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日本学者谈中国的论文跃进

中国正进一步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升存在感。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研究所8月发布的有关自然科学研究论文的最新世界排名显示,在有关论文数量和质量的3项指标上,中国全部跃居首位。即使是研究人员的引用次数进入前1%的“顶尖论文”,中国也首次超过美国,与论文总数和引用次数进入前10%的“受关注论文”篇数一同跃居首位。针对其意义和今后的前景,日经中文网采访了负责有关亚洲和大洋洲地区科学技术局势调查等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亚洲与太平洋综合研究中心的副中心长黑木慎一。

记者:中国在有关科学领域研究论文世界排名的三项指标中获得全部“三冠”,您如何看待其中的意义?

黑木慎一:这个结果显示出中国在研究的质量和数量上均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实力。不过,即便在跻身世界前列这一点上毫无疑问,但很难明确地断定已超越美国等跃居世界第一。

关于科学研究,中国美国过去过多的成果,要显示出真正跃居世界第一,今后必须维持首位的宝座,创造与之相称的成果。

记者:对于产业竞争力和研究的国际评价,将产生哪些影响?

黑木慎一:也许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迅速在产业竞争力上跃居世界第一以及诺贝尔奖得主迅速增加。但经过一定程度的时间后,这种现象可能会出现。

记者:相关因素有哪些?

黑木慎一:其一是中国存在的轻视基础研究的态度。按国家观察各研究领域的投资比例,日本向基础、应用和研发分别投入约15%、20%和65%。美国等其他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资比例大体为15~20%,而中国仅为约5%,占比极低。

如果走进中国顶尖大学的研究一线,会发现积极投资面部识别和自动驾驶等接近实用化的领域。这和日本顶尖大学相比应用,更重视基础研究形成对照。中国的科学研究一般被认为缺乏带来重大创新的、划时代的成果。对基础研究的态度或许是原因之一。

记者:今后在观察中国科学研究的动向方面,哪些因素将成为关键?

黑木慎一:首先是如何挽回基础研究的不足。(中国)自2015年前后起,积极推动年轻研究人员展开基础研究,在2021~2025年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将基础研究的投资比例提高至整体8%以上这一目标。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落后,这些政策能否取得成果将是焦点。

另一个是,科学技术具有的安全保障和外交方面的分量正在增加的目前状况将对研究活动产生哪些影响。中国此前一直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研究产生优秀的论文。如果出现不仅是出口限制等,连研究活动也限制的局面,目前的势头有可能减弱。

黑木慎一:1982年从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进入日本原科学技术厅(现为文部科学省)。历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国际室长等职务,2022年起担任现职。主管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信息的调查。

日本记者的反思:日本基础研究也陷入恶性循环

在科学技术政策上如何定位基础研究,如何制定战略?日本也迎来了转折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8月还公布了研究现场的“定点调查”结果。这是面向日本一线研究人员和有识之士的意识调查。其中很多人为日本“轻视基础研究”的现状而叹息。

“出现了恶性循环”,日本一名研究人员介绍了资金流向接近实用化的研究,而基础研究预算不足的现状。陷入了由于没有资金,不能推进研究,越来越没有成果,导致拿不到研究费用这一恶性循环。基础研究环境的严峻在日本也已成为结构性问题。

中国认识到本国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薄弱,已开始采取具体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也要果断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