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灵活即行服务MAAS上的规模和对经济的影响

以出行为核心的新一代服务“MaaS”(出行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正在日本、中国和美国等地被广泛应用。MaaS不仅可以整合和优化所有交通工具,使出行的便利程度不低于私家车,同时还将有助于应对少子老龄化和节能。与汽车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结合与交通数据的利用也取得进展。在此背景下,有关MaaS的专利申请情况如何、各国在相关方面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基于日本特许厅的数据进行了汇总。

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居

MaaS通过利用有关交通工具和用户的大数据使得出行更加便利。共享汽车、出租车等的网约车服务、商用车运行管理等个别的技术和服务不断普及,现在已经进入到需要整合这些交通工具的阶段。

全球MaaS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据印度调查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统计,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120亿美元。据该公司预测,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到2026年将增至2020年5倍的600亿美元。

在相关技术的开发方面掀起热潮的是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等总计6个地区的2014~2018年的专利申请件数为9643件,占其中逾3成的3283件为来自中国的申请。第2位是日本的2173件,第3位是美国的2132件。

从中国来看,除了车辆相关服务、车辆安排和支付之外,在借助大数据收集用户出行记录的相关技术上,专利申请件数也较多。例如,公交车相关MaaS技术的申请件数(1529件)的逾6成为来自中国的申请。在中国,比如在监控公交车运行间隔的同时,将根据拥堵等情况调整为一定行驶间隔等,将车辆和大数据结合起来的运行管理已经得到推广。

中国申请件数最多的是滴滴出行。该公司提供的是根据用户的预约来运行的按需约车服务业务。其充分利用客户的出行记录信息,在安排司机和预测拥堵状况的技术方面具有优势。2020年11月,滴滴出行宣布与中国大型车企比亚迪(BYD)共同开发、据称是世界首开先河的网约车服务专用纯电动汽车(EV)。车辆配备了监视司机的系统和能轻松完成与用户沟通的功能等。

丰田积极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

按专利申请人来看,丰田为647件,数量最多,随后依次是滴滴(436件)、美国福特汽车(290件)和美国优步(289件)。

丰田为了实现基于汽车的MaaS,开发了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汽车自动化驾驶的“4级(Level 4)”自动驾驶纯电动汽车。设想用于共享汽车和移动店铺等多种用途。

丰田还积极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2021年4月,丰田宣布通过子公司斥资约590亿日元收购涉足共享汽车的美国Lyft的自动驾驶部门。除了通过合作获得Lyft的行驶数据之外,还设想充分利用网约车和共享汽车的APP的用户需求数据。丰田还在2019年与优步的自动驾驶部门、2020年与中国小马智行等多家企业展开合作。

MaaS以出行为起点,还将服务扩大至旅游和生活。在日本的铁路运营商小田急电铁提供的智能手机APP上,针对环游箱根等日本的旅游景点,除了往返区间的铁路车票外,还能购买到能在温泉和旅游设施等处享受优惠与折扣的套票等。在APP内,可以搜索反映购买信息的旅游路线,还能显示折扣和优惠对象设施的地图。

申请件数与日本不相上下的是美国。作为申请人排在整体第4位的优步(Uber)除了出租车等网约车之外,还提供“Uber Eats”等餐饮外卖、接送患者往返医院等出行之外的服务。

与自动驾驶领域相结合的服务提供也取得进展。丰田旗下企业也出资的初创企业Nuro开发了将生鲜品等送至用户家的配送用自动驾驶汽车,还与达美乐披萨(Domino’s Pizza)和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展开合作。

零部件厂商也发展

充实MaaS相关服务的关键是自动驾驶。两者在技术上很容易结合。来自日本特许厅报告书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件数方面,丰田以逾4000件排在首位。其次是美国福特和日本电装。从日本企业来看,包括本田和日产汽车在内,8家进入前20。

2021年3月,本田推出了高档轿车“里程(legend)”,该车配备了在一定条件下由汽车系统成为驾驶主体、在紧急时由驾驶人接管驾驶的“3级(Level 3)”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市售车,这是世界上首款获批的车辆。

丰田旗下的软件开发子公司Woven Planet Holdings(HD)不仅针对车辆,还致力于开发汽车行驶的街区本身。在静冈县裾野市正在建设的智能城市“Woven City”被定位为自动驾驶和MaaS等新一代技术的试验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

由于被称为“自动驾驶的眼睛”的传感器“LiDAR(激光雷达)”和相当于人类大脑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或称行车电脑)等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变得重要,零部件企业的存在感也随之提高。日本电装、德国博世和德国大陆集团等跻身前20。电装在车载传感器、识别技术和行驶辅助系统等个别领域甚至进入前3位以内。

受中美对立的影响,技术开发呈现超越个别企业的国家间竞争的局面。日本也需要推进着眼于实用化的试验环境的完善等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