿到了自己的份额。2003年12月到2004年12月这一年中,中国有11家互联网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其中,盛大和腾讯的主承销商是高盛,51job的主承销商是摩根士丹利——此外摩根士丹利还和花旗银行一起担任了Tom在线的承销商。

国内外的大投行,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IPO环节。而当时还在亚信科技的包凡却从中国新经济的发展中看到了机会。

他是在2000年加入亚信科技的,担任首席战略官,负责投资、并购及战略合作业务。1993年,这家公司由田溯宁和丁健在美国创立,1995年中国公司成立,几乎可以算作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鼻祖”。2000年,亚信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高科[10.00% 资金 研报]技企业。因为先后承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中国网通等六大全国性Internet骨干网工程,亚信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建筑师”。

在亚信那4年,包凡接触了许多中国本土的高科技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成长速度都非常快,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几百,这一现象在传统产业是看不到的。但是没人从投资银行的角度给他们提供帮助。

创业公司这种现实的需求使包凡萌生创业的念头。2004年,他离开亚信,创立华兴资本。

这是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开端。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被称为“知识英雄”。他们在没有任何盈利模式的情况下,敲开了纳斯达克的门,而在国内,这是匪夷所思的。一家不盈利的企业,很难敲开中国证监会的大门,上市就更不用说了。人们惊诧地看着王志东从中关村[1.47% 资金 研报]被人看扁的小倒爷成为纳斯达克明星;张朝阳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丁磊走出广州一间7平方米的格子间一跃成为中国的财富新贵。没有讳莫如深的第一桶金,也没有不可言说的幕后故事,更与国企的体制转型无关,他们就这么像阳光一般敞亮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了。而后,还有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

对中国互联网新贵们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从2003年起,他们逐渐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盈利模式,互联网应用呈现多元化局面,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娱乐……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许多人卷入互联网经济大潮完全是误打误撞——比如刘强东。2003年时,他在中关村已经有13家店铺,因SARS肆虐,无人问津,短短21天亏损800多万,占其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他在论坛上发了个帖子,当天就成交6笔生意。岁末,他关掉了实体店,将所有生意都搬到了网上。在此之前他没有上过当当网或卓越网,也没听说过8848。

那么,已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无限前景的包凡,为什么没有创立一家互联网公司?须知包凡出来创业那年,优酷网创始人古永锵还在搜狐担任COO;土豆网创始人王微还是贝塔斯曼在线中国的执行总裁;奇虎360创始人周鸿祎刚把3721卖给雅虎、出任雅虎中国总裁没多久;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创立校内网仅仅一年。

“我觉得他们干的事儿都挺好的,但不一定是我能干的事儿。我没有那种热情,让我去开个网店卖东西什么的我没兴趣,弄个游戏公司跟一帮小屁孩儿天天玩儿我也没什么兴趣。人还是要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吧。”包凡如此回答。

1993年从挪威经济管理学院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了华尔街的摩根士丹利工作。在那里他真切感受到了华尔街对美国的功用——金融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犹如心脏对身体的影响力。《华尔街之子摩根》一书令他读懂了银行家在美国崛起中扮演的角色。老摩根的名言“以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令他莫名触动。后来他离开了摩根士丹利,在瑞士信贷延续银行家生涯,直到2000年。

那7年里,包凡做过多家跨国公司的财务顾问,包括加拿大贝尔、瑞士诺华制药、挪威RPR等公司。他帮这些公司进行资金募集、银行借贷、并购以及重组工作,为客户融资超过70亿美元,进行国际并购超过600亿美元。

对他来说,多年后华兴做投资银行业务不过是重操旧业,驾轻就熟。然而在外人看来,当他搭乘的船由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变为华兴资本时,原本万里浩渺的大海,可能化作一片盐碱地。

创业之初,包凡在建国门外大街21号的国际俱乐部饭店借了一个房间做办公室。当时公司只有两个员工,一个是他本人,另一个是从清华毕业的女生,身兼分析师和秘书二职。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包凡见客户大多约在饭店的大堂。

华兴资本创立后第一年只做了两个单子。第一个客户中星微电子还是老东家亚信的董事长丁健为包凡介绍的。这个单子能成的重要因素就是包凡。中星微看中了包凡过往的银行家履历;为了接下这单活儿,包凡为中星微兼职做了一年CFO。

和未来的顶尖企业家交朋友

尽管起步艰难——包凡以“求生存”来形容,但他对华兴的定位却很清晰:帮助企业制定融资、收购、兼并或是卖掉公司的计划,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制订全面解决方案。华兴资本主要关注3个细分领域:TMT(科技、媒体和通讯)、医疗保健和消费品,其中TMT领域尤其踩准了新经济的点。

2005年,包凡做了7个单子,华兴资本把办公室搬到了尚都国际。到2006年,华兴已然成为资本市场的新星,陈一舟的千橡科技融资4800万美元、俞渝和李国庆的当当网第三轮融资2700万美元、周鸿祎的奇虎第二轮融资2500万美元,华兴都是独家财务顾问。

对包凡和华兴来说,赢得中国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家朋友,对其业务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纽约时报》2014年一篇对华兴的报道这么认为。对此,包凡直言不讳,“华兴资本的愿景是找到这些真正顶尖的企业家,与他们在创业初期建立关系,并伴随他们一路成长,不断壮大。”

“我们虽然是在做项目、做交易,但我们一向认为我们也在做人,我们积累的是朋友,是人脉。朋友、人脉成就了华兴的今天。我们进行一桩交易,会看这个人值不值得华兴跟他交朋友。我们跟这个人之间,是不是不说一辈子,至少10年、20年能一起做买卖。我们不希望只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希望我们在一起还能干点什么其他的事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讲究这个人值不值得去交。有句名言说,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但我还真不是那么想,有时再多的钱放在眼前,这个人交不成朋友,宁愿不做。”包凡告诉我们。

