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越长时间,“海归”可能跟国内的沟通模式越脱节,回国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
如今,关于“海归”就业竞争力贬值的消息不绝于耳,的确,“海归”回国就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2015年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留学人员呈现加速回国的态势,回国人数屡创新高。“海归”的竞争优势慢慢减弱,不少用人单位表示,留学背景在招聘时的作用正逐渐被弱化。
据介绍,预计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5万,同时回国人数将达到40万。预测留学市场将在五年后出现“拐点”,回国人数将超过出国人数。“特别是那些已经在国外工作2~5年的留学人员,可能会回流国内求职、创业。”
选择回国的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在国外有工作经历的,“我在国外工作已经基本上看到未来二三十年的生活,职场‘天花板’让中国人很难有晋升的空间,缺乏挑战的工作让我很厌倦,国外很适合养老,真的不适合拼搏。”一位选择回国的朋友这样说。第二类是独生子女,回国是为了照顾父母。第三类是刚毕业就回国的,因为国外的就业环境并不好,中国的机会反而更多。
其实中国企业对“海归”人才的需求还是挺大的。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比如房地产企业进军海外房产市场,会优先招聘了解中西不同文化的“海归”人才,越来越多的民企也开始重视“海归”,此外,公务员体系中有“海归”背景的人也在增加。
金融行业就业过分扎堆
中国产业升级对在国外学文化产业、设计、艺术、环境、科研、技术、创新类人才需求大,不过对商科类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少,理工科与商科就业呈现“冰火两重天” 的状况。针对“海归”就业扎堆金融行业的现状,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金融硕士、香港柏盛资产管理公司执行董事Hugo表示,金融行业的就业岗位并不会出现饱和,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能力。金融行业岗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投行、金融交易,这些岗位薪资最高,不易被取代,不过受经济的影响也大,压力也最大;一类是客户经理、私人银行的理财经理,这些岗位相对稳定;一类是银行柜员,这类岗位被取代性高,薪水不高。
留学阶段:保持国内人脉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上课时间,最让留学生担心的是错过国内招聘季,没法参加国内企业的面试。对此专家建议留学生最好在10~11月份留在国内参加招聘会,因为大部分企业都会在这段时间进行校园招聘。现在部分国内企业会到海外进行招聘,方便“海归”参加笔试、面试。如果企业没有海外招聘专场,那学生求职国内企业时,可以尝试跟企业沟通,用假期回国面试,或者是争取电话面试,或者到海外分公司面试等方式,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另外,需要特别提醒一些学制较短如赴英国读硕士的学生,如果没有留在国外的打算,不妨考虑在出国前就开始动手找工作,否则时间会很紧迫。
除此之外,学生要注重国内人脉的搭建,例如学生可以跟自己国内的高中同学、老师、亲戚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他们了解国内名企校招会信息。学生通过了解国内人脉提供的招聘信息,或者与国内同学沟通了解国内招聘常问的问题、对答,对自己日后回国应聘,也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留学时也要谨记抓住国内实习机会。启德教育刘湘建议,学生可以提前求助于父母或者亲戚朋友,或者是通过一些招聘网站、招聘会,寻求国内实习的机会,利用回国过寒暑假的时间参加实习,了解国内职场文化,学习国内企业的一套沟通模式。
回国找工:克服“文化差异”
已经在新西兰学习、工作10年的Kent,是参加启德教育展招聘区的其中一位“海归”,他这次过来是帮太太看看有没有适合的岗位。据他介绍,自己去新西兰读高中、本科,然后留在当地工作、结婚。“选择回国,主要是为了女儿,希望她能回来学中文,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在新西兰,孩子喜欢说英语。”不过,刚开始回国的路,并没有kent想得那么简单:“我们出国很久了,现在回来,觉得很多东西都要重新适应。”Kent现在在一家机构做外语(课程)培训老师。与新西兰较为休闲的生活不同,国内做外语培训老师要迁就学生的上课时间。另外,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也与新西兰不同,“外国人沟通更加直接,但国内要顾及同事的面子,说话有时候要委婉一些。”
Kent的感受是很多“海归”回国后遭遇“文化差异”的感受。“在国外越长时间,“海归”可能跟国内的沟通模式越脱节,回国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归国后,将自己当作职场新人,放低姿态,与同事进行交流、合作,更容易融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