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的愿景与信号

李克强
中国总理李克强星期六(3月5日)在人大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看到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减速,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在列车司机还没有弄清楚说清楚具体原因的时候。

2016年1月陆续公布的一系列中国2015年经济数据中,GDP增幅创下25年新低,进出口总额罕见地下降,制造业指数持续低于警戒线。

3月初,就在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开幕前夕,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降至负面,随后进一步将中国38家国有企业和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两会开幕,中国高层官员密集露面并发声,是否足以说服质疑?是否传递出足够清晰的信号?

增速底线

根据中国总理李克强周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全年GDP增长目标下调到6.5-7%,这是中国首次用区间形式设定目标。

一些中国经济学者称,中国GDP增速目标最终制定在一个区间传递的信息包括:6.5%就是增速的底线,经济不可以过度失速,突破底线;从股市和汇率等因素看,今年的不确定性比以往更大,制订目标需要有一定弹性。

徐绍史在周六的记者会上承认6.5%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其原因是中国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要求2020年GDP总量比2010年增长一倍,按年测算6.5%的年均增速就是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下限。

“7%的上限则是为了稳定预期,向市场传递信心。”他说。

新旧“动能”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愿景,李克强称,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的时候,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双引擎”。

参加中国人代会的浙江代表张天任说,自己赞同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条腿走路的说法——对于传统产业,一方面让它过渡和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的排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培养新动能和新兴产业。

作为电池企业老板的张天任认为,做企业也必须两条腿走路,否则就是单形式的。传统产业关闭,新兴产业没有培育起来,不产生利润,大量工人就要面临失业。

为了培育新的“双引擎”,中国政府开出的药方两会期间再次得到强调——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被总结为四句话: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僵尸”工厂与下岗工人

李克强在施政纲领中强调了进行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并再次提到了“僵尸”工厂。

中国官方对“僵尸”工厂的定义是,在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里只能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生存的企业。中国官方文件还根据贷款比例和连续亏损时间来界定这类工厂。这些工厂被认为是“去产能”的具体目标。

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政协会议上表示,改革中遇到职工下岗的困难时,与其养亏损的企业,不如养职工。

“职工生活有着落了,经过培训可以重新找到工作岗位。”他说。

为了达到去产能的目的,李克强宣布中国政府将拨款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徐绍史透露,中国目前正在从钢铁、煤炭两个产业入手,来化解过剩产能。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估算,仅在上述两个行业,去产能就可能导致近200万人失业。

而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去产能将导致500-600万中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转型需要多久

徐绍史称,5年之内,中国钢铁产能还要去掉1—1.5亿吨产能,3到5年内,煤炭行业要退出5亿吨产能,还要减量重组5亿吨产能。

为了配合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同时拉升持续下滑的经济,今年中国财政赤字将猛增5600亿元,赤字率达到3%。

但截至目前,中国政府没有出台全面刺激经济的猛药。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手术刀式的结构性调整何时能帮助中国经济触底反弹,尚有待观察。

中国似乎已下定决心推进结构性改革。但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样有待观察——哪些产能是手术刀瞄准的目标?从主观上讲,似乎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落后产能的代表并承担关停工厂或者压缩生产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和愿景,但还需要耐心地等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