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或现实及爱的能力

爱情,永恒的人生课题,层出不穷的娱乐新闻、与两性相关的社会情绪都与之有关。我们观望它、期待它的到来,也为之困扰,却总是无法在个体生活中纯然享受它带来的美好。

对此,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认为,“我们中国人现在还好,普遍还能走到一起,为了房子,为了生存”,但未来“男女性都要有一个归真反璞”。当男性对女性不再停留在“喜欢”的层面,还给她推力,发展她的价值,当女性不想当女强人,而是强女人,爱情关系才会有整体的进化。

以下内容摘编自梁永安教授在《鄙视》新书活动现场的发言,凤凰网读书经读客文化授权发布。

为了房子、生存 中国男女普遍能走到一起

现代女性面对自己的丈夫,“情感清零”是很快的,因为要求的维度不一样。我有一个学生,山东人,特别壮实,有一次他去宾馆,他是一个光棍,突然看到宾馆接待的前台女孩子很单纯很漂亮,就跟她搭讪,就问她有没有男朋友,那女孩子一看吓坏了,说有男朋友。我这个学生就说,不要他了,跟我过。他就很直接。

那个女孩子赶快打电话给男朋友,男朋友来了以后,看得出是很文静、善良的一个男孩子,但是我这个学生五大三粗的,那个人来了以后,看到我这个学生,哇,有点小勇猛,要打架,好像不是他的对手。但是后来我前几年去山东,这个女孩子跟我这个学生结婚了。她谈起一个体会说,是这个男朋友一打电话跑来了,来了以后,她很敏感地感觉到那一瞬间男朋友的眼神里面闪出一点点胆怯。就在那个微小的瞬间,她一下子心里就很失望。

我们现在的社会,女性对男性的体会,其实比男性对女性的体会要丰富不少。男性对这个世界的体会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一个女孩子,15、16岁的时候可能就有不同的男性注视她,跟她接触,所以她很早就有很多关于男性的认识。在这么多男性里面,她的对比和背景(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强中更有强中手,到底选一个什么样的人。

婚姻、家庭里面充满各种各样的事,其实暗藏着相互之间的情愫和感觉,没有充分地释放出来。我觉得我们进入中产化、城市化社会之后,比如2020年,63.8%的人在城市里,伴随着这个过程,离婚率越来越高。你看我们国家离婚最高的东三省,越北越高,黑龙江省的离婚、结婚比已经达到66%了。所以在一起的难度其实特别大。

到底我们人类的两性之间,在追寻什么?在什么地方能建立起联系?能够一起去开拓?这是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现在还好,普遍还能走到一起,为了房子,为了生存。再往下走,越来越自立了,相互的连接会是什么呢?要找到一个新的连接点。我一直很担心,再过20年,可能就有太多的心灰意冷的夫妻。因为20来岁谈恋爱是这个时代的,还有很多旧的惯性;过了20年,包括00后,这些后辈是在生活理念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成长,且走到一起的。我们今天很多人不能选择的生活,到了后辈,就能选择。现在的90后,过几年才发现,今年做的选择,表面上看起来是平顺的,但实际上是错失了时代给自己提供的新的可能。将来可能就会出现他们对自己的生存、选择感到特别难过,但是也无法改变的状态。我预测将来中国社会会出现觉醒的中年。

一般来说,30岁左右,是一个女性开始重新生活的时候。如果搞错了,重新开始还可以。我们觉得中国的女性,可能未来到40岁了,那个时候才忽然觉得生活该怎样,要奋力地重新开始。现在整个时代比以前复杂得多,想明白还挺不容易的。

