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礼脱衣舞”:“旺丁炫富”与“低俗色情”的冲突

村内奏起激昂奔放的音乐,穿着性感的女性随着节拍扭动身体起舞,做出挑逗性的动作,吸引无数人旁观。这些场面不一定是喜庆节日,也是中国少数农村地区的丧礼。

这种凭吊方式吸引了不少西方媒体的关注,外界对此感到好奇和惊讶,但中国当局认为这些是“淫秽色情低俗”,今年年初宣布,会加强打击红白喜事“脱衣舞”的表演。这并非当局首次出手打击这一种特别的丧礼,但每次出手打击后,总会旧态复萌,反映仍然有民众希望选择以这种方式悼念逝者。

风光、炫富、旺丁

丧礼上,性感表演者穿着时髦的服饰,跳舞时配以钢管和现代音乐,这种仪式明显并非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传统”,而这种丧礼模式主要见于中国少数农村地区,甚少出现在大城市。

一般相信,这种丧礼的做法源自台湾。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人类学家马克‧莫斯科维茨(Marc Moskowitz)对BBC表示,1980年左右,“丧礼脱衣舞”表演开始在台湾获得广泛关注,其后在当地逐渐变得更为普遍。“但在中国,政府较大限制,许多人此前根本没有听闻过这种做法。”莫斯科维茨说。

即便是在台湾,这种丧礼也很少在大城市举行。莫斯科维茨说:“因为丧礼脱衣舞是合法与非法活动之间的灰色地带,通常在大城市的边陲才会见到这种做法。”

去年,台湾嘉义县议会前议长董象的丧礼,请来了50名钢管女郎站在吉普车上载歌载舞送行,送行队伍长达数公里,阵仗相当大的告别式引来不少人驻足欣赏,据董象的家人透露,死者生前就爱热闹,家人希望为他举行一个风光的告别式。

这场告别式的照片在国内外社交网站疯传,多家西方媒体也有报导,引起广泛讨论。而台湾网民则对这种现象反应两极,有指是为自身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也有人提出这场告别式如此大规模,台湾人也会感到惊奇,并有人批评这是“可耻”。

有些人认为丧礼越多人出席,往生者越是备受尊重,反映逝者的人缘、地位、福份,而聘请脱衣女郎则有助鼓励更多人(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也好)参与告别式。近这十多年,中国农村地区也不时传出有人仿效这种做法,聘请表演者作性感演出。这种“新传统”成为了现代版“风光大葬”的一项活动。

一些人丧礼弄得华而不实,则被指是要显露财富。《环球时报》报道称,一些中国农村家庭,愿意花上等同他们年薪几倍的价钱,去聘请演员、歌手、谐星和“脱衣女郎”在丧礼表演,一方面安抚逝者家属,一方面则为吊唁的人提供娱乐。

另外的一些意见认为,性感舞蹈是一种“对生育的崇拜”,反映家族对多儿多孙的欲望。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黄建兴,接受《环球时报》访问时说,丧礼时有这种“挑逗性”的舞蹈,是“展现往生者希望儿孙满堂的愿望”。在华人社会,儿孙满堂普遍被认为是福气,但中国经历了一孩政策,这种多子多孙的家族也愈来愈少。

“淫秽色情低俗”

中国政府对这种演出大为不满,认为是“不文明”的做法。中国文化部今年1月宣布,加强监管春节和两会期间农村演出,整治红白喜事、庙会集市期间“脱衣舞”等“淫秽色情低俗”演出。文化部认为此等活动是“危害社会公德”,当局会依法从重处罚,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这个整治行动以河南、安徽、江苏、河北等4省19个市(县)为重点地区,除了加强暗访巡查,局方表明会摸清表演团体、经纪人的底数,将演出主体和演出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视线,另外要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违法违规演出活动,并设立热线鼓励公众举报。

新一轮打击行动并不令人意外,中国近年已十分落力打击这种“习俗”。2006年,中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曾就这种“风俗”深入调查,发现“丧礼脱衣舞”在江苏东海县十分盛行,报道称一些女表演者在丧礼上表演时,上半身一丝不挂,表演者表明这种表演“越黄越受欢迎”,当地人认为这样做“令后代人旺”;事件曝光后,当地5人因为“低俗表演”被捕,据报道,他们表演的丧礼有数以百计的人出席。

2015年,河北邯郸农村一场“丧礼脱衣舞”的照片在中国社交媒体流传,图片显示,这场表演的观众有成年人和小孩。文化部其后通报这宗“淫秽表演案”,指相关负责人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和罚款7万元人民币;而同年,江苏宿迁市沭阳县也发生了另一宗“丧礼脱衣舞”案,三人被拘捕。

性感女郎在丧礼跳舞,登上不少西方媒体的版面,许多报道用上“脱衣女郎”(Stripper)等字眼,在社交媒体上,非华裔的网民对这种文化大感惊叹和充满好奇,提出“原来中国这样开放”,又不解为何“裸女”可以现身庄严场合。不过也有意见认为,在中国,随着官方打击后,这些女表演者已逐渐减少作裸露演出,但仍然会穿着性感服饰,作挑逗性舞蹈。

美国人类学家莫斯科维茨认为,中国政府着手打击此等“风俗”,是忧虑公众场合赤裸身体会对社会有所影响,特别是小孩子也可以接触到这类表演。他说:“中国政府视自己为父亲的角色,有需要去教导一下他的人民。”

但他认为,中国难以完全杜绝这种活动:“即使有法律禁止这些活动,但这些活动仍然不断出现,证明了这活动有多容易旧态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