华兴资本第一个IPO项目兰亭集势的创始人郭去疾,包凡在他还是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时就结识了,合作却是在四五年后;他和土豆网创始人王微认识是在美国的一门课程中,当时王微刚刚开始做土豆,而后土豆网融资、和优酷合并,担任财务顾问的当然是华兴。2013年王微创立追光动画,华兴也参与了投资。

相比土豆,包凡似乎更欣赏追光。“做这样的事,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耐心熬四五年做那么一部大作出来,第三他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王微是赚过钱的人,又是个完美主义者。一般人不会去干这种事,这是疯子干的,而他就是那种疯子。我觉得他能把这事儿给干成。”

“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面对这个问题,包凡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吐出四个字来:气味相投。某种程度上,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江湖气。

某种意义上说,包凡和中国互联网的许多早期创业者是同一类人。他们基本都是1970年代生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他们会被视为好斗、不服从权威的叛逆分子。他们不愿意循规蹈矩,一心创建自己的“规矩”。周鸿祎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界“斗士”,在他的童年和现在所处的互联网世界里,他是那种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的人。凭借强悍性情,他在铁板一块的杀毒市场上趟出一条血路。而包凡为了打架不吃亏还特意学过格斗。从小叛逆的他,读小学五年级时“一年吃了50张罚单”。这样两个人在原本就不大的中国互联网圈子能相互闻到味太正常了。

华兴帮奇虎做B轮融资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周鸿祎。包凡却认为周的功底摆在那儿,只要他想干,一定能干出事来,只是时间问题。

他也很欣赏刘强东。“老刘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也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们都很讲义气。”“但对你性格再认可,你做不出事,大家一起喝酒、玩儿就得了,不用做买卖了。我们毕竟还是在做生意。我最欣赏他的是,说过的事基本都能做到。刚开始也觉得他不靠谱儿,这玩意能做成吗?但每次他都说到做到,还超过不少。”

包凡视这些创业家为“哥们儿”,创业家们又为何信赖华兴?

“包凡比较大气,在利益上不那么斤斤计较。和客户谈收费之类细节时他会抓大放小,而和客户谈判时又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有时客户听起来不太顺耳。他做成那么多复杂的大案子,这可能是部分原因。”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这么认为。

《彭博商业周刊》报道,2005年,包凡结识了光线传媒[-2.58% 资金 研报]总裁王长田。双方几次谈合作都没有结果。但王长田却感觉到,包凡是站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的,他会考虑王长田的利益,也会考虑投资方的利益。他并非一定要促成生意,以便自己能赚到钱。买卖没做成,人却成了朋友。后来包凡还入股了光线传媒,光线上市使他获得了30倍的投资收益。王长田说,“如果一笔一笔地做生意,我付他的顾问费会远远小于股票的利益,但我愿意给他,因为我希望跟他建立长远的关系。他是一个你愿意给他钱的人,你觉得他挣钱是应该的。”

2013年,包凡代表奇虎和搜狐谈并购搜狗的事。

他和搜狐CFO余楚媛见了几十次面,花了半年时间,最后还是劝周鸿祎放弃,因为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后来他告诉《彭博》,“客户为什么信任华兴?因为华兴不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做事,先考虑客户利益。这件事要是做成了,一年以后崩盘,老周得恨死我,我在业内也要被人骂死。”

自2011年以来,赶集网一直跟华兴有合作。赶集网CEO杨浩涌认为,华兴资本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搭了一座很好的桥梁。和别的投资银行不一样的是华兴的立场似乎更偏向创业者——业内有共识,华兴推荐的项目都挺好,但价钱不便宜。

杨浩涌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投行这个圈子里,包凡很有江湖地位。他跟圈内很多人关系都很好,大家也都卖他面子,我觉得这是华兴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另外我觉得包凡是一个对中国和西方都比较懂的人,国外的投资人和国内的创业者对他都很认同。”

毋庸置疑,“关系”是华兴资本取得成功的有力支撑。但如果把华兴今日的成就仅仅归因于包凡的人脉,显然是把复杂问题说简单了。作为一名深耕中国互联网的投资银行家,包凡的专业性无可挑剔。他知道如何在一堆创业公司中把最优秀的那个挑出来,并且善于在创业者、投资者、并购者之间进行高效的沟通。

21世纪不动产创始人卢航进行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找到华兴,仅仅是因为第一轮融资的投资方高盛建议他这么做。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华兴多收一道中介费,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开始了合作。结果3个月之内,见了不到10个投资人,他就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搞定了5200万美元的融资额。

当然,奠定华兴在投行圈无可撼动的地位的,还是和京东的连续合作。

霸气的刘强东一直告诉记者,他不想做“中国的亚马逊”,不想成为任何追随者,“京东必须就是京东”。京东商城不断扩张的过反复质疑资金链断裂,声音不仅来自媒体,也来自投行和风险投资界的大佬。

最初因为风险太大,2008年就认识刘强东的包凡几次放弃同京东的合作。但在2011年,华兴终于促成了DST、老虎基金等机构对京东高达15亿美元的融资。在此之后,2014年,腾讯战略投资京东、京东赴美IPO两度出现华兴的身影,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

现在谈起腾讯投资京东,包凡语调从容,“最难的是两家公司的战略诉求当中有一些矛盾,大家必须把最原则、最核心的部分谈拢。这对我们是挺有挑战性的,不过反过来说,也正是这种最复杂、最有挑战性的状况,才最能凸显华兴的价值所在。”事实上这个项目从春节前开始谈,到3月份就谈定了,不过用了两个月。

和哥们儿的关系会不会影响对一项业务做不做、怎么做的判断?