迷茫、孤独但独立的人,才会有好的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

现在社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人的迷茫。我现在跟学生打交道,我特别喜欢碰到那种迷茫的人,迷茫就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活得乐呵呵的,什么东西都天然的,那是太肤浅了。这个时代有它的多元性,整体上有一种逻辑不自洽。这时候,迷茫说明你在往下深挖了。你迷茫的态度,说明你触及到了这个时代很多磨炼和对比,和它触及的历练。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定要充分尊重人的孤独。生活其实不是整体孤独,它是碎片化的孤独。人和人互相强行地介入和强行地解读,带有很大的摧毁性。所以我们说今天人的尊严,和奥德赛一样地迷茫,但我们不能打破这个过程。现代社会的我们要学会在爱情里边容纳这种孤独。这也是一个新的问题,就像我们中国人现在也是,在新的情感关系里面,希望理解你为什么这样。我在韩国教书的时候,那些男生们最苦恼的就是女朋友发脾气,到底为什么发脾气,也不说,然后到底错在哪里,也不说,说出来就不懂我了。无论如何,太难懂了。里面到底哪一个原因?不知道。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听“不像个男人”之类的这种话,因为这是对女性很大的贬低,就好像世界上英勇的事情、伟大的事情、刚毅的事情,都是男性的属性,女性可以软弱,可以柔顺,无形中就建立起这么一种定式。但实际上,16年我在韩国梨花大学教学的时候,他们韩国大学举行全国汉语辩论大赛,决赛的辩题是,在现代社会,男性更辛苦,还是女性更辛苦?结果四个女生一组的队抽的签是男性更辛苦,她们要认同这个问题。另一边三个男生一个女生,他们抽到,女性更辛苦。结果我发现这四个女生,伶牙俐齿,脑子里很明白,男性怎么辛苦,说到最后硬是把说“女性更辛苦”的那方辩倒了。

后来我总结发言,我就很感慨,怎么辩论赛才能听到这种话,平时就听不到。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听到“你不像个男人”这类的话,损失最大的确实是女性,因为成长中,在关键的年龄段,对男孩子的有一定的要求。我们看希腊神话对一个英雄的要求,就是超出你个人的极限。如果不是因为爱情,简直不可能做这个事,一路征服,发挥出自己的极限来。或者他发现极限也不是极限,还是可以不断突破的。男孩子就是在承诺里,一点一点成长起来。女性往往觉得这个就变成一个被给予者,期待男性来承担。逐渐在特别关键的年龄里,很多地方就没有,就缺位,就回避,习惯成自然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位置。叙事上,就会强迫女性、妻子温柔。

从人类学角度看,女性更坚韧,和世界的关系更丰富。因为在古代社会,女性在家里主要做家庭事务。现代社会,女性走出来了,工业化的时候,开始做小学老师,开始做秘书,开始做形形色色,后来开始写作,做艺术。二战美国大量的兵工厂,男人不够了,女的来干活。后来发现女人做得比男人好得多,她细心、精细、一丝不苟,比男生还厉害。我以前还看到意大利有一届好几年国防部长是个女的,她后来怀孕了,已经六七个月,去视察部队。底下的新闻标题,我觉得起得很好:女人可以来到任何一个地方。男女在生理限定上,有很大的区别。男性的力量形成,主要是后天的,他是按照最强的想象去达到自己;而女性往往因为她的生物性,比如要生育,在传统社会里面,她要站在自己最孤立无援、最软弱的处境上,为了生活,去寻找自己的伴侣。所以,以前我们的标准就是可靠、忠厚、能干。所以,遗传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感觉,男女两性不是一个文化和文明元叙事的层级。元叙事的层级里,人是大写的人,不分男女,它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包括我们今天的中产化、城市化过程里面,人的知识、人的教养、人的专业性,人和人之间的游戏法则、价值观念等等都是独立的。

现在社会里面,一定是要大力培养独立的人——一种基本的内在的素质。只有在这样条件下,男女之间才会有一个真正的好的情感关系,真正的好的社会关系。不管经济的、政治的,方方面面才会有好的关系存在。我现在如果听到,看一个人说一个男的,你不像个男人,我觉得一点压力也没有,就觉得他这个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等于是自己,一听如果是个女孩子说这个话,就把自己分在弱者状态里去了。这就没有经过启蒙的人,康德在谈启蒙运动的时候,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很多人他在生活里面,甘愿把自己当作次要的人,不是独立地去面对这个世界”。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有一种现代化的,现代性的培育,一个推进,从传统的定式里走出来。

你在喜欢她的同时,能看到她的价值,发展她的价值吗

我觉得现代女性,尤其在我们今天的一个新的文化场景里面,新的文化变化里面,更加强调感受性、沉浸性、多元性、丰富性。现在女性文化带着非常强烈的生态主义,带着强烈的过程哲学,来重新去展开自己的人生。所以,对一个男性来说,特别是面对女性的时候,要尊重认识女性的价值,这是一个很内在的问题。心理学上普遍的调查是,男性对女性往往停留在喜欢这个层面。男性分辨自己到底爱一个女性,还是喜欢女性?分辨不出来。基本上65%的男性,分不清楚。喜欢是什么?是颜值好,或者性情好,就可以。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女性,她都有她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她不是以前在深闺里面关着的人,她有自己很深的积累,有很深的对世界的体会,她还有她的创造性,有她潜在的各种可能。她在社会生活里面,我们说一个人不可能释放出她全部可能,但是她在某一方面有潜质和可能,来适应社会生活,最大程度上发展这种价值。

