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镜:自由世界的六大类“禁书”

    皮克顿
    皮克顿长期利用自己偏僻的养猪场诱拐和谋杀女性多名,有证据显示他甚至曾经吃人

    最近,加拿大政府罕见地向网络商家亚马逊施压,禁止一本由该国一名连环食人罪犯口述的自传书上市,引发了较大新闻争议,让人们再次关注自由世界也并非一切言论都绝对自由。

    BBC藉此机会介绍一下当今自由世界六大类“禁书”。

    魔头自传

    一向以宽容和自由知名的加拿大政府,最近一度向大型网络商家亚马逊施加了巨大压力,最终迫使商家同意停止在网络上销售一本由一名连环食人罪犯口述的自传书籍。

    这本名为《皮克顿:听他亲口讲述》(Pickton: In His Own Words)的书,是由2007年被定罪的一个名叫罗伯特·皮克顿(Robert Picton)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连环杀人食人凶手口述的。

    原为养猪农场主的皮克顿因诱拐和谋杀多名女性而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负责调查的加拿大警方虽然最终以五起连环谋杀罪起诉皮克顿,但他杀害的女性可能多达五十多名。

    加拿大政府禁止该数目发售的理由是:一个社会造成如此巨大伤害的杀人魔头不应“通过罪行牟利”。

    凶手自传

    另一本因为受害人家属司法行动而被禁止上市的自传书目,出于原美国美式橄榄球明星和好莱坞影星O.J.辛普森口述。

    辛普森1994年曾因被控谋杀前妻尼可·布朗·辛普森和她的朋友罗纳德·古德曼而出庭受审,并因“戏剧性”的试手套情节而最终被判定一级谋杀刑事指控无法成立。

    两名受害者的家人在失去刑事诉讼后继续寻求司法渠道,最终在民事法庭控告辛普森民事伤害损失,胜诉获得三千万美元。

    辛普森向出版商出售自己一方“独家故事”的书目《如果当真是我:杀人犯的坦白》(If I did it: Confessions of the Killer),也在受害者家人的强大法律压力下,无法出版上市。

    露骨性描述

    除杀人魔王自传书之外,俄裔美国人弗拉迪米尔·纳波科夫(Vladimir Nabokov)1955年撰写的美化娈童癖的小说《洛莉塔》(Lolita)也因内容被多数国家和民众认为“政治不正确”而长期成为不得公开出售的“禁书”。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娈童癖与一名年仅十二岁女孩发生性关系的故事。这本书1959年之前在英国一直被官方禁止发行。该书最终被法国的一家“成人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全球发行量超过五千万册。

    出 《洛莉塔》外,法国作家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的《伯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英国作家D.H.劳伦斯(D. H. Lawrence)《查特利夫人的情人》等存有“露骨性情节描述”的书籍也曾长期因“有伤风化”而被禁止出版上市。

    宗教仇恨

    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88年创作的批判伊斯兰教的作品《撒旦诗篇》 (The Satanic Verses),一出版旋即遭到伊斯兰世界的同声讨伐。

    这本书不但在所有穆斯林国家被禁,当时伊朗的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甚至发布“教训”,悬赏百万英镑号召全球穆斯林诛杀拉什迪。

    事件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本周伊朗仍有四十家媒体共同筹资六十万美元重新悬赏刺杀拉什迪,可见《撒旦诗篇》所引发的宗教仇恨之深。

    除 《撒旦诗篇》外,英国近代科学家达尔文论述自然演化论的《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和法国当代作家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描述伊斯兰教征服欧洲的《臣服》(Soumission),也均因被某种宗教认为引发“异端邪说”而一度或继续遭遇“禁书”待 遇。

    政治仇恨

    在诸多“禁书”中,纳粹德国精神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撰写的“明志”书目《我的奋斗》(Mein Kampf),尽管最近再次在德国得以出版,但仍然在很多国家“享有”禁书待遇。

    希特勒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世界观,最核心思想为宣扬德国与奥地利合并以及反犹太、反斯拉夫种族主义思想。在德国战败之后,《我的奋斗》因宣扬纳粹主义而在多数国家被禁止出版发行。

    除《我的奋斗》之外,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中共出版发行的《毛泽东选集》等书籍,因宣扬暴力革命等思想而曾一度被多国禁止出版发行。

    种族仇恨

    美国黑人作家玛娅·安杰卢(Maya Angelou)的《我知道笼中之鸟为何歌唱》,因通过切身体会描述1930年代美国南方残酷的种族迫害和种族歧视而长期被美国主流社会禁止出版上市。

    特别是安杰卢在书中以写实手法描述的歧视、暴力和强奸等细节更是曾引来各方的批判。

    安杰卢2014年5月去世时,奥巴马总统特地为她致辞,赞扬她和她的作品以真实“照亮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