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为参加一个论坛而前往北京。羽田至北京航线这次也座无虚席,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国游客。也许此行是为了观赏红叶,这些游客在日本的机场大量购买了与栗子和红叶有关的点心。
虽然不久之前的深刻印象有所淡化(不,或许可以说是已经习惯),但中国访日游客的形象依旧是“爆买”。对于那种买光商店货架上东西的大胆购物方式,有人不屑一顾,但某种意义上,在令日本人感到羡慕的同时也感觉畅快。
要问原因的话,那是因为日本人自身也特别喜欢消费。比如我的朋友。她从年轻时就特别爱购物。是个高个子、长得也很漂亮,因此穿什么都合身,如果再化上妆,那就更称得上是美女。她给人的感觉是,所有东西都是衬托她的工具,只要是想要的东西,会不假思索地立刻购买。
看到她的衣柜后我很吃惊。西服、鞋子和包等都以刚买来时的状态放在里面。很多连价签没有剪掉,看上去甚至没有在家里试穿过。
我问“好不容易买了,为什么不穿呢?
”她答道“ 买之前很期待,我喜欢消费行动。但买过之后就满足了”
并不是不理解。因为我可能也是一样。
经常是随便看看而不买,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但是,要是什么都不买就走,总感觉不满足。有时仅仅是为了回家之后从袋子取出东西的喜悦,就买了其实不太想要的东西。
虽说眼下出现经济减速等,但对日本人来说,消费仍然是一项娱乐。
一到周末,与到郊外游玩相比,前往闹市享受购物的人更多。在人多拥挤的闹市购物令人非常疲惫,有时与让身心得到休息这一休息日的目的相悖,但购物是消除压力的最佳手段。
或许这是亚洲人共通的现象。尤其是中国人,这一点更为显著。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购物中心的巨大和汇聚人流之多都超乎想象。购物成为娱乐。
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在日本成为畅销书的是名为《法国人只有10套衣服》作品。作者是一位美国女性。
这位作者是完全习惯了与日本和中国同样的大量消费社会的美国女性。书中写到,在法国看到的法国贵族的生活“健康而讲究”、“富足的生活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少”。
这本书似乎令日本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们感觉这种简朴的生活也不错。
的确,欧洲人的生活看起来很简朴。与大量消费完全相反,但他们的生活显得很富足。
在英国伦敦生活过的某日本人。
有一天,妻子将大量旧衣服当做垃圾扔掉。结果第二天和女邻居打照面时,发现对方穿着自己之前扔掉的一件衣服,感到吃惊。“这个,挺适合我穿吧?”,邻居微笑着说。邻居是如假包换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
另一位在德国生活过的日本记者。到巴黎出差之际,为了买裤子皮带而去了皮带店。并非高端店铺,而是普通的店,价钱也不太昂贵。
在结账时,店主拿出笔记本,说请您写下地址。据说是为了购买之后去调查是否出现某些毛病和故障。即使是服务发达国家日本,充其量一条皮带,也不会服务到这种程度。这明显体现出重视物品的国民性。
我去德国的时候,看到德国人的家庭感到惊讶。家里东西很少。餐厅的桌子上仅仅铺着桌布,摆着小花瓶,仅此而已。这是简朴而惬意的空间。
欧洲人的饮食生活也很简单。
首先看看给人以深刻的美食之国印象的法国。酱鹅肝和松露等高档食材很有名,但这些都是圣诞节等特别日子里才吃的东西。平时的话非常简单,早餐简单吃些羊角面包,喝牛奶咖啡,而午餐则是长条面包的三明治以及超市或便利店的带包装家常菜。晚间是冷冻食品和简单将肉烤熟,据说都是很普通的东西。英国和德国人的饮食不说也罢。
日本和德国都是汽车的主要产地。
但是,日本人上班不会开车。主要是乘轻轨或地铁。据说,德国人认为骑自行车上班“很酷”,非常受欢迎。
我放弃开车已有20年。甚至想马上将驾照还回去。感觉如果是在城市生活,没有汽车更轻松。
日本人的家里到处都是东西,而丢弃无用之物的“断舍离”思维进入日本人的生活已有很久。我对物质特别执着,迟迟无法做到断舍离,但强烈憧憬欧洲式的“富足的吝啬生活”。
我渐渐开始期待下次的垃圾收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