包凡的回答是:“会。但我觉得业务就是业务。他为他公司的利益,我为我公司或者我客户的利益,这个互相都理解,只要不做一些越过底线的事:撒谎、故意做局、暗地里操控。这种事绝不能干。”或许正因为守住了这条线,中国互联网江湖有了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华兴可以跟所有的人做买卖。

在华尔街为中国创业者代言

在包凡的理解中,做投行从根本上说就是做品牌。摩根和高盛今天之所以有这样的市场份额,当然有许多其他因素起了作用,例如资源和人才,但归根到底靠的是金字招牌。“中国那么多的民营企业上市,老板可能从来没去过华尔街,他为什么会知道让董秘给摩根、给高盛打个电话或者找人介绍一下?就是因为品牌。”

从第一个客户中星微电子到后来的京东、陌陌,华兴已经完成了200多宗交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腾讯、京东、奇虎、当当、优酷、土豆、爱奇艺、PPS、美团、赶集、陌陌……,华兴资本的会客厅,展示了他们有过合作的商业伙伴。如果满足于原有的私募和并购业务,华兴的确是可以喘一口气了。但这显然不是包凡的风格。

2008年,华兴雄心勃勃进行区域扩张,在上海创建团队。不料金融风暴袭来,2009年全年只做了四五个单——对比一下,现在华兴仅仅私募融资领域一年就有好几十个案子。金融风暴中,本土证券市场萎靡,国际投行中国业务锐减,包凡却从中看到了华兴扩张的好时机,决定将华兴从原先的新型投行(关注创业公司种子期和成长期的融资并购)转型为全业务投行,开始布局证券业务。

在他看来,华兴如果不转型为一站式、全业务的投行,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真正立足,“如果我们规模太小就会受大投行的欺负”。为此,华兴必须一方面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目前华兴大约有200多个客户,已经上市的占十分之一。拓展券商业务、满足客户们潜在的上市需求,成为华兴成立证券业务的推动力。2012年、2013年,华兴先后拿到了香港和美国券商牌照。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中国公司也有这种现实需求。

2010年曾是中国公司在全球IPO十分活跃的一年,一共有476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规模高达1053.54亿美元。而2011年全年则有348家中国公司上市,融资规模为553.7亿美元。这些公司的上市,特别是海外上市,绝大多数是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国外的巨头充当证券承销商。

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早期受益于国际资本,而后又在外资银行帮助下于海外上市,一切看上去很美。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当当网的创始人李国庆曾将这件美好的外衣撕开了一道口子,使人们得以窥见不那么美好的内核。

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当日收盘价为29.91美元,较发行价16美元上涨87%。李国庆认为投行故意压低当当网的定价,和摩根士丹利的员工在微博上絮絮叨叨对骂了一个月。

商业观察家申音认为,处于弱势的创业者与机构投资人、投行谈判,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交易,创业者在谈判中也许会有心理落差,有些条款可能是被迫接受的。

包凡则感慨,“欧洲撑起了罗斯柴尔德,犹太人撑起了高盛,央企撑起了中金,中国的创业者们,谁是你们在华尔街的代言人?”

2013年,国内IPO市场关闭造成A股市场一片低迷的同时,华兴却逆势而上,帮助完成亚信联创私有化、兰亭集势赴美IPO、奇虎6亿美元可转换票据发行、唯品会2亿美元增发、博雅互动香港上市、去哪儿赴美IPO等交易。

兰亭集势是华兴证券——华兴资本旗下的证券公司——所做的第一笔IPO业务。虽然是副承销商,华兴证券却为兰亭集势带来超过融资额三分之一的订单,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主承销商瑞士信贷。这让包凡感到骄傲——其实瑞士信贷加上华兴资本,两家就能搞定。

另一方面,中概股投资人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变。近几年随着VIE(可变利益实体)事件集中爆发,欧美主流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均对中概股敬而远之。填补空白的是海外众多中国背景投资者。2005年创办的高瓴资本,初期管理的资金规模只有3000万美元,现在却发展到了80亿美元,并投资了京东商城、去哪儿等中国TMT公司。

对中国公司来说,瑞士信贷这类大投行拥有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能帮他们解决股票认购的“广度”问题,华兴则能帮他们找到对中概股感兴趣的基石投资者,以解决“深度”问题。

包凡认为,自金融危机以来IPO领域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基石投资者越来越关键。传统意义上的IPO只是一种“面上”的卖法。“比如一家公司要IPO了,大投行里面有好几百个销售,每个销售打电话给自己的20个客户,说某某某要做IPO了,你有没有兴趣买股票?”而现在的IPO很大程度上更像是私募融资,“现在不在乎说你有200个人买你的股票,重要的是哪前10个人买你的股票。这前10个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股票做不做得成、定价在哪儿。那这10个人实际上要以一种攻坚战的打法来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在面上拉拢拉拢。”而这恰恰是华兴的长项,“我们一直都是做私募的嘛,其实等于很大程度上把IPO当作私募去做。”

2014年前8个月,在中国公司赴美IPO承销商中,刚成立两年的华兴证券仅次于瑞银排名第二,这种独特的“打法”或许功不可没。

华兴在香港和美国的证券业务进行得风生水起,但至今还没有拿到国内A股市场牌照。包凡透露,“如果有机会,华兴决不会放弃A股市场,不过我们会有另外一套打法,跑衙门这种事情我干不来。”

谈及竞争对手,他调侃道,华兴的竞争对手“漫山遍野”,“如果没有竞争对手就说明我入错行了,我干的这买卖没人瞧得上。”

令人唏嘘的是,2014年10月14日中金公司发布了朱云来辞去CEO一职的消息。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与中金近年来行业地位不断下滑有关。公开数据显示,中金2013年行业排名第33位,而这与其推行的大项目模式关系甚大。随着央企上市大潮退去,一个时代宣告结束。

做一家中国的世界级投行

10年前创业时,据说包凡是先为公司取了英文名China Renaissance,而后回译为中文“华兴”的。他很喜欢Renaissance(文艺复兴、复兴)这个概念。

