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观结构不断损耗演变为衰老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从古到今,人类一直苦苦追寻能够永生的方法,但迄今为止,似乎没有一个人成功过。那么为何人类不能永生呢?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衰老是因为身体内的微观结构不断损耗而造成的,例如端粒缩短、干细胞耗竭、线粒体功能异常……等等。

但研究表明,这些损耗并非不可修复,这里我们拿“端粒缩短”这个现象来说明一下,简而言之,端粒就像是保护DNA的“帽子”,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变短一些,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的程度,细胞就不会再分裂并开始凋亡。端粒缩短被认为是人类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体内的有些特殊的细胞中,存在着可以合成端粒的端粒酶,而这种端粒酶在普通细胞里却不会存在。

这就意味着,造成人类衰老的损耗通常是可以通过身体内的特定机制来进行修复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偏偏不会这样做,那么是什么在控制这一切呢?答案就是隐藏在人类身体里的基因,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我们的基因决定了人类不能永生。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指出: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出来的生物个体,基因是生物个体生存策略的制定者,而生物个体只是执行者,基因给这些生物个体制定的终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把自己基因的生存机会做到最大化。

通俗的讲就是,人类只不过是“打工仔”而已,而人类的“老板”则是自已携带的基因。不得不说,这位生物学家给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那么为什么基因会作出这样决定呢?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

基因要想把自己的生存机会做到最大化,首选的方式似乎就是尽量地增加生物个体的生命周期(达到了极致就是永生),但生物个体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也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基因创造的生物个体必须拥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否则的话,它们迟早会在地球上消失。

繁衍后代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增加自身种群的数量,二是种群在繁衍过程中可以利用基因突变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然而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大自然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物种可以永生,并且还可以繁衍后代,那么要不了多久,这个物种就会因为所需资源的耗尽而走向灭绝。所以说基因要想存续下去,就必须主动让种群中的一些生物个体消亡。

那么应该让哪些生物个体消亡呢?每一个生物个体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生物机器,既然是机器,肯定是需要保养的,我们都知道,一部机器使用的时间越长,保养的费用就越高,对于生物个体来讲,这个“保养的费用”就是资源的消耗,显而易见的是,那些“使用时间更长”的生物个体就成了基因的首选对象。

为了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基因作出了聪明的选择,首先要让生物个体的拥有一定的寿命,这样就可以保障这些生物个体有足够的时间存活并繁衍后代,而当生物个体的年龄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让其进行衰老并最终消亡。

注意,上述的描述用了拟人的方式,实际上的基因并没有思想,而操纵这一切的其实是严酷的自然选择。简单地讲就是,在漫长的演化史中,基因不断地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性,这些变异后的基因最终都会受到大自然的考验,其结果就是,凡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基因都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了(在这些被淘汰者中,很可能就存在着能够永生的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地球上出现了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类开始,这个在地球上存在了亿万年的游戏规则似乎就受到了挑战。基因就算再怎么复杂,其本质终究不过是一段一段的遗传代码,虽然目前的人类科技还不足以让人类永生,但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的奥秘迟早会被人类解开,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实现永生,并从此告别“打工仔”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