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倾听比会说话来得受欢迎,让对方知道「我很认真在听」的小技巧

Image要理解对方,首先从聆听开始
我是一名临床心理谘商师,我的工作就是听别人诉说,特别是诉说烦恼。专业的心理谘商师就是以倾听为业,那麽,一般人又为何会需要成为「聆听高手」呢?

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上,当我们关心对方,希望与对方有互动时,首先,就会想多了解对方。想了解对方,我们可以先搜集各种资讯,最後与他直接面对面说话。如果跳过这个步骤,从其他地方获取的外部资讯,很可能包含了发讯者的偏见。

我来举一个例子,①大眼睛丶②有智慧丶③美女,要形容包含以上条件的女性时,我们可以说:「她有着明亮的双眸,是个有教养又可爱的女孩。」也可以说:「她的眼睛大得吓人,额头高,长得还算漂亮,不过感觉很冷漠。」两种说法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如果你想认识这位女性,就必须见到她本人才能确认。

我们无法断言以上两种说法何者正确,你所要确认的,只是你自己的判断能否在她身上得到印证而已。如果你对她有好感,那麽前者的形容就是正确的;若你觉得她很讨厌,那麽後者的形容就比较贴切。如果想更进一步认识她,除了与她交谈之外,别无他法。

假设你有机会可以和她见面,接下来就是重点了。如果只是你单方面说个没完,她会认识你很多,但是你仍对她一无所知,能够知道的,大概就只有「她很认真听人说话」而已吧。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善於倾听的人,那麽对你来说,这次的见面就算有价值。但是,如果你对事实的认知有误,她根本就认为你是一个「爱讲话的人」,我们可以说,这一切只是你的误解罢了。你们两人之间的沟通注定是没有交集了。

我们都希望拥有真实丶毫无虚假丶可以信赖的人际关系,为此,就更需要倾听对方说话。所谓「聆听」,并不只是漠然地听,还需要理解。只听声音或语词很简单,真正困难的是理解对方。再说,只要不是有对人恐惧症,说话其实很轻松,而聆听有时甚至是件苦差事。但是,要理解对方,首先就得从聆听开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聆听」吧。

聆听,从放空想说的情绪开始
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说话远胜於聆听,大家都知道,心中有烦恼的时候,找人倾诉就可以获得纾解;感觉幸运丶开心,或是听到好消息,也会想与人分享。

相反地,什麽时候我们才会想听别人说话呢?如果是喜欢的对象,我们应该会想听他说话吧。但就算是喜欢的人,要是对方连说上好几个小时,我们也会有话想说。我们会主动想听的,多半是音乐或电视丶广播节目之类的,因为听这些东西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听收音机丶电视这种单方面送出的声音不会有负担,但是听别人说话就不同了,听者会有必须理解对方心情的责任。

想要成为善於聆听的人,就必须先受过训练──不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负担,以及只听不说。

如果你今天正好与人有约,不妨就以他作为练习的对象。想扮演好聆听的角色,切记不可主动发言。在对方面前表现出从容自在,如此一来,很奇妙地,对方几乎都会主动倾诉,你只要「直率」地听他说就好。请不要忘记,一定要「直率」,你们的对话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对方先发言,你静静聆听;对方再度发言,你仍静静聆听,也就是由对方主导的模式。

总而言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除了附和以外不多说其他。当你被问及意见时,尽可能简短回答,大约是一行字左右的句子就可以了。一时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先说「是啊」,再慢慢思考。不用三十秒钟,对方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是主动提示他所希望的回应。

应声附和,是让对方知道「我很认真在听」最好的方式
不管是访谈,或是一般朋友的聊天,听者通常都不会像专业的谘商师那麽频繁地附和。这是因为当对方说话的时候,听者会一边想着下一个问题或自己要说的话,受对方话题的刺激,思考自己的事。换句话说,虽然耳朵是聆听模式,但头脑却是诉说模式。若不能使耳朵和头脑都进入聆听模式,就不容易做到应声附和。