当年他进入摩根士丹利时,“大摩”相当程度上还是很传统的华尔街投行,商业模式是以服务客户为主的。到他后来离职时,“大摩”已经转型为以交易为主的现代投行。而他并不喜欢这一转变。“现代投行实际上是,我也为别人服务,但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赚钱。我为你客户服务的时候拿点信息,我自己投资,自己做交易。我觉得这个模式是错的,短期也许能挣点快钱,长期来看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我想重新做一个经典的投行,某种程度上复兴一下传统。”

10年后再思量,投行的门槛相当高。“你看,虽然美国的券商成百上千,真正能够在华尔街成事的第一梯队也就那么七八家吧。我想全球也是这个情况。现在我们越是往前面走,越觉得做这个行业真的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不到一定规模,很多事情你做不了。但你要想做到那个规模,真的不光是钱的问题,好多时候这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太多了。”

对于包凡,至少有三件事责无旁贷:定战略方向,组建团队,拓展新业务。在他看来,过去这10年战略方向并没有大问题;拓展新业务尽管累心,却能够使他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我这人很怕无聊,很难去做一件我没有热情的事儿。早期做事可能还受追逐金钱的驱动,随着事业的发展,这一部分动力越来越弱。不断给自己找新的挑战,对我来说是保持热情的一种手段。”新年伊始,他接受腾讯科技采访,如此总结刚刚过去的一年:“2014年,我最累,也很陶醉。”

当下最头疼的问题,只剩下组建团队了。“我们未来想要做很多事,这些事是需要人做出来的,哪里去找这些人,怎么说服他们加入华兴,怎么留住他们,怎么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乃至自己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这是我下一步最重要的挑战。”据说在这件事上,近年他耗费了三分之一的精力。

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是在2006年加入的。在他看来,成功的团队建设是华兴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刚进华兴时,这家公司只有10多个员工。每隔半年,每个人会有一个360 Review——你的主管领导直接坐下来跟你谈,哪些地方做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我当时觉得有点好笑,但现在回过头来看,360 Review这一制度到现在还坚持。包老大做这个公司一开始就不是小打小闹。”

“包老大”,是包凡在华兴内部的昵称,他不喜欢同事称他“包总”或“老板”。

“大多数金融机构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西装革履,冷冰冰的,工作交流都通过邮件或者电话。华兴却很新鲜热辣,有时工作交流可能就是在办公区喊一嗓子,人跟人之间离得特别近。从包老大开始,都是这种感觉。”华兴首席人才官邹涓告诉我们。

加入华兴之前,邹涓曾在通用电气、外资PE基金和本土大国企负责人力资源。据她所说,目前华兴资本的员工超过了100人,比2014年初增加了30%,按照计划,新的一年人员规模还将扩充30%到50%。而她本人,是被包凡一杯接一杯咖啡、一次又一次长谈拉来的。令她感动的是,在她第一天上班前,包凡特意从国外打回电话,叮嘱工作人员为她配备一套新的办公桌椅。

原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刁扬、原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副首席执行官陆奕等高管是2014年加入的,当年8月份入职的17Startup联合创始人、“90后CTO”孙若愚则是华兴资本最年轻的骨干。

这个24岁的年轻人,将全面承担改造和创新华兴业务流程IT平台的任务。包凡希望新技术能改进甚至颠覆投行的做事模式,全面提高效率。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是大势所趋,此举颇有自我颠覆的意味。

此外,华兴鼓励“内部创业家”的出现,两个月之前正式对外公布的“阿尔法”早期项目,就是发展平台之一。杜永波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阿尔法”项目团队是华兴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及“85后”员工组建而成,重点关注那些为“85后”“90后”用户群体设计的创业项目。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的投资决策权将属于“阿尔法”团队而非华兴决策委员会。

阿尔法项目联合负责人刘峰是2012年2月加入华兴上海分部的。他告诉我们“包老大”和他分享过的成功之道,“他说过去10年不是几个聪明人在一起把事做成了,更多是靠各方朋友帮助。所以第一是要形成自己的朋友圈,第二是要知道回馈别人。不要只看利益,要重感情。总之交朋友第一,谈生意第二。他给我们传递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华兴历史上当然并非没有过人才出走的经历。处境最艰难的2009年,就有两个早期合伙人离开了。包凡倒是看开了:“就像共产党当年从在遵义开会到最后进北京,人都差了好几拨了是吧?”

他希望华兴未来10年能实现“去包凡化”,将一家个人创立的企业做成真正的机构。这需要他在公司治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培养上下大功夫,更需要他本人合理放权。

当问及他野心的界限在哪里时,包凡明显兴奋起来。

“5年之后、10年之后,再问我这个问题也许答案会不一样。但目前来说我看得比较清楚。我觉得中国应该有机会出现世界级的投行。我知道这个东西值得我去争取。争取到争取不到,看我自己的本事,看我们这个团队的本事,好多事有时要看命的。但如果没有争取,我会觉得很遗憾。”

赛车是包凡的爱好之一。他说他很喜欢风险,但更喜欢驾驭住风险的感觉。

“这是一个有趣的年代,互联网为整个投行业带来了根本变革。可以说我们处在最好的时候,也可以说我们处在最坏的时候。最坏是说,也许10年后整个投行业跟今天相比面目全非。最好是说,我们现在规模还小,但在所有投行里,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应该是最深的。相对来说,我们最有机会把握住下一代的潮流。

“纵观历史上玩过金融的,尤其是玩我们这种金融里面比较高大上形态的,基本上是犹太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玩这个玩得特别好,其他文化的人试过,但都失败了。如果说在我们中国人手里也能玩出一个一流的东西来,进入到金融CLUB,我觉得也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还真有朋友说他像一个中国的犹太人。