男性,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要有很深切的理解。你在爱她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一个有特点的女孩子,必然有她的特质。这个特质,也包括让你非常开心、非常喜欢的,但是也有一些,让你觉得有点扎心、不太适应的。一个女孩又漂亮、又活泼、又有知识,那谁都爱,但是她最主要的特质,她自己强烈的文化特征、性格特征,你能不能喜欢?我以前一直在想这个事,有一次我去同济,进门以后,看到一个女孩,我就惊叹,好像是从五四的画面里走出来的,短发,穿得很素静,脸上很单纯,背着个包,我正好从大门进去,她往这边走,看着特别地清纯,就像看到一个人走出森林,那种阳光的感觉,心里特别赞美,这么一个现代女性。结果离我还有大概五步的时候,她掏起一支烟,我大吃一惊。但是我心里马上就不停地警告自己:多元、多元、多元。所以我说,今天女性时代多样空间里,在成长、在发展。

我说今天的男性,一方面你对爱情的把握,你真正是爱这个人,是看到她的价值,跟你生命里面有一种深深的美的相通,或者自由的相通,这个是特别重要的。第二方面,你爱她的话,你要知道她最需要什么,然后给予她雪里送炭的这样一种共力、推力,发展她的价值。因为我深深地感觉这是我们男性的局限,很多女性一生中,自己的价值没释放出来,很大的原因是男性看不见这些价值。所以就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就有一种遮盖性。所以女性往往24、25岁,研究生毕业了,出去以后,是她的黄金年龄,她学了那么多年,读了那么多年书,拿了硕士学位出来,正好是到社会去释放自己价值的时候,然后到处都在逼婚形成困境。终究今天说到底还是个男权社会。你看世界上调查下来,合法的财富,法权上的法律上确认的财富,男性占了全世界的98%,最基本的生存,男性控制着女性。

有一张图,我特别欣赏,公平、公正怎么打造。那边在举行足球赛,一男一女都要看,男性个子高,站在那就可以高,女性站在那就看不到,这时候就要给她垫一个箱子,垫一个高度,让她站在一个真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平等。所以今天为什么我很喜欢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包括电影改编很好。为什么查尔斯三年不抱怨萨拉,要去找她,那三年就是萨拉要成长,这就是男性要去认识到的,和要去包容的部分。我们今天的男性,这一点男性运气不好,正好处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忍住自己内心深处很多委屈。一定是要去有一个自我超越,去对女性价值有特别深切的认识和维护,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部分人谈恋爱-是谈爱情,而是在谈婚姻

我觉得未来中国男女性,都要有一个归真反璞。什么叫归真反璞,不是说纯粹地去回到田园、山野里面去。因为这个世界总的趋势还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我们这一代看到人类欲望,是四面八方在飞,然后处在筋疲力尽地追逐之中。如何天然简约地面对纷飞的世界?这方面可以重读一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本来是很歧视女性的人,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下子就对女性的长处做了一个赞美。女性不像男性,不用复杂的逻辑去分析,而是一眼能看到事情的本质。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世界,在价值引导上,女性确实能够穿越复杂纷纭,在一个非常深情的、有渗透力的精神状态下,去寻找,或者说去探索一种生活。

因为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性,我看到一些,她都这样。你比如在丽江虎跳峡口,有纳西族青年办的一个民宿,小伙子23岁的时候,从日本大坂来了一个31岁的女性,她来到这里,一下子感觉这个地方特别自然。她自己家里很有钱,又一下子爱上这儿的生活,最后跟这个小伙子结了婚。结了婚,安安静静地打造民宿,带来钱,扩大了生意。人和自然,我们今天社会,不管男性女性,都有一个问题,我们首先一个人要有自然感情。你跟自然的万物感情能够丰沛了,能够有灵性了,然后这时候你作为一个人来说,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你才能回到正常。

