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负面形象,中企在缅甸展开公关战役

 

记者在2013年2月亲历了缅甸蒙育瓦莱比塘村民一次抗议中国万宝矿业公司的示威游行。(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2月26日)记者在2013年2月亲历了缅甸蒙育瓦莱比塘村民一次抗议中国万宝矿业公司的示威游行。
 

缅甸新政府上台以来,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为了应对愈发复杂的投资和社会环境,在缅甸开展了大规模旨在“矫正形象”的 公关活动。此前,由于中资企业在缅甸的投资项目大多与军方或军队关联企业合资运作,缅甸民众对军政府暗箱操作、利益分配不公等腐败问题的不满,常常转化为 对这些中资项目的抵制,致使中方一些大型投资项目遭遇搁置或延期。

随着缅甸社会逐渐迈向民主化,新闻环境越来越自由,中国企业也越发意识到,在缅甸做事情需要有与以往不同的透明度、与以往不同的公共关系策略。不过,“软实力”的缺失使得中方的这些努力很难彻底改变缅甸民众的看法。

全方位魅力攻势

据《缅甸时报》(Myanmar Times)报道,就在缅甸新政府上任的第二天,莱比塘铜矿的中国投资方 —— 中国万宝矿业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段公关视频。在这段长达十九分钟、题为《新曙光》(Myanmar Wanbao:A New Dawn)的英文影片中,万宝公司解释了该项目自2012年以来被搁置的原因,婉转地“为当地居民带来的伤害”进行了道歉,并强调了赢得民众支持的“社会 执照”对于万宝公司能够在当地顺利经营的重要性。

万宝公司副总经理罗大庆在视频中表示:“如果我们不将社会风险考虑进来,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社区并保障稳定,没有当地民众的支持,那么,不管我们投入多少钱,无论我们的技术多么先进,这个项目都不会成功。”

缅甸蒙育瓦莱比塘矿区。(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2月25日)缅甸蒙育瓦莱比塘矿区。(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2月25日)
莱比塘铜矿是中国在缅甸投资的几个大型项目之一。2012年以来,该项目因征地补偿、环境影响等问题一直受到当地部分民 众的抗议。缅甸警方曾经对抗议民众进行过镇压,造成僧侣被烧伤、居民被射杀等事件。昂山素季曾经作为特别调查小组的负责人,对该项目的投资、环境影响、搬 迁补偿等问题进行了长达十几个月的调查,最后给出了该项目可以继续进行的结论。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在去年11月大选中取得胜利之后,莱比塘铜矿已经逐步恢 复运营。2016年3月,莱比塘铜矿正式出产了第一批铜。
像万宝公司这样高调公关的中国企业并不普遍,不过,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目前在缅甸进行的公关活动却是全方位的。中国外长 王毅今年4月作为昂山素季邀请的首位外国高级官员访问缅甸期间就曾多次提到,中方愿意通过“负责任的投资”改善双方的经贸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媒体 《中国日报》发表了6个版面的《缅甸专题》,突显中资企业为了实现在缅甸的长期规划,已经意识到帮助当地社区建设是这些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主动与当地民间组织沟通

在缅甸上一届政府即将交权之前,中国企业又获得批准了两个大型项目。中信集团赢下了位于缅甸若开邦皎漂市的深水港建设项 目竞标,广东振戎能源有限公司获准在缅甸南部图瓦经济特区建设一家炼油厂,该炼油厂计划投资30亿美金,将成为缅甸最大的炼油企业。对于这些旧政府在最后 一分钟批准的项目,缅甸新政府并未表现出反对或要求重新审核的意思,但是,民间的反对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主要针对的是被批准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不完善, 以及被批准项目并没有征求附近生计受到影响的渔民们的意见。

然而,中资企业的其他一些大型项目在环保评估和透明度等方面的改进赢得了观察人士的赞许。“缅甸负责任商业中心” (Myanmar Centre for Responsible Business)的主任鲍曼(Vicky Bowman)认为,万宝公司就出具了极为详尽的环境及社会影响评估报告,任何人可以通过该公司官网下载报告的英文版和缅文版。万宝的另一家姐妹公司 —— 缅甸扬子铜矿公司为其所开采矿山作出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被鲍曼誉为“比缅甸绝大多数投资者所作的报告都更加全面。”

此外,作为备受争议的密松水电站的投资方之一,中国国家电力公司在其网站上增设了向该项目所有利益方公开项目进程的信息 站;2016年1月,中石油派代表参加了缅中输油管观察委员会的会议。鲍曼表示:“他们的到场以及努力与当地社区沟通的意愿受到缅甸民间团体的肯定,此 前,当地人大多认为中国公司很难接近。”

“软实力”的缺失

实际上,2012年,就在中资项目接二连三地在缅甸遭受阻力的当口,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曾经发起过类似的公关攻势。万宝 公司于当年在仰光成立了公共关系处,专门招聘了缅籍员工,负责跟踪收集媒体报道,并且与缅甸媒体沟通。负责缅中油气管道的东南亚管道公司驻仰光办事处与中 缅友好协会等几个机构一起成立了金洋公司,负责在缅甸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为这些中资企业处理公众关系工作。

然而,这些公关活动的效果并不显著,缅甸民众中对于中资项目的排斥情绪至今仍然挥之不去,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比如,中国在缅甸投资的大型项目多数以资源性为主,缺少直接惠及民生的投资,给缅甸民众留下了“洗劫资源”的印象。中国公司习惯了走“上层路线”,只与缅甸政府打交道,不会主动接触底层百姓,尤其是受到项目影响的缅甸群众。

《缅甸时报》援引北京的一家智库组织 ——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 的文章称:“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具有了无可争辩的硬实力,但是却缺乏相应的软实力,如媒体、宗教和社会组织。”中国自己的智库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应该说已经很不容易,但是,正是这家智库发表的这份针对缅甸水利建设的研究报告中,使用了很多傲慢且“政治不正确”的词汇,遭到缅甸媒体 的不屑和呛声。

《缅甸时报》的文章指出,该智库的研究报告中,开篇即是“对于贫穷弱小的缅甸来说,电力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前提。”报 告中将密松水电站涉及的缅甸群众称为“山民”,将缅甸内部对于该项目的批评指责为“建立在臆想和偏见之上的”,并将该项目被叫停的原因归咎为“日本所控制 的一些缅甸重要媒体推波助澜”。

仰光一位不愿具名的缅甸媒体人对记者表示:“实际上,中国应该好好向日本学习。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企业在缅甸一直都 以共赢的指导思想来帮助缅甸。昂山素季上台后,中国的官员和媒体关心的都是‘新政府对华关系会怎样’,‘昂山素季会重启密松电站吗’这类的问题,而日本人 则问我们缅甸,‘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关心的是‘我的’,一个侧重的是‘你们’,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