当当网联合创始人俞渝曾对包凡说,如果中国本土有望诞生一家世界级的投行,那一定就是你包凡干的。别忘了摩根先生整合美国铁路业的时候,已经63岁。俞渝的话让人想到未来,而包凡告诉我们的一个故事,则让我们想到过去,甚至想到《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30多年前,每月总有一个周末,一对祖孙会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光顾上海淮海中路那家红房子西餐厅,吃一顿西餐。对孩子来说那是难得的节日。尽管1949年前当过银行家的爷爷此时手头拮据,每次只能点简单的食物,却总是很认真地教他如何用刀叉,把这件事做得极富仪式感。在用餐的同时,爷爷还会给孙儿讲些十里洋场的逸闻和自己做过的事。孩子年纪还不大,听不太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却总觉得银行家这个职业似乎很神秘,挺好玩儿的。

你已经猜到了,那个孩子就是包凡。

来源:财经天下 作者:薛芳

吴晓波:我是怎样把90多万公众号粉丝打造成一个社群的

8月6日,在腾讯移动社群大会上,著名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洋洋洒洒发表了一份近6000字的演讲。他以自身这一年的经历为素材,谈到了自己从去年5月份开通微信公众号后,是怎么找到自己读者的,以及他是如何运营以自己为主心骨的社群的。目前,他的公众号“吴晓波频道”的粉丝有90多万,他预计下个月将突破100万。一个坎儿,也是一个里程碑。

吴晓波围绕这90多万粉丝/读者打造了一个社群,并形成了一套该社群的价值观。他认为,“一个社群是乌合之众,大家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彼此是谁,你有怎么样的价值观,你认同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事情”是很可怕的。所以,他在开通微信公众号300天的时候用一篇文章对社群进行了“救赎”。

在吴晓波看来,他的这个社群以及社群里的人,需要具备四点特质:1、认可商业之美;2、崇尚自我奋斗,我们都是一些个人主义者,都是相信民主、相信自由、相信市场力量的人,相信自我奋斗的人,我们不相信任何的集团,不相信任何的政党;3、乐意奉献、共享;反对屌丝经济。

搭建完精神框架后,吴晓波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怎么办呢?总不能够就这么让这几十万人像一盘散沙吧。于是,他就开始了组织化,建立班委组织,让下面的人学习《罗伯特议事法则》,并成立班委组织,指派班长。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书友会、旅游大组、理财大组、创意大组、创业大组等。

吴晓波运营社群这一年多来,他说他有三点体会:有态度的内容,圈层化互动,共享中互利。你很难想想,吴晓波的精力这么旺盛,他还召集大家改造了100家咖啡馆,提供书架;创办巴九灵创业公益金,年收入100万;众筹电影,拍纪录片……

这是怎样的一个吴晓波呢?或许你可以通过他的自述来了解。

以下是吴晓波演讲文字实录:

大家好!很高兴来北京,刚才演讲的Dowson(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是2005年加入腾讯的,腾讯是2004年上市,那个时候腾讯还是以QQ为主的公司,然后他来了以后做了一个产品叫QQ空间。

我过去两年在写一本书叫做《腾讯传》,到现在还没有写完,太复杂了。现在,我得到一个福利,有一个5位数的QQ号。

我觉得社群是互联网送来的最好的服务。我们有了QQ以后,人开始摆脱真实的身份、地域的局限,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面重新构建你的朋友圈,重新设定你的身份,重新建立你的社交关系和商业关系,我觉得这是这些互联网公司在过去十几年里面带给中国一个最大的变化。

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写作者, 1993年我开始成为一个财经类的专栏作家。长期以来,我有很多的读者,但是我从来不知道读者在哪里,我就给报纸写专栏,给杂志写专栏,给新闻门户写专栏,然后每年写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我的读者在哪里,根本找不到他们。

去年我想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如果我还要写作,我必须改变一个战场,到一个新的世界去写作。所以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开始做自己的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我记得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叫做《骑到新世界的背上》,我要告别原来的媒体生态,到一个新世界生态,但是新世界像一条恶龙一样,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什么地方,你也不知道会不会从龙背上摔下来,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进到这样一个世界里面去了。

然后我的公众号逐渐逐渐增加,每天大概新增两千左右,现在应该是91万,下个月应该是过百万的数据。这是最大的变化,我找到了将近100万的读者,他们会经常跟我有互动,每天的文章发出来,在后台看到他们的反应,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虽然也给我带来很多的苦恼,他们可能要看我穿什么牌子的情趣内衣。

在这90多万的后台里面,一个让我很高兴的情况是,开始出现数据,我们开始用数据找到这些人在哪里,所谓的社群,现在是真实的。从后台看,这90多万人里面,有三个60%:

60%是男生,关心财经的大部分是男生;第二个60%是80后和90后,这让我很高兴,因为长期以来,我的读者是50、60、70为主的,大量的读者是这部分,然后有了公众号以后,年轻人开始逐渐增加了,变得更加活跃;第三个是60%的人集中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区,像北京和上海,我的订户就超过了9万多人。

搭建班委会,组建社群,界定共同价值观

公众号开到300天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开始确定我们这个社群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觉得蛮可怕的是:一个社群是乌合之众,大家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彼此是谁,你有怎么样的价值观,你认同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事情。如果大家很茫然地跑到一起,我觉得这个社群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到了第300天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

第一,我们认可商业之美,在这个公众号里面不会有别的东西,大部分是商业或者泛商业的东西;

第二个叫做崇尚自我奋斗,我们都是一些个人主义者,都是相信民主、相信自由、相信市场力量的人,相信自我奋斗的人,我们不相信任何的集团,不相信任何的政党;

第三,我们乐意奉献、共享,我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共享经济,只有付出才能有得到,而且付出的快乐和得到的快乐是一样的;

第四,“反对屌丝经济”,写这句话的时候好纠结,我的团队跟我说,吴老师能不能不要写这句话,写这句话会得罪一堆人。我说还要写上去,因为我觉得中国要向上走,中国不能变成一个下流社会,所以我们要反对屌丝经济。屌丝不是一贫如洗,而是甘愿在社会的下层和边缘,并以此反对主流财富群体,这是堕落的表现,我觉得人一定要往上走,要有阳光的一面,所以我提出这个。