没有附和的对话,最典型的,就是电视的政论节目或主题辩论。这些场合,除了主持人会附和谈话者之外,其他人几乎都不会。即使是相同立场的人,最多也只是边听边点头。如果不认真听对方说话,就没有办法附和。附和政敌或辩论对手的谈话内容,很容易会被牵着走,无法强调己方的主张,因为那表示自己接受了对方的论点。

反过来想,要让对方知道「我很认真在听你说」,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应声附和。要判断一个人,他的态度通常远比言语表达更重要。有时我出席演讲,结束时,偶尔会有观众上前对我说:「您今天的演讲真是太精采了。」但这个人若是在中途打瞌睡,我则会以此为判断标准,不会单纯因为他的吹捧而高兴。不专心听对方说,就无法附和他;不站在与对方同样的立场,或是想反驳的时候,也一样做不到。人不能边笑边喝斥,口头上可以作出违心之论,但态度就无法表里不一,所以说,人都是从态度来判断对方。

附和具有肯定的性质,聆听者藉此对诉说者传达肯定的态度。我们不会附和对方说「不对丶不对」,这根本也不叫附和。年轻女孩会一连说好几次「你骗人」当作附和,这对有点年纪的人来说,实在不怎麽愉快,因为这听起来像是在指对方「说谎」,甚至有人就直接对着年轻人怒斥:「我从来不说假话!」

聆听者应以正面丶接纳的态度,激发诉说者的倾吐意愿。一个人如果感觉对方是以否定的态度在看待自己的话题,就不会想再说下去。

身为谘商师,必须以肯定丶接受的态度看待诉说者,这在专业术语上就称为「接纳」。不过,接纳这个字眼,感觉上似乎是聆听者对诉说者的话必须全然赞同,所以我对这个语词是否恰当还抱持着保留态度。肯定对方的话,意思就是,认同对方所说的都属於对方。这也理所当然,对方所说的,原本就与聆听者毫无关系,单纯只是他自己这麽想而已。

举例来说,假设诉说者A说:「我喜欢果酱面包。」而你是聆听者,接收到的讯息是「这个人喜欢果酱面包」,这与你是否喜欢果酱面包并没有关系。即使你并不喜欢果酱面包,也还是可以正面接受A喜欢果酱面包这件事吧,没有必要否定对方「喜欢果酱面包」。就是这麽理所当然。

但是,果酱面包这种无关痛痒的事,大家多半都可以正面接受。假设一个巨人队的球迷,对巨人队赞不绝口,却对阪神队百般挑剔,而你刚好是阪神队的球迷,身为聆听者,你可能就没有办法冷静地听对方的言论了。又或者说,棒球的话题你还可以冷静聆听,再假设对方一直中伤你的朋友好了,当你身边的人被中伤,你会如何反应?人对距离自己遥远的话题可以客观地聆听,但是对和自己相关的事,就很难冷静得下来。即使尽量压抑自己的情绪来迎合对方,总会不经意地透露出真正的态度。然而,站在诉说者的立场来看,这和我先前举的果酱面包例子相同,他只不过是在陈述自己的意见罢了。

专业的谘商师都受过训练,即使被对方直接指责,也会附和他说:「是啊。」曾经有人对我说:「谘商师赚的都是不义之财。」当时我还年轻,在那一刻我心里想为自己辩驳:「你根本什麽都不懂。」但下一刻我却告诉自己,或许在他人眼中这个工作就是如此,至少,眼前的对象就是这麽想的。接着我回答他:「真的,好像就是这样耶。」那次以後,我与这位谘询者的访谈就变得很顺利。因为他认为我已经理解为什麽他对我是这样的态度了。

只要留意自己附和的动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聆听高手。不只是静静地听对方说话,聆听时搭配巧妙的附和,对方会越说越起劲。欧美人附和时,还会加上点头丶张开双手丶瞪大眼睛等肢体动作,尤其是义大利等拉丁语系的人动作特别大,只是单纯的应声附和还不过瘾似的。但是,东方人要是动作太夸张,对方反而会却步,比起夸张的肢体反应,我们还是比较适合简单的点点头和简单的附和语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