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肖敏捷: 在东京生活和工作断断续续也快将近20年。和日本的同事或朋友喝酒聊天时,偶尔会问一下对方的老家在哪里。没有认真统计过,印象里回答老家是东京的人非常少。年轻人里回答出生在东京的大有人在,但大家往往会补充说出父亲或母亲的老家。目前东京都的常驻人口大约为1350万人,笔者有时会问周围人这个数字里包括多少外来人口,得到的最多答案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从来没有必要意识到此问题。虽然日本也有户籍制度,但它除了证明你的血缘关系之外没有任何约束作用。
本文目的不是对比中日户籍制度的差异,笔者对此也是外行。最近看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实行《居住证暂行条例》,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将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日本经验来看,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人员的移动和就业、居住的自由,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目前,包括东京都周围的6个县(相当于中国的省)一带被称为首都圈,其人口规模大约为3700万人,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3分之1集中在东京周围。翻阅一下首都圈人口的变迁史,可以看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劳动力人口开始从日本农村和地方城市向东京一带集聚,一直到1970年左右才平静下来。但是即使日本经济的高增长时代结束后,首都圈的人口并没有减少,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外地人”扎根于此成为新一代首都人。可能除了个别老观念的东京人在孩子找对象时在意对方是地方出身之外,无论是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还是就业经商,在“老东京人”和“新东京人”之间基本实现了机会平等。全国各地的人才集结东京周围,带动和促进了首都圈的一体开发,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然凡事皆有利弊。人口过度集中首都圈带来地方城市萧条问题,首都圈的人口过密和地方城市的过疏问题一直是让日本的政治家头痛的问题。当年,田中角荣提出全国均衡开发的口号,大量修建连接东京和地方城市的高铁和高速公路,但事与愿违便利的交通反而加剧了年青人流向东京的速度,被称之为“吸管效应”。田中角荣忘记了“人往高处走”这句老话。
其实东京并非遍地黄金,昂贵的房租让很多工薪阶层天天为上下班拼命,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很多企业对采用员工变的谨小慎微。周围的一些朋友开始向往地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笔者去地方城市出差时也非常羡慕当地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设计,是该去大城市拼搏一把还是选择安稳的生活,只要从制度上给大家一个自由的选择,大多数人会作出一个合理的判断,最终也会增强经济的合理性。
国情和人口规模不同,日本经验只能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放松人口流动管制之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沿海城市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已经享受过人口流动带来的红利。今后,我们需要的是从制度上让更多外来人口能够在大城市里安心定居下来,从而壮大中国的中产阶级队伍。在东京,从来没人问你有没有东京户口,希望国内的“外地人”朋友往后也不再因户口而感到不便。对此,中国政府下决心实施居住证制度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日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