这些文字提出来之后,会造成每天会有人离开,每天有五六百人取消我们的关注,但是每天有两千多人增加关注。我觉得这个挺好的,慢慢大家变成价值取向比较认同的部分,在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社群才真正存在。

搞了一个书友会的东西,结果,越搞越大

有了这部分人以后,我们就在想,这部分人到底在哪里,是不是真实的。然后就在这些年轻的订户们的推动下,突然发生了一些很奇怪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我20年的财经专栏写作中完全没有遇到过的一件事情:我们5月份开出了订阅号,6月份的时候,北京社科院的一个物理系博士给我们后台留言说,能不能到北京搞一场签售会,虽然后来那个签售会没搞成,但后来通过他发起这个事情,很多人就聚在一起,于是在这个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出现了第一个地面组织,叫做“书友会”,然后逐渐逐渐开始增加。

书友会一开始就是在QQ群里面的,QQ群到了500人以后,我说不行了,500人在里面就很混乱,发言、发广告那些东西,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进来,我说要建立组织化。所以我们就开始在北京建立一个班委组织,然后我在网上先找到了第一份给他们的东西《罗伯特议事法则》,就是大家要学会开会,每一个地区的班委组建之后就是先学会怎么开会,然后选班长、班委,就开始这样做。到目前为止,全国有81个城市做了我们的书友会,有31个城市选了班委,北京有9个班委,他们组织各自的活动。

班级的人员组织,大部分是在QQ群里面完成的,形成了一些很大的群,像北上广深、杭州等这些地方分别有四个两千人的社群,全国的QQ群数大概有3万多个。其中像上海、广州、成都、杭州都是比较活跃的,上海是从去年8月份成立,到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到上海参加了书友会的活动,说你们搞了多少场活动,他们半年竟然搞了两百场活动,他们有十几个兴趣小组,建立了QQ群,建立了微信群,他们有6个班委。

到现在为止,十几个小组合并同类项,现在大的分成了五个小组,有创业的、理财的、户外的、旅行的、阅读的,今年做的活动应该超过300场,慢慢地他们变成一种自组织。

因为吴晓波频道,这些陌生人聚在一起,然后他们通过QQ群的方式,通过增值的关系粘连,这些关系又因为兴趣的不同,成立了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又把兴趣爱好导流到地下。北京有一个群学萨缪尔森经济学,连续两个月学习,他们都是自发组织的。

上海书友会有自己的订阅号,加了9万多的会员,他们自己做文章,建立小的社区。他们又开始跟一些商家合作,因为大家都是喜欢财经的人,财商都比较高一些,都比较相信商业的正当性,他们不排斥商业,他们会帮孟京辉卖戏票,帮文艺公司做推广活动等等,就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群体。

前两天,我们马上过一百万粉丝了,我到群里面问了一下,我们有多少人因为参加频道而结婚了,大概知道有40多对了,谈恋爱的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建立旅游大组,搞实名制,需要推荐

当各个小组建立完以后,我们又在想,其实90多万人在空中还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各个层次有了社群以后,有没有可能把兴趣的孤岛打通呢?兴趣孤岛建成一个高速公路,这是今年过年以后我们的一个实习生提出来的,一个92年的实习生,他提出这个观念,他是参加运营组的,说从后台来看,各个城市都有旅游小组,旅行小组会各地跑,现在他们都在当地,沈阳是沈阳的,西安是西安的,南京是南京的,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大组?后来在这个实习生的倡导下,我们开始建立一个大组,叫做旅行大组,一开始是八个城市参与,他们都有小组。八个城市的小组长拉了一个QQ群,开始选举大组长。

到现在为止,十几个城市的旅行小组今天都在一起了,因为它是实名制的,需要有推荐进来,这个人的身份非常真实,爱好更加确定,建立了QQ群,有两千多人,然后他们开始自己搞活动,已经做完两场活动,一场活动就是一个苏州的企业家,他有一个房车,在群里面召集30多个人,一起去青海,完成了一次青海的旅行活动。另一个是最近跟一个旅行机构合作,我们拿到一个很低的价格,去泰国,我记得四晚还是五晚,六千多块钱,都是五星级酒店,我女儿都非常有兴趣去。这个群已经做好了,找了一个很帅的小伙子做导游,接下来要去土耳其和日本,这样开始玩起来。

当这些信息孤岛被打通以后,我觉得会变得越来越有趣,旅行大群今年年底会超过一万个左右,一万个喜欢旅游的人,会在这个组里面建立起来。

建立理财大组、创意大组、创业大组

接下来会做理财大组,因为理财这个话题在公众号里面关注非常高。大家都很爱钱,很希望知道自己的财富怎么增加,所以我们今年下半年会成立理财大组。然后会成立创意大组,创意是现在中国最热的话题,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毕业以后三年创业者的失败率大概是97%,但是我们频道里面有很多的60后、70后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创业大组,把这些愿意创业的年轻人聚集起来,通过培训,通过点对点的辅导,能够帮助到他们。所以今年下半年会做这样的事情。

这一年很忙很忙,改造咖啡馆、建立公益金

我们过去一年多里面做了很多社群运营的事情。我认为,大家都说互联网是共享经济,但是我觉得互联网在共享的主题下面,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目录,叫做求援。互联网最好的是,当我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我有什么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或者我有什么愿景的时候,我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社群里面请大家帮助,这是互联网最伟大的事情,能够通过求援的方式,让社会的资源经过一次重新配置,而且人在付出的时候会很快乐,这是社群建立之前很难想象的事情。

过去一年我们做了蛮多的事情,举四个例子

第一个,咖啡馆改造计划。我有一次去咖啡馆喝咖啡,我回来跟团队说,咖啡馆里面竟然没有书架,能不能在咖啡馆里面放一些书架进去。我们在公众号里面说,第一,有没有人愿意提供书架给我们;第二,有没有咖啡馆愿意让我们的书架进去;第三个,我们也没有书,我们就是乞丐。

