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隔离宅在家不妨趁机做这 6 件事,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丶挑重点了解新闻时事,摆脱资讯焦虑

疫情当前,掌握时事是必要的,但不论在家紧盯电视新闻或在外随时滑手机,过度追逐片段的即时资讯丶甚至导致心情紧张焦虑,反而得不偿失。

笔者就看到身边许多例子,因为担心疫情而足不出户,并随时紧盯电视丶新闻网站丶社交软体群组的每一则讯息。非但弄得自己焦躁不已,有人更会基於善意,积极地转发种种网路消息,却把别人也搞得心神不宁。

但仔细看这些标题耸动的网路讯息,多半只是「」丶「或将」丶「疑似」丶「初步研判」的资讯。更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快讯」丶「新闻」,其实是特定网友捕风捉影的谣传,或是某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丶点击率,用偏离事实的耸动标题吸眼球──我们真的不需要照单全收。

其实,现在不管是记者会,或疫情统计数字的更新时间,都已经越来越固定。关心疫情的你我,不妨每天固定几个时间丶观看自己信赖的几个媒体,快速浏览一下丶掌握那些已被证实的消息就足够了。

其馀的时间与其继续刷「最新消息」,倒不如用来阅读那些放在书架上已经生灰尘的书本──想想当时你购买它的初衷是什麽?最後又为什麽把它冷落到一旁?

诚心建议长时间待在家的时候,不妨阅读一些连续性丶有清晰逻辑脉络的长篇文字,而非片段化的即时资讯──这是有助沈淀自己丶重新学习或思考比较完整知识的好机会。

笔者相信,想与真正的「知识」亲近,是没有捷径的。不妨趁这个机会重拾起慢阅读丶长阅读的习惯,也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深度。

二丶清理一些无意义的「朋友」关系

自从社交软体普及後,我们的社交网络也看似越来越庞大──但就像一棵参天的大树,难免有一些杂乱的分支必须适度修剪一样,试想你我在社交软体中的「好友」们,有多少可能只是某场餐会中客套或不好意思拒绝所产生的?

日本畅销书作家岸见一郎与谷贺史健,解读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尔佛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思想所着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曾提到:「其实人一切的烦恼都来源於人际关系。」这个说法是:试想若世界上只剩你一个人的时候,「孤独」这一概念就不存在了,没有比较的前提下,甚至病痛丶死亡都不能称之为烦恼。所以「孤独」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丶也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产生的;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对其进行重新的解释,一旦没有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少了比较丶嫉妒丶争执与烦恼了。

当然,人不可能完全不与他人往来,但在「社交爆炸」的今日,人际关系反而应该「重质不重量」:回想你我有多少次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在社交媒体上与曾经的「朋友」一言不和而吵架?不如,趁机果断地清理掉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把决定自己该如何生活丶如何快乐的权力还给自己。

三丶可以的话,找到一个全职以外的谋生本事

根据 Upwork 和 Freelancers Union 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近年美国自由工作者的人数增长幅度,是美国整体劳动力的 3 倍;按照此趋势,到了 2027 年,自由工作者的数量将超过一般受雇劳工。知名品牌顾问保罗.贾维斯(Paul Jarvis)在《一人公司:为什麽小而美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一书中也提到,「一人公司」相较於大型企业,不但有着更好的弹性丶自主权与控制权丶速度外,更有可能带来更好的收入。

现今我们都面临产业趋势变化快速丶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职涯,因此笔者建议,利用这段宅在家里的同时,不妨思考一下,除去了公司的光环後,你我是否还能找一个能够谋生丶或能创造价值的本事?

不论是做网拍丶当 Youtuber丶写作丶翻译文件⋯⋯等,如今共享经济或零工经济崛起,不管目的是为了增加额外的收入,或在无预警情况下失去原本工作的预先准备,找到自己另一项谋生本领丶另一条「斜杠」,都是未来的趋势。

四丶找回或培养一个全新的兴趣

当然,当今网路时代总是充满不同意见,在中国的网路论坛上,同样也有许多人称李子柒做作丶造假丶摆拍⋯⋯等等。

关於这位「古风网红」的评价,与她表演的真伪与否,并不在笔者的讨论范围,留给时间和公众验证。笔者只是想用这个例子,强调「拥有」并「专注」於一项兴趣的可贵。

看看自己买了弹没几次就丢在一旁的乐器丶拼到一半的拼图丶或是彷佛永远都打不完的毛衣围巾,你我有多少个当初兴致勃勃,最後却只称得上「初学者」的嗜好?在家的这段期间,不妨重拾起这些兴趣,试着学习专注与坚持,而不要计较回报。

五丶重新修复丶或好好培养与家人间的关系

前阵子网路上有一则笑话,一位网友问:「中国现在这麽多城市封城,民众在家憋久了会不会闹革命呀?」另一位网友则回覆:「我看不会,因为他们家里会先闹『家庭革命』。」

这虽是一则笑话,但确实也点出了一些社会的现实: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过去我们或许因为工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比与同事相处的时间还要少。因此可能少了亲情的温暖,但也可能因此「逃离」了那些与家人间积累的矛盾与心结──笔者就看过不少对夫妻,反而是在两人都退休後,相处的时间变长,又少了子女居中润滑,反而开始起冲突丶分房睡,甚至老年离婚的案例。

疫情期间,也听过许多家庭,全家人虽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却每天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既不交谈也不互动,真的非常可惜。

笔者建议,虽然我们的家庭文化多半倾向内向丶含蓄,但可以循序渐进,先从「与家人交换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家事」开始,例如:平常你洗碗丶另一半打扫,不妨试着进行对调,不但可以体会另一半的辛苦,学会感恩外,也可以重新认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产生新鲜感。

六丶重拾对自己所在地的好奇与关怀

最後,不论你目前人在家乡或海外,常常时间一久,人们就会将身边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既不好奇也不关心了。但趁这个时机,不妨重新看看自己身处的地方,并从中找到新的体会与关怀。

笔者的亲身经历:过去 4 丶 5 年间,每每到了一座新的城市,前几个月都会感到特别兴奋,一有空档就会走遍周边的所有商店或公共设施,对任何事物也感到特别新鲜。但大约超过半年後,就会渐渐开始无感,或自视甚高地觉得自己已经了解得够多了──可每每与在地人交谈时,却又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那怕只是一间家附近新开的餐厅,或几句道地的谚语。

其实这种现象蛮普遍的:笔者曾看过一篇出自「AWE 情感工作室」的文章,建议大家应该养成一个小习惯:「随时随地,把自己当成正在旅行的人,⋯⋯即使是再普通丶平凡的事当中,也能发现新世界,领悟到什麽丶感受到什麽。」

这段时间不论人在哪里,笔者建议大家,不妨先放下自己习以为常的成见,重新读读当地的历史丶文化和语言,或者避开人潮聚集的时间丶地点,在居住地附近重新探索一番。最後,了解身边是否有什麽切身相关的人或事需要被关心丶被协助,并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