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给主管的提醒:部属「很听话」,不见得是件好事!

Image

春秋时期,秦孝公为振兴秦国国力大举徵才,原本在卫国的商鞅听到消息後,立即找上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请他代为引荐。

第一次与秦孝公会面时,商鞅提出尧舜治理国家的方法,对於一心急於富国强兵的秦孝公而言,根本不感兴趣,甚至忍不住打起瞌睡来。事後还责怪景监,怎麽会推荐一个只会讲大话的人。

景监在询问过商鞅後,决定请求秦孝公再给商鞅第二次机会,可惜仍是不欢而散。原因是商鞅这次讲的是大禹丶商汤与文王的治国之道,对於秦孝公而言,根本缓不济急。

有了前两次会面失败的经验,商鞅总算摸清秦孝公的心思,他再次拜托景监引荐。第三次见面时,商鞅以春秋五霸向秦孝公讲述富国强兵之术,并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秦孝公不仅愈听愈入神,还要求商鞅一连讲了好几天。最後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变法革新。

景监事後问商鞅用什麽方法打动秦孝公?商鞅说,「我向秦孝公讲述帝王治国之道时,他回说,『这些都太久远了,我等不及了。贤明的国君要在活着的时候成名於天下,哪里可以等待数十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事业?』」尽管商鞅深知这个方法只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无法建立长治久安的国家,还是投孝公所好,提出严刑峻罚之道。

小故事·大啓发
《孟子》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意思是说,领导人的选择与喜好,都会影响部属怎麽思考与做事的方式。《帝王的统御智慧》也指出,一旦部属得知领导人的爱憎与嗜好,必然会迎合上司,甚至掩饰自己真实的欲望。

从秦孝公与商鞅 3 次的会面来看,帝王之道丶长治久安之策并不是秦孝公想要的目标,追求速效的强国之术,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在这个前提前之下,商鞅只好投其所好,很快地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然而,短期取得的成果就像昙花一现般,在秦孝公死後不久,由於施行的法令过於严苛,很快地土崩瓦解。领导人若无法自我觉察,追求速效的目标可能会带来的後遗症,组织便不可能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