第二方面,你有很好的社会情感。你看到一个松鼠,你都会觉得特别的万物生长的喜悦。你看到人的时候,你才会对他有一种互相之间生命的感通。在这个基础之上,才会有一种真正的爱情的感知。在这个方面,女性有很天然的优势,她对生命的感觉是非常有自然气息的。

关于女强人,其实我一直很希望出现的不是女强人,是强女人。强女人跟女强人是太不一样了,因为女强人的核心只是强人,它是现在工业和商业社会打造出来的特别有资本主义痕迹的经济女性,有竞争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女强人大部分都是单身的。但是强女人不一样,强女人她很强,生命力很强,她在女性自身的生命特征的基础上,释放出来一种创造力。她的创意就特别好,特别有生命力,特别有力量。

将来,这样的强女人多了,男性在识别度上,也能看到自己,跟自己生命能够相合,这时候爱情关系才会有整体的进化。我们说,爱情关系在今天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灰暗的。我一直觉得,人类历史上的男女关系,无非就是四种状态,一种女的很强,男的不行。这个时代,爱情也不行,你说晚明,清兵一来,最后保持不住气节,纷纷去变节,然后柳如是、李香君她们那种失望。所以这个是一个状态。有的时代是男的行,女的不行。这样的时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种,因为一战之后,经济繁荣,消费主义兴起。这样的话,盖茨比也谈不上有爱情,这个人是两回事。但是不管怎么样,那个时候,比如《太阳照样升起》等等里面的杰克这些人,他对情感的创伤,都是一个时代的一个问题。但有的时代是男的很强,女的也很强。所以你看项羽、虞姬、周文君、司马相如等等那一代无法无天的,过得特别的有力度。有的时代是男的不行,女的也不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个问题。因为转型了,都茫然了,一切东西都瓦解了,到底抓住什么东西,都没数。所以就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至少要经过,我估计最少还需要三代人,然后三代人之后,转化完成,城市化完成,现代化完成。整个社会从老年社会转入到青年社会,这个不是说社会年龄,而是说精神年龄。

我们今天总的来说,精神领域还是一个老年社会。什么叫老年社会?你说现在人谈恋爱,总的来说,你看上去,其实不是在谈恋爱。大部分人不是在谈爱情,都是在谈婚姻。他的标准,他的构成的要件,包括房子、汽车、鲜花这些东西,爱情哪是这样谈的?不是这回事。所以这就是一种中年的心态,然后老年的状态。所以一直到起码三代人,才能转换成这个社会的它的一种现代性,然后整个精神是一种青年化的,才能诞生出新的一代男女,新的一代,他的一种生活。所以我是这样一个感觉。谢谢。

我们有幸活在今天,将来的人连纠结的余地都没有了

其实婚姻形态,它是因地而宜、因人而异的,跟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系。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十月份这一期,在大香格里拉划个圈,考察了丽江、金沙江、河谷那一带的状态。有一篇采访我还是印象蛮深的,那一家人是一个妻子、八个丈夫,那个地方是峡谷,湿度很高。如果一个女人只有一个丈夫,就过得很穷,因为他可能只能挖挖地,收入很低。如果两个的话,有一个人可以下江去捉捉鱼,又增加一个生产力。如果再来一个的话,可以跑跑买卖。再来一个,可以做点别的。她有八个(丈夫),就变成当地生活最富有的人家,住着一千平米的房子,地毯都是成都买的。一个多月以前,我去四川西部,我就很吃惊,那个地方在几千米的高山草场上,有黑色的牦牛,有藏族人的账篷,隔着二三十来米,旁边还有一个白色的小账篷,我说这个是干吗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成年女孩子单独到那住去了,然后跟自己的情郎、喜欢的人,晚上来这里幽会。当然不只这一个,还有各种各样的地方,这些就是母系社会的遗传。

所以(从)这个生活方式来看,我们人类到底会怎么发展,现在真的不敢说。因为我们形成浪漫文学的爱情传统,两个人生活等等。但现在社会学家认为,未来的婚姻可能是一段一段的,就是中间换人的。为什么?因为将来数目也会增长,现在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还有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正在不断地进化,比如说我们为什么变老?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50岁,细胞分裂50次,每一次是3年的寿命,最后分裂完了,就开始老化,就不行了。为什么全世界平均年龄,人只能活70多岁?因为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油盐酱醋,生活中损耗太大,你的生存压力和心理精神压力都很大,所以一般只能活一半。但现在正在研究,比如说我们的开放机制,奥秘在哪里,如果把它打开了,可以无穷地复制下去,那么人可能就不死了。但是这就带来伦理问题了,你很难想象人不死,比如说可以活一万年,那怎么跟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两个人相守一万年。哇,那简直是很难想象。

