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丶要求。我们都知道,考试丶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丶学得有用的知识。
但是,求学一丶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丶为了父母。於是学校有考试丶父母有要求才念书,否则就荒废课业,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
如今再来回想,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考试是手段丶好的学习成果才是目的」,以及「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的道理。但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难道不是到处存在丶屡见不鲜吗?
以业务经营管理而言,主管会透过检核各项KPI指标数字来进行管理,建立KPI是帮助业务人员达成业绩目标的「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要达到整体通路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而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做」得漂亮,看到数字背後可能存在的问题,却只想掩饰丶合理化,则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丶提升业绩的效果,反而可能隐藏问题,产生危害。
再以产品的行销而言,产品经理也必须利用各种管道行销产品,甚至采取促销手法,这些做法同样是手段,其目的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色而产生购买动机。
或是,对还在犹豫的客户,增强其购买意愿,而最终目的则是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强调自己规划了多少种促销,或是在网站写了多少篇文章,却不问促销是否切中客户购买考量上的关键点,或是网站内容的表达是否足以产生正面效果,那麽,投入再多资源亦属枉然。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还存在於许多细微之处,例如,沟通。与他人沟通的目的,是要对方充分了解事情的精神与本质,使其准确判断该如何提供协助丶配合;至於口头说明丶发电子邮件等等,都只是手段丶方法。
如果清楚认知目的所在,为了把事情做好,则在沟通的技巧丶用语便会特别注意,也会有沟通的耐心;可是,却常有人误把手段当目的,以为「我已经说了」丶「我已经发e-mail了」就表示达到了目的,却未注意对方是否掌握到事情的重点丶是否确实配合,於是效果不彰丶未能成事。
其实,无论是公司的各种运作制度与规定,或是主管平时的要求丶指示,都只是手段丶方法。其最终目的在确保公司整体营运品质与绩效的提升,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并且长期稳定成长与发展;同时,透过各种要求,也藉以达到训练员工,提升员工专业化能力的目的。
如果未能清楚地分辨手段与目的,而陷入应付了事的态度,表面上符合了规定丶要求,但是却未产生真正的效果,业绩无法成长丶个人能力也未能提升。
我们在职场上可以普遍看到,在一段时日之後,有些人的能力可以有显着的成长,但也有人在原地踏步,最後因为无法跟上组织成长脚步而被淘汰,产生这麽大差异的关键之一,便在於是否能够随时清楚分辨何为手段丶何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