亚马逊联系我们,说愿意提供亚马逊的KINDLE,提供几部。另外咖啡馆也满足我们,另外掌阅说我们提供书架,结果这个事情就搞定了。我们全国只做了一百家咖啡馆,我们只敢在有班委会的地方去做这个东西,没有班委会,没有人管理这个事情。这个就是去年的咖啡馆计划。

第二个,我们做了一个巴九灵创业公益金。我是从前年开始,把我每年写图书的版税捐出来的,每年大概有一百万的收入。原来我是捐给人家的,捐给别人的慈善机构。

有了公众号以后,我说我们能不能做自己的慈善活动,我们就做了一个创业公益金,我们做了那么多年的财经写作,包括我们自己办企业,我们对年轻人有贡献的是,我们能够告诉他们在创业的什么时候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创业就像小孩子一样,你扶着他往前走,他的成功概率会高很多。

所以,去年开始,我把这部分费用拿出来切分成10份,帮助10个创业者,然后又在当地找两个企业家,每个月抽出48个小时帮助到他。

第三个,我们做了一些众筹的事情。这个可能就比较多了,比如我们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要送给我们的用户一些礼物,问有没有企业愿意来提供的,然后我也不要你多,你每家只要50份就可以了,然后就有企业来提供。去年,我们还跟腾讯合作了电影票。

我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我的诗篇》,写的是中国当前一个非常隐秘的一件事情,中国现在大概有超过一万个工友,他们在工地上、车间里面、在生产一线,他们是中国的诗人,他们在写诗歌。中国的诗人,在整个大学知识分子里面已经死光了,只有真正的一线的工人、农民在写自己的诗歌。所以我拍了一个片子,叫做《我的诗篇》,在今年6月份的上海电影节里面得到了金爵奖。纪录片的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帮助,比如我们众筹了50多万资金进行拍摄,然后我们众筹帮助一个自杀的诗人出版了他最后一本诗集,我们做了很多跟互联网有关的一些事情。

在上海得了奖以后,面临新的尴尬。中国几乎所有的纪录片,无论你拍得多好,影院都不愿意接受,我们通过电影票应用找到一些城市的影院,跟那些影院谈完之后,我花八千块钱、一万块钱包下你的影院。我们在全国找了52家企业,现在包了80场电影,在长三角的浙江、江苏和上海,从下个月开始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放这些电影。我们会有一些社群,社群里面会有很多发布工作,如果你愿意到影院里面看这个电影的人,就可以跟你的朋友去看这个电影。

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中国的非常真实的一面,我们除了一个《捉妖记》以外,我们还有一些工人在写诗歌。这是社群的实验。

上面讲的是比较大的群落,另外还有很小的一部分人是企业家。在我们社群里面有很多的企业家,他们会加入社群,但是他们从来不发言,因为他们都是50后、60后、70后为主的,他们不发言。怎么把这部分人抓取出来?

因为我长期以来在全国做一些培训、讲课的工作,所以我就有一些学员,这部分学员,大部分人都是我们频道的一些订户,然后我们就建立一个学塾。现在有一个学塾群,一共有两千多人,两千多人里面,又把两千多人抓取出500个比较活跃的人,每100人成立一个班级,由班长建立起来,五个班级在QQ群里面建立一个独立群,他们可以去学习、交流,甚至去搞投资等等的。这部分就是在一个更加理性的财富人群中建立一个群落。

所以这些是在过去一年多里面,互联网对像我这样一个特别传统的财经作家做的最大的改变:找到了我的读者,然后我的写作变得更加真实,这些读者之间又形成一个相互互动的关系。

前两天,腾讯的人跟我说,QQ也要做公众号,我说好,然后我说非常支持这件事情,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QQ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集群,它非常年轻,QQ可能比微信更加年轻、更加活跃,而且它的生态体系已经建立了十几年了,超过16年的一个生态体系建立,它的闭环可能会更加明显一点,甚至它在某种意义上的开放能力也更强一点,所以我们很愿意来做一个新的实验。

三个体会

关于社群,我有三个体会,我觉得一个好的社群大概应该有哪些特征。我们的频道是新生儿,一岁多一点,14个月的新生儿,但是在这14个月里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社群运营的办法。有三点是我们工作到今天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一些体会。

第一个,有态度的内容。好内容和坏内容很不容易区分,但是我们的内容必须有价值,这样才能把人聚合在一起的,人不是因为认识在一起,而是因为兴趣、因为认同感才在一起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写作的人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愿意跟什么人在一起。Pony也讲过两句话,未来腾讯做的是用内容连接一切,而这中间就是态度,就是认同感,把大家聚合在一起。

第二个,圈层化互动。如果这个社群还是在空中,很容易变成泡沫就消失了,如果这个社群在地面,那就是很真实的,就跟谈恋爱一样,可以帮助创业者,社群可以产生大规模的互动。

第三个,共享中互利。每个人在社群中是一个获利者,也是一个贡献者。通过共享和互利,让这个社群变得更加长久。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的东西非常多,某种意义上这些改变刚刚开始,我们的商业关系在改变,我们的价值关系在改变,最终我们在互联网当中真的会看到一个新的东西。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来源:吴晓波

扒一扒:王思聪五亿投资的那点事!

在王思聪的成功路上,我们不可否认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去享受并创造巨人的财富是不是显得更快点甚至是更容易点呢?