现在我们的社会变化,是从生物年龄上,给我们一个超脱传统的精神层面。一个人现在的沧桑,其实等于古代社会的,可能都是几百年的那么一个心理沧桑。而人的心理,其实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所以它承受对方给自己堆积的这种压抑,堆积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负面,有一定的界限。这个时候如果说它打开另外的可能,可能对生命是新的成长、新的释放。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人类再往下走,不是说我们今天说爱情,未来一夫一妻,情深意浓,一直怎么怎么,三代以后变成那样。那不一定,三代以后,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你想像不到的状态。

有一次看瑞典电视台,主持人请了三个女嘉宾,谈什么问题?就是说婚前多少男朋友,首先就要问婚前有多少。里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性,还有一个长得一般的,还有一个长得不算好看的,故意请了三个人。先问长得一般的,说你婚前有过多少男朋友?那个男朋友不是柏拉图式的,是真正的两个人有性爱关系的。后来那女人还稍微想了想,大概190来个。然后再问那个很漂亮的,她后来回答,好像有200来个。问到第三个,那个女性很开心了,说是本来我来到这儿,坐在她们两个——这么漂亮的女生旁边,还觉得有点自卑感,会不会自己不太行,搞了半天,听她们一说,自己马上自信心很饱满,说我也有婚前男朋友,也有180、190个这样。

所以人类生活,绝不是我们今天形成的这么一个形态,不是未来的一个定数。你说日本前年上市的那个妻子,智能人,一上市,10万台,迅速没了。那么贵的,相当于人民币10万多。因为那个机器人,摸上去肌肤跟女性肌肤是一样的,还有温度,它还能跟你聊天,而且聊得你很开心,她不会跟你说让你不高兴的话,她那个智能程度很高。所以将来也可能就是智能和自然人,相互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很难想象今天很多人拿着它,对它投入感情那么深。但很多人可能逐渐不要老公也要手机,可以这样,感情移植。将来可能大量的微电子、新型智能化的东西,你对它的情感投入会越来越能接受。

而且将来我们也不需要什么两性来繁衍,就是这种技术发展。今天我们看美国布朗大学一个女教授研究出来,说最多最多500万年,她分析下来,500万年之后,男性就没有了。因为男性的遗传染色体里面包含的基因,现在经过考古研究出来,几万年以前,我们人类男性基因里面还有五千多染色体,现在到今天只剩下一千多了,越来越消退。到时候人类遗传、繁衍怎么办?根本不需要愁。因为女性自身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机能)就会产生(基因),替代两性。所以我说,这个纠结,其实很幸福的,将来的人连纠结的余地都没有了。它是一个新的,难以想象的另外一个时代了。我们也很难预测未来是什么状态。也许将来每个人跟自己的完美恋人生活,那个恋人可能就是高度科技化,综合各种基因生产出来的,都有可能。所以这个就很难说。

对于中国青年来说,这是一部未来之书

——梁永安教授讲《鄙视》

大家好,这部小说我看得很投入。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鄙视》里,这个男人越来越渺小,越来越降格,让你想起太宰治——他在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一种写法,一个男人放弃了理想。但这个小事,我深深地感到有两个方面可以展开。中国男人的生活会越来越艰难了。

《鄙视》,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著,沈萼梅、刘锡荣 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读客文化

书里有一个女性的细节,她要去见制片人,遇到一个怎么坐车的问题。制片人(对她)有点企图,想请这个女主跟他坐在一起。书里的丈夫当时怎么办呢?那一瞬间,他还是让妻子跟这个老板走。其实在现代社会里,她就那么一瞬间就不爱他了。

这个男性在社会的发展里遇到了两股力量,一方面是庞大的工业社会的资本,另外是这个女性代表的,她来自乡野,原来是个打字员,一个生活很简单的女性。所以就是两面夹攻。城市发展几百年以来,到底给男性提供了怎样的生存空间、情感空间?男性,特别是女性发展起来之后,他想在方方面面都去构造世界,令自己的爱人和社会生活平衡,所以他要买房子。这是它展开的细节。

