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而不学《易》易思路狭窄难从大道握人体生命-只知《易》不知医的人易足于玄学而空谈不解决具体问题

《周易》与《黄帝内经》这些同为先秦以前的著作有什么根本的内在的联系呢?这里推荐大家不妨读一读张其成教授所著的《易学与中医》

张其成认为:研究同根的传统文化,学医不学易和学易不学医,都会有缺憾。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容易思路狭窄,难以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又容易满足于玄学而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了解古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学医从《易》悟,是不能省略的学习途径之一。

张其成在书中强调:人的生命是一个异常复杂、难以穷尽的系统,如何去认知或者说采用什么样的认知方法是构成不同的生命科学样态的根本原因。西方采用物质模型的方法,采用实证、实测的方法,以某种程度、形式相似的模型实体去再现生命原型,物质模型是物质实验赖以生存的手段,强调外求,以寻找生命的物质基础为目的,于是找到了血管、脏器、细胞、蛋白质、DNA、RNA等。而中国的易学和中医学采用思维模型的方法,采用直觉、体悟、思辨的方法,以人脑中创造出来的形象、符号去反映、描述生命原型,强调内求。以寻找生命的功能关系为目的,于是找到了气、精、神、藏象、经络等理论。生命的本质到底是细胞、蛋白质、DNA,还是气、精、神?揭开生命奥秘的到底是西方,还是东方,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一个世纪以来,东西方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止,也没有结果。人类已经进入新的纪元,可以相信这种争论伴随着各自的探求还得继续下去。或许西方生命科学更能揭示生命的物质层面的奥秘,东方生命科学则更能揭示生命的精神层面的奥秘,两者互补互动,才是未来世界的大同。

这本书最着力之处在于探讨了《周易》和《黄帝内经》的生命为符号系统。作者认为《周易》在理论层面揭示了生命符号的本质和规律,《黄帝内经》在操作层面上探讨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和创造性。医易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类重返那精神生命的伊甸园。

在强大的西方科学、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科技的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通过这本书,张其成努力想告诉那些关注中华文化命运的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周易》、《黄帝内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必将有它的一席之地。科学应该是多元的,科学的定义应该是探讨宇宙、生命、事物规律的学问。既然是探讨规律,就应该允许多种方法、多种途经。应该说,易学、中医具备了西方科学所达不到的一些特定优势。(作者:牛淑平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