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遗迹:新疆戈壁上的巨型毛时代标语

一架无人机全速低空掠过中国西部的新疆哈密市附近的戈壁滩。这片荒凉的广袤地域看不出有人居住的迹象。但无人机不断升高,逐渐发现堆积成特定形状的碎石堆,明显可以看出人为干预的迹象,以及毛泽东的影子。

在光秃秃的大地上,碎石堆积成巨大的汉字,呈现“毛主席万万岁”、“为人民服务”、“只争朝夕”、“向斗争中学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字样。这些毛时代口号现在成为北京独立导演雎安奇的新电影《大字》的核心内容。

这些口号是在1968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两年后堆砌而成的,被军事航空学校当作航标。它们这么多年来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只有通过卫星图像可以看到,公众基本上对此毫不知情。

雎安奇表示,他早就想制作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电影。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段历史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扭曲着我们,也在重塑着我们。”

但他表示,他还想加入当时世界各地左翼运动的场景,以此探索革命热情逐渐平息后很多人的空虚感。他表示,他在这些被遗忘的石头中,看到了“乌托邦的幻灭”。虽然从高空中看,这些碎石展示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口号,但对于地面上的人来说,这似乎仅仅是一堆堆废墟。

“这些大字成为一个乌托邦的奇迹,让人感到疯狂,”雎安奇说。“可是当我到了现场看到了构成这些大字的碎石,却感到了很深的伤感。”

在电影中,雎安奇除了展示无人机拍摄的碎石堆镜头,还穿插了人们高喊“毛主席万岁”、1968年5月巴黎示威活动、林登·B·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总统就越南战争发表演讲、苏联坦克镇压布拉格之春的场景。他表示,周五晚上在北京举行首次公演时,他计划将电影分割开来,通过两块并排放置的屏幕呈现,一块屏幕展示世界的骚动,另一块展示碎石。

《大字》导演雎安奇。

《大字》导演雎安奇。

2002年,雎安奇第一次从哈密的朋友口中听说航标的事情,但他以为是在开玩笑。直到2014年末,当他碰巧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为另一个电影项目做研究时,他自己找到了这些标记。

他说,“这些字很清晰,我非常震撼。”

他表示,在得知这些碎石堆是在1968年形成的之后,他决定制作一部电影。这一年世界各地爆发政治震动,早就引 起了他的兴趣。而且他的父母——两人都是“知青”——也是在1968年离开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家乡的,当时他们是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城市学生向农 民学习,消除资产阶级思想。雎安奇于1975年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出生。

去年6月,他与八名工作人员带着两架无人机从北京前往哈密,花了八天时间拍摄这些大字。他说,“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些字。”

设计这些标记的是现年80岁的季臣业,他于1966年前往哈密,当时军队计划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该学校于1967年启用,季臣业当时在哈密东南部的骆驼圈军用机场担任导航主任。

1968年,季臣业决定在机场周围设定五个导航标志,以引导飞行员在这片毫无特征的沙漠飞行。他表示,他选择这五个口号,不仅仅是出于政治原因,还因为他相信它们会增强飞行员的决心。

“这些字都是鼓励推动他们更好地加强训练,将来好飞向天空,保卫祖国,”季臣业在中国东北部吉林省通化市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从1982年开始在当地一所公安干校担任校长,直到退休。

季臣业表示,他首先在沙漠地面上画线标出了这些大字。后来,几十名士兵和学员耗费将近半年时间,移除石头,以便在光秃秃的地面呈现这些字样。他表示,每个字占地50平方米。这五条标语总共占地7.5万平方米。

季臣业表示,该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另一所军事航空学校合并,此后骆驼圈机场被弃用。该校校友包括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

季臣业显然为自己设计的大字感到骄傲,他称自己从未听说过中国其他地方有这种航标。

“我现在感觉这也是咱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他说。“要在世界上比,我觉得也是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