我第二个感觉是,对于中国青年来说,《鄙视》是一部未来之书。我们生活在农业社会培育起来的文化中。以前就埋葬了这类问题。生活里只要有房子,有车,能温饱就可以了。人的爱情,在男耕女织过程里很容易寻找到共同性。但是,这个小说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到了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女性意识看到的男人,跟《奥德赛》古典时期看到的男性尊严,特属于那个时代的勇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这本书的未来性:正在成长着的中国人,在走向中产和城市化的年轻人,会非常刺痛地感觉到前辈不能感觉到的,来自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深处的迷离、失望。它们在一个个瞬间打过来。这是我们会面临的文化冲击。我们都会处于这种彷徨和迷茫里。就是你以为买房子、打工、996很艰苦,这还算好,以后更麻烦。我们的安居之所在哪里,精神的栖息在哪里,都是问题。所以这本书不断会有细节出来,里面有我觉得就有这么一种内涵。

如果用上帝视角来写的话,逻辑关系就会变化。就像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一样,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人物的观察,一个人物的定位要移动。你说托尔斯泰为什么写安娜,写到后面逐渐开始谴责她,后来给她写,两个人一起跑到意大利,那些地方写的对安娜的笔墨,跟前面感情色彩有变化,道德色彩有变化。这个地方,其实我觉得也是这样,它是用一个完全的男性去写,然后有很强的反讽性,融合了很多复杂的叙事的成分。比如说,还有一点悬念。还它糅合了犯罪小说。其实它是犯罪者本身知道自己在犯罪,是坏人做坏事。还有一种写黑色小说的,就是以为自己在做好事,但实际上是一种沉沦。一个人物自己不自知,然后他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有点像不停地在选择中,失去选择,然后有很多失控。但这个失控里,保持第一人称的男性叙事有个好处,就是你看到后面会逐渐对这个鄙视,也产生怀疑。其实这个主人公,自己不断在倾诉,在自白,你看到他的一切努力,你可以发掘现在社会以来,男性普遍的一种恐惧。像美国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克莱默夫妇》,这个男人,你看他拼命打工、拼命工作,在现代经济生活绩优主义的压力之下,一个男人要通过自己买得起房子,能够创造更好的家庭物质条件来体现他的价值。他尽管心里再热爱生活,也只能放弃。克莱默夫妇,主要是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上来表达她在现代女性不断争取权利的历史背景之下的主张性。而这本书,用男性的叙事把很曲折的、其实切入深处的、可能也就是特别痛苦的部分传达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说的一个很大的审美价值,就在于我们在一个不断分裂的世界上,特别在两性之间,尤其是在我们今天中国社会,年轻人男性和女性之间,互相失望,互相厌恶,互相排斥的这么一个背景下,需要更多地去相互理解对方内心深处形形色色的纠结、焦虑、挣扎等等。这一点,在这本书中是非常细致的。这个男性是细腻的,在女性的框架下,还原出一个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感受的男性。所以,读完第一遍后,我就感觉特别值得推荐给我们很多年轻的女性朋友去看,看看这个男人,他内心深处的世界。

因为传统赋予男性的角色,就是生活的主导者。近代之后,随着大生产兴起,男性对生活的建构能力、主控能力,不断被瓦解。一个男人,他要建构自己的生活,这个困难比以前要大的多。标准变了,比如大房子,以前可能不是,但现在变成一个牵扯到他尊严的问题。比如一些毕业生,很多男生原来自己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音乐,但马上放弃,要赚钱要结婚了,然后房子不能低于100平米,最后奋斗几年,终于达到这个标准了,压力变小了,但是人也变化了,人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人了。所以有这么一个很大的历史异化过程,一个强制分解和重组的过程。

我读这个书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受到这个男主人公,他在某种意义上是不适合结婚的。他认为一个人过,他可以写剧。他进入这个角色之后,他就不行了。(美国社会)50年代这个背景,还是传统的,女性要自由,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但是再上一层,还有一个更宿命的东西,就是一定要结婚。所以从这个书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在“一定要结婚”的文化里走到一起,而走到一起必然就会发生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50年代,跟我们今天的时代背景是大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就希望年轻人看这个书,要想一想,自己要不要结婚,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