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认知到一件事,就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安慰」!

想伸出援手帮忙,却没有这麽做的人,可以归结为3大因素:

一丶害怕做错事
「天啊!要是我把事情弄得更糟怎麽办?」当你内心总想着要用最完美的方式处理对方的情绪丶改善对方的处境,可能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压力,害怕一做不好,会毁掉彼此的关系,或是让自己丢脸。

二丶害怕说错话
「不知道自己该不该问这麽多」「我可不想让他回忆起那段不愉快的经验…」当我们和对方关系不是十分亲近(像是工作上的同伴)时,尤其容易觉得自己没有「立场」介入太多,也担心主动关心反而会造成对方困扰。

三丶害怕没时间/资源
毕竟,每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看到别人状况不好时,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不想投注太多心力在上面。

认知心理学之父亚伦·贝克(Aaron Beck)指出,这种害怕的心理来自於人们的自我怀疑。随着年纪增长,好意被误会,想表现体贴却被忽视的感受愈积愈多,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没能力提供帮助,因此藉由逃避来降低出错率。

但克洛强调,「伸出援手但笨手笨脚,往往要比根本不伸出援手好得多。」一个拥抱丶一个关怀的眼神,或是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都可能变成对方无比珍贵的记忆。

前纽约市长丶亿万富翁麦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回顾自己的工作经验时,就曾分享道,「我只记得自己被开除时,对我伸出援手的人,那些在我升职时打电话来道贺的人,我根本记不起来。」

厘清伸出援手的目的,是表示支持,而非获得认同
不过克洛也提醒,「身为助人者,我们需要拥有同情心,但不能将痛苦和压力托付给任何人。」

比方说,别以批判的心态面对失落的人。「这麽说来,如果你当时有注意到那细节,那该有多好…」「现实就是这样,我以前也遇过,我觉得你应该要…」这些说词可能会让对方失去安全感,无法放心丶自在地向你诉苦。「人们并不想要因为自己遇到的困扰遭受指责,也不想为了自己的选择出面辩护。」

因此, 在给予协助或陪伴时,要切记,不要用一大堆建议强加给身陷困境的人,而是专心倾听对方的心情。 像是有些人可能会巨细靡遗地发问,「这样有用吗?会不会比较好?」「还是说,我现在就去帮你把事情搞定?」将心力花在确认自己从旁提供的建议是否有被认同,却不是关心对方状况好不好。

许多人因为想做个完美的助人者,忽略了伸出援手的目的,不是要强迫处於痛苦中的人认同你的友好表示,而是希望对方因为自己提供的帮助感到「被支持」。 换句话说,助人者不该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助人能力」多好丶付出了多少关怀,而要留意受苦之人的表情和情绪,看见了他们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