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一致」的包装,勇敢活出自我

冲破「一致」的包装,勇敢活出自我

Rose Standing out

(图源:Flickr)

姐姐来到德国後,发现很多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变成很特别。

全校的东方脸孔算是少数,很快地,整个中学部的东方人姐姐就都认识了,说华语的人更少。而她,是全校唯一一个台湾人。同学们喜欢她的黑头发,常羡慕地摸着她的头。

12岁就171公分的她,连在一群西方同学中都高出一个头,完全引人注目。同学里没有人知道「少女时代」或「我的少女时代」,大家听的歌不一样,看的卡通不一样,喜欢的偶像更不一样。姐姐看到师长习惯鞠躬,同学觉得这样很奇妙也有趣,因为他们与老师平起平坐习惯了。她体育课打的「躲避球」,这边很少有同学玩过,而足球和曲棍球,对姐姐来说也是初次接触,对这边的同学来说,许多人早已是个中高手。

以上许多的文化与习惯差异,再加上语言的隔阂,环境的改变,让姐姐在开始的前几个月,在学校里经历了一段「沈默期」。所有的老师同学都「误以为」姐姐是个很安静的女生(就像他们大多认识的亚洲女生一样),当他们在学校「情人节舞会」时看到姐姐闻乐起舞的疯狂模样,才发现她的「真面目」!

老公问我会不会担心,我说:「当然,做妈的一定担心。但我很开心她需要经历这一切,我也希望她好好体验这种『Being Different』的感觉!」在台湾,她从未感受过自己有什麽不同,加上她乐天又友善的个性,总是与身边人打成一片,她从没有经历过要融入迥异环境的感受。

成为「与众不同」的利弊与压力

这过程很辛苦,不容易,也没人可以代替她体会,但这却是「找寻自己」的一个必经过程。

我们必须体验哪些是自己的独特之处,与众人不同之处,之後「重新决定」是否要继续维持或调整这样的自己。经过这样反覆被凸显,做决定,再次被凸显,再次做决定,才会越来越明白真实的自己。如果一直都在「所有人一样」的环境,是没办法去思考甚至质疑「我是谁」的,因为怎麽想,都是和别人一样的故事。

这也是妈咪我自己的故事,我体验的时间比较晚,甚至有点太晚。现在,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知道,他们那如钻石般纯粹的「自己」,是上天给予他们最原始的礼物。我对自己身为母亲的期望,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能把他们那无关对错的原始自我,温柔地保留下来。因为我相信,懂自己,也懂得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好好去懂人与爱人。

东方教育强调的「从众」,让孩子习惯迎合众人期望

在东方的教育里,强调「从众」,强调「一致性」,如果有不一样的行为或想法,多半会被质疑「为什麽你就要跟别人不一样?!」。而不只是东方,在全世界青少年的世界里,害怕与同侪不同,已经变成一个恐怖的压力,甚至会让孩子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别人的举动,只为「从众」。

所以许多的我们,就算骨子里再奇特,也会渐渐学习用「一致」来包装自己,甚至乾脆彻底改变自己,来符合众人的期望。我们很担心「与众不同」,就算是外貌再有自己的风格,往往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还是害怕走一条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当我们越害怕不同,越努力与大家一模模一样样,自己原本的样貌也就越来越模糊了。我不想要用个统一的模型,压在我的孩子身上,用「我觉得」或「大家都这样」去要求我的孩子改变。然而我得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与面对这一切,去对於「与众不同Being Different」所会面对的压力,产生抗体。

要产生抗体最好的方式,就是当我的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觉得有压力的时候,不要马上建议他们融入大团体(所谓的『合群』),也不要马上想要把他们的压力拿走(就像每个心软如我的母亲都会想做的)。让他们去感受,让他们自己去面对,从旁肯定他们的真实自我,鼓励他们去「重新决定」自己想要怎麽做。

面对「不一样」的不适,勇敢活出自我

当我听到姐姐在学校是这麽沈默的时候,我没有多问什麽,因为我明白我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也一样需要点时间。只是在睡前呢喃的时候,我讲到自己一个人独身在美国旅行的感觉,遇到的麻烦事,也分享我早她一年来德国,遇到的语言障碍甚至歧视。

我与她没有不同,我们一样都要面对「不一样」所带来的不舒服,然而我们一起手牵手陪彼此度过。而且,我们都很喜欢在家完全做自己的时刻,也努力一起保护这个能让彼此「做自己」的城堡。在家里,没有批判,我们回家,都可以好好休息和充电。

现在在学校,姐姐已经有了一帮好朋友,参加篮球队足球队生日派对……,忙碌得不得了。她算适应得很好的孩子,然而我也不说这只是「适应」。因为姐姐还是爱她的韩星们,还是爱看亚洲连续剧,她还是讨厌游泳,喜欢吃亚洲菜。但她在一帮与自己不同的人之间,已经不再那麽紧张,而甚至可以大剌剌地开自己玩笑,或与我的朋友们畅谈自己的想法。她,勇敢地用自己活在任何一个时空。

(来自:未来Family  作者:凯若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