文|小内

国民老公王思聪一直以直爽、犀利、出位的言论而深受某些人士的喜爱(大家懂得)。虽然一出生就是富二代,但是他应该算是个比较靠谱的富二代了。自从他在微博上支持六六打假,以及最近爆出他所投资的公司有近五家已经上市。看来这个老公还真是实力不一般呐。

闲聊到此结束!今天小内就来理一理五亿投资的事情。

首 先先来聊一聊事件背景:王健林2013年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开玩笑说:给儿子5亿上当20次,干不好就回万达上班。网友们纷纷开涮王思聪,思聪哥也风趣回 应:5亿已被骗完,下次请早。 直至去年,王健林才首度回应说:王思聪的投资“有点小进展”。王健林口中的小进展指的是:王思聪100%控股的普思投资,已经投出了5家上市公司,其中最 成功的一笔投资,实现了近5倍的投资回报。

下面是这五家上市公司:

说到这,也许会有人问了。王思聪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能耐?别急,且听小内慢慢道来。

先来看看王思聪完全控股的投资公司-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普思资本)!

其官方网站上是这么说的: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普思资本”)首期投资规模5亿元人民币,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公司着眼于除地产,路矿以外的所有行业,主要投资于有潜质成为行业翘楚的创业型以及成长型企业,并积极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使其加速发展扩张达到新的高峰。

有人说了,这不是就是一家普通的VCPE吗?但是要知道全国大大小小的VCPE保守估计有1万家左右,这其中可以说80%以上都是亏钱的,亏损的机构中规模小到几千万的,大到几十亿的都有。而且普斯资本迄今为止投了15个项目,五家已经上市!

且不说全国那么多家投资公司,投出一个IPO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竟然还投出了五家。

不过先别羡慕的太早,从普思资本的官方网站上。小内看到:

“普思资本的投资方向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有效推动社会进步、上市预期明确的高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或存在并购价值和管理提升空间的中小企业。”

也就是说,人家的投资目标本来就是奔着上市公司以及有潜力的上市公司去的。再加上王思聪的个人魅力及其资金魅力,自然很受一些资金上紧缺的公司欢迎。投资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的确是比投资一个普通的公司的上市几率要大很多,对吧?

那么外界疯传的五倍的投资收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头开始说起:

2014年1月22日,乐逗CEO陈湘宇从自己手中拿出1.3%的股权,即1849650股,以约590万美元转让给了普思资本。2014年8月7日,乐逗游戏在美上市,按照当时发行价15美元计算,王思聪这笔投资增值到2774.48万美元,实现了近5倍的投资回报。

为什么要以“按照当时发行价15美元计算”,而不以发出新闻时的现价计?小内通过多方查探,原来是因为:乐逗游戏当时现价11.90,跌破发行价了,按当时现价计,只有3倍投资回报。

据 说在乐逗游戏在美国上市前,股权已经被瓜分好了。后来王思聪找了乐逗的ceo谈了一个晚上。为了不影响各方利益,乐逗ceo陈湘宇从自己手中拿出1.3% 的股权,即1849650股,以约590万美元转让给了普思资本。要知道,在上市前,转让股权就是等于白白给别人送钱!看来其中还是有隐言!不会是真的是 为了“交朋友”那么简单吧?

我们都知道王思聪及其公司从13年开始进行投资。虽然已经有获得投资回报。但是根据报道 来看,五倍的投资回报说的只是其中一笔比较大的公司的投资回报,即乐逗CEO陈湘宇在公司的上市前,从自己手中拿出1.3%的股权,即1849650股, 以约590万美元转让给了普思资本。2014年8月7日,乐逗游戏在美上市,按照当时发行价15美元计算,王思聪这笔投资增值到2774.48万美元,实 现了近5倍的投资回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普思投资在2013年4月2日投资400万美元参与B轮融资,获得了云 游控股1.05%的股权,即1104510股。半年后,云游控股(0484.HK)在香港成功上市,按照云游控股当时51港元的发行价,普思投资如果在此 成功退出,可获得725万美元,实现1.8倍的投资回报。其他的没有提及,也就是说其他的投资回报应该会小于1.8倍的投资回报及725万美元。如此看 来,国民老公的投资还没回本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王思聪的这一次投资可谓是真的受益颇多。看这势头,前路大好啊!!!

国民老公令人称赞的投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商场如战场,成功须得天时地利人和。在王思聪的投资案例下。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便利成就了最终的一个它。首先是赶上新一轮的经济大环境;其次是优秀的团队配合;第三是,王思聪个人背景的推动。

首 先来看看第一点因素。王思聪的投资方向主攻高新产业已经市场广大但却还未开发的方向(如园林、殡葬业等),避开了投资公司的扎堆又给自身开辟了更多可供开 发的空间。避开了前段时间经济浪潮的颓废区域,又努力赶上了新的经济洪流。从其公司本身的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 子,分散投资,规避风险、多样发展的投资策略非常高明且非常实用。

王思聪独到的见解,其实我们已经数见不鲜。他微博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次都会引起一阵追捧。小内不得不佩服其独特的个人魅力。

其次是出色的团队配合。在王思聪的团队中,主要成员之前的工作经验都在七年以上,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王思聪本人没有什么经验,但是人家会看人也会找人啊。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国民老公看来当之无愧!

最 后,当然还是得提到国民老公本身的背景因素。我们都知道,王思聪的父亲是有名的万达老总王健林。虽然王健林曾有意控制资源,减少给王思聪他搭顺风车的机 会。但是,其给出的五亿创业基金是否也在说明他的“良苦用心”。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且不论王靠的这棵大树还是自己的父亲。

凡是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背景资料对于商业活动而言是多么珍贵。及时掌握第一手有效信息、理解争取相关政策的支持、接触更为靠谱有潜力的合作伙伴等等。所有的这一切不外乎两个字:人脉。有个人脉,再加上自身的充分条件,那么对于成功,你就掌握了先机。

当然,在王思聪的成功路上,我们不可否认其自身的聪明才智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去享受并创造巨人的财富是不是显得更快点甚至是是更容易点呢?

不管怎么说,小内最后希望:年轻、不坑爹的富二代领袖及其领导下的公司能够继续为大众和社会带来更多青春正能量。

文章转自:互联网圈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