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当别人心里的浮木吗?善良的你,也该懂得善待自己
人生中,我遇过以上的状况几次,每次都没有好的答案,被当成别人人生的浮木其实心里负担很大丶生理的睡眠不足也会影响自己生活,但不知道怎麽应对才是好的。
前几个月去张老师学院上了叙事疗法的课程,一开始只是出於好奇而报名,後来才知道整班同学几乎都是心理谘商师丶社工或机构丶学校的辅导老师。课程中有许多小组练习的机会,我这个外行乱入的,虽然很努力要进入状况,但在经历整个课程後才发现,难怪心理谘商的证照那麽难拿!因为一个能帮助个案的心理谘商辅导,真的好不容易啊。
只会宽容的倾听,被个案思绪带着到处绕丶走到迷路等,都是一般没受过训练的人常会遇到的事,甚至实务上也因为对方的身边只有我们够有耐心和爱,够让他安心,所以成为他的浮木,但反而会让沈重的情绪把我们压垮。
以後再遇上身边的朋友丶夥伴来找我倾诉,我要学习辨识:对方是不是只需要倾听者就好?还是有需要专业的辅导,要赶快推荐他们去看心理谘商?不是只有自己耐心的倾听,因为一个好的心理谘商辅导,能带给一个人的帮助,远远超过陪伴而已。
什麽是「叙事疗法」?我理解的 4 个重点
拉回正题,到底什麽是叙事疗法?在一片传统或後现代疗法中,叙事疗法属於後现代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论述:
- 帮助来谈者发现自己是拥有「选择权」的。来谈者并不是被困在原来故事里的受害者,而是能重新架构故事情节的主导者。
- 叙事治疗是致力於将来访者从「受害者」转成「主导者」。
- 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要让来谈者意识到自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他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
- 要「去病理化」,理解个案正在生命的重要议题里,而不是直接说他生病了。任何人都可能在生命遭逢挫折丶困境时,有低潮丶忧郁丶悲伤的情绪。
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理解上,叙事疗法就是把对方当成是正常人,并帮助对方在走过自己生命重大课题的时候,知道自己暂时悲伤丶暂时无助,但能控制自己面对眼前这个课题,因为有问题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自己,并且要试着让当事人能分辨两者间的不同。
即便已经完成了课程,有一个好观念,但未来反而会更鼓励面对生命重大议题的朋友寻求心理谘商师的协助,因为我们的陪伴或许能在过度时间时发出作用,让他们拥有支持下去的动力,但终究还是需要让当事人学会:
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因为,没有人能一直扮演别人的浮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