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除霾塔”即将在中国开启战霾之旅

    户外空气净化器“除霾塔”在荷兰接受测试。它将在今年9月被搬到雾霾严重的北京的一个公共场所,届时将面对更大挑战。

    户外空气净化器“除霾塔”在荷兰接受测试。它将在今年9月被搬到雾霾严重的北京的一个公共场所,届时将面对更大挑战。

    相比智慧城市设计师通常运用的屏幕、感应器、微芯片和大数据,丹·罗斯格德(Daan Roosegaarde)使用的工具更加别出心裁:吞噬雾霾的机器、发光浮游生物和太阳光敏油漆。

    “如今当我们说起创意,大多和屏幕有关,但智慧城市不是再 研发一个应用或微芯片,”罗斯格德说。他的设计公司罗斯格德工作室(Studio Roosegaarde)总部设在荷兰的鹿特丹。“大数据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只关注技术而忽略与人的连接,忘记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就会出现问题。”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罗斯格德和他的合伙人创造了世界 上首座户外空气净化器“除霾塔”(Smog Free Tower)。它只有23英尺(约合7米)高,看起来像微缩版的铬合金框架摩天楼。但它的内部有一台功能强大的真空吸尘器,利用电离技术吸入雾霾,滤掉其 中的有害颗粒,然后排出净化后的空气。罗斯格德称,这台机器可以在36小时内净化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70%至80%的空气。

    这座塔由罗斯格德和各领域的专家共同设计,之后在鹿特丹进 行了测试。不过现在它将接受一项大得多的挑战:中国环境保护部最近委托罗斯格德于9月在北京的一个公共场地临时安装这种净化塔,看看它在净化有巨大危害的 雾霾空气方面表现如何。这样的空气正在令中国最大的几座城市的民众感到窒息。之后,它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前往其他四座中国城市,展开一场战霾之旅,还会举办相关教育活动。

    中国人和罗斯格德均未抱有幻想,以为这样一座塔可以让中国的总体大气质量产生实质变化。

    在环保部旗下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担任秘书长的刘国正表示,要应对雾霾问题的根源,中国需要进行大胆得多的尝试。“不过,除霾塔起到的警示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他说。“它能提醒我们抗击雾霾问题的使命和责任。”

    北京的环保活动人士马军也赞同这一观点。他将除霾塔项目称作一种“行为艺术”,旨在提高有关大气污染的意识。

    不过,罗斯格德认为这是迈出的第一步。

    此外,除了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除霾塔所代表的创新精神也有其重要性。

    “这显示了城市在寻找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创业人士、发明家和居民组成的多样化社群想出新点子开辟道路,”咨询机构Citymart的萨沙·哈塞迈耶(Sascha Haselmayer)说。Citymart的总部位于纽约,帮助各大城市应对问题并分享解决方案。

    罗斯格德称,来自中国政府和他所在机构的人员将对这座除霾塔附近的空气进行监测。它的功率为1400瓦,与电水壶相当。

    这个项目的一个副产品与除霾塔本身一样充满想象力:从空气中提取的碳颗粒会被压缩并封存到亚克力中,制成戒指、袖扣和小方块出售。由此得来的收益将被用于推进更多除霾塔的研发与建设工作。

    现年36岁的罗斯格德说,众筹活动为除霾塔贡献了初始的11.3万欧元(约合83.2万元人民币),而这些纪念品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提供的。捐赠250欧元,即可得到戒指。他透露,自己收到了1600个预订单,多数是为了订戒指,价格与之差不多。

    项目的原型机基于目前在医院和停车场净化系统里使用的技术。罗斯格德表示,花了两年时间研发,用了“100万欧元左右”。除了众筹得来的钱,鹿特丹市政府、鹿特丹港口、荷兰的Doen基金会(Stichting Doen)与罗斯格德工作室也提供了资金支持。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纳米颗粒物专家鲍勃·乌尔塞姆(Bob Ursem)为罗斯格德工作室担任了早期顾问。他设计出了一种让颗粒物带上正电荷从而从空气中提取出来的办法。

    罗斯格德表示,除霾塔的想法源于他2013年的北京之行。他那时得知,席卷北京的雾霾极为严重,导致一年中有些时候孩子们无法去室外玩耍。

    他的除霾塔还引发了其他一些城市的兴趣,包括墨西哥城、印度的新德里和孟买,以及智利的圣地亚哥。

    这个项目体现了罗斯格德的完形:具有技术与社会意义,联通性与诗意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一种体验都市景观的方式。“在塔周围呼吸着较为清新空气的人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他问道。“在我的生命中,身体体验会改变我,让我产生不同的视角。我的工作就是创造这种气氛。”

    罗斯格德出生在数学教师家庭,在荷兰西部的乡村湖区新科普长大。然后,这个乡下男孩进了城。

    “爱上姑娘之前,我就爱上了城市之类的地方,”他说。“16岁的时候,我就想着,‘啊,安特卫普!’”

    学习了艺术与建筑之后,他决定留在鹿特丹,因为那里“拥有港口城市的进取精神,”他说。“让我有了环境来尝试不同的理念,允许我犯错。”

    他开设了罗斯格德工作室,坐落在面积逾一万平方英尺的废弃玻璃厂里,离港口不远。公司通常雇有15人,由设计师、工程师与后勤人员组成,不过要是特定项目需要添一些专家的话,团队规模可能涨至30人。

    除了除霾塔,罗斯格德另有两个项目在吸引国际关注:与荷兰基础设施服务公司Heijmans合作的智能公路(Smart Highway)和梵高自行车道(Van Gogh Bicycle Path)。两个项目均采用可以白天在阳光下充电、晚上发光的涂料。

    智能公路上用的涂料(试点项目在荷兰的奥斯市进行)会发出绿光,亮度足以让路灯变得没有必要。(在艾恩德霍芬进行的)自行车道项目则以梵高的作品为灵感,色彩缤纷,蜿蜒曲折。

    还有一个项目涉及采集产光的海洋浮游生物双鞭毛藻来生产夜间发光的液体。“我们在努力改进这种生物的生命质量、它的产光强度,同时去掉它的气味,”他说。“目标是用百分之百的自然光线流来点亮一整条自行车道。”

    罗斯格德将自己描述为注重当下的未来主义者。

    “并不是说,我拥有一切的答案。关键是以建议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不是妄下判断。做事的手法是打造东西,把它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