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习近平访美是否成功和其意义

xi-obama-handshake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结束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凯瑞·布朗评论说,从习近平此次访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公共外交的把握不好。

兰普顿教授认为,从今年夏天开始,美中两国就在网络安全、人权问题和南海填岛工程上发生摩擦,因此习近平的访问时机并不理想。

他将习近平访问美国同其前任江泽民和邓小平相比,说习近平虽然在西雅图访问了当地中学,当并没有能够像江泽民那样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接受提问,直接面对美国电视观众。他也没有像当初邓小平接受意大利女记者采访,对西方观众敞开。

不过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大卫·兰普顿教授认为,如果考虑到习近平访美主要是面对中国观众,从这个意义上中国达到了目的,因此可以说习近平访美是成功的。

兰普顿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说,江泽民尽管在中国受教育,但他受西化教育熏陶比较多,加上他性格外向,能说英语,他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技能,在对西方访问中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兰普顿说,习近平早年在美国中西部有过一些经历。他1985年第一次访问中西部,在2012年担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再次访问中西部地区,同当地人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不过习近平在性格上似乎没有江泽民外向,也不像江泽民那样能够自信地讲英文。

基本成功

他认为除了个人层面,主要是习近平访问美国的大环境有所不同。从今年夏天开始,美中两国就在网络安全、人权问题和南海填岛工程上发生摩擦,因此习近平的访问时机并不理想。加上习近平访问同罗马天主教皇访问重合,自然在受美国媒体关注方面就大打折扣。

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加上习近平访美的观众主要在中国,因此兰普顿认为习近平访美是成功的。对于中国来说,习近平访美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即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大国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力,这是对中国发出的信息。

不过对美国来说,关于习近平访美的目的有许多具体内容需要面对和要解决,比如南海争端问题,中国在这方面很难让步。还有网络安全问题,这对中美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兰普顿教授认为,美国用具体的标准衡量习近平的访问,美国的看法取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是否有进展。他说除了中美在气候上基本达成了协议,其他方面美国方面的反应应该说是褒贬不一。

模糊阶段

对此问题,兰普顿教授认为,在1989年之前美国公众舆论对中国充满了不现实的乐观和友好。但1989年6·4事件发生后,美国公众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完全扭转。那时候只有30%的美国人对中国友好,70%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但自那以后,情况在慢慢好转,现在对中国友好的美国人和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比例大致相当;好过1989年之后几年,但同1989年以前根本没法比。

那么美国公众舆论对中国目前处于一种什么阶段,是缓慢上升还是停滞的僵持呢?兰普顿教授认为,目前美国对中国态度属于一种模糊阶段。因为美国和中国在许多问题的摩擦,诸如知识产权,黑客盗取大批美国公民的个人信息等等,这些都是美国人特别关注的问题,而习近平此次访美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

美国民意对中国态度的发展,兰普顿教授认为目前是一种模糊阶段,今后有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主要取决于一系列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诸如中国是否能够同日本改善关系,南海争端,黑客攻击等。

不过兰普顿教授说,对于美国人对中国总体的态度是积极的,特别是在经贸关系中。大部分对中国的批评声音集中在华盛顿。兰普顿说,在州市一级,许多州长和市长更热衷同中国发展更友好的关系。他认为要区分国家层面、战略行为层面和地方层面,前者更关注网络安全,南海争端,中国的公民权和媒体自由等问题;但似乎具体的地方,美国人对双边贸易和投资更积极。

经济促变?

最后谈到美国决策者是否对美中关系持有经济决定的乐观看法时,兰普顿教授肯定地说,这种经济决定的看法深植于美国的基因当中,他本人也认同这种看法,即经济关系发展会促进中国政治更加开放和自由。

这不同于此前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政治学者吕晓波在采访中表达的看法。吕晓波教授认为美国决策层在1989年后就开始放弃了对美中关系中的经济决定论的看法。

尽管兰普顿教授认为经济交往长期会促成政治改变,但他认为这需要更长时间,可能会长过美国人的预期。他说就目前的双边关系来说,美国人一般更关注短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难快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