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台湾原住民会继续支持国民党吗?

海树儿·犮剌拉菲(Haisul Palalavi)接受BBC中文网专访分析原住民选举现象。

台湾原住民向来被视为国民党的铁票仓,今年一月的选举结果也不例外,但他们未来的政党取向及政治参与是否会出现改变呢?

台湾原住民族是是南岛民族的分支之一,由数种语言及生活方式相异的部族构成,17世纪汉人移入前便已定居台湾。

目前,台湾原住民族总人口数约54万多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约2.3%。

历史发展

而经台湾官方认定的部族共有16个,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山区、东部地区以及兰屿,称之为“原住民族地区”,或简称原乡。具原住民身份的个人又可依设籍地及其直系血亲区分为“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其中仅山地行政区设有原住民保留地。

台湾原住民在荷兰、西班牙、清朝、日本、国民政府等殖民政权统治下,历经一连串文化及政治变迁,被高度同化。然1980年代原住民运动兴起,且本土意识及多元文化抬头,台湾社会逐渐能打破以往“汉文化本位”的思维,正视保存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许多刻板印象如“原住民有酗酒习惯”、“原住民皆能歌善舞”等,仍难以根除;往昔被过度同化与被边缘化的结果、外来文化的风行,再加上逐渐扩大的城乡差距,也让维护传统文化之路举步维艰。

为此,立法院于2005年1月通过《原住民族基本法》,确保原住民自治权,期望推动原住民自治区的设置。在立法院更有山地及平地原住民各三席的保障名额,各地方县市有超过一定人数的原住民人口时,则应设原住民当选名额。

然而因各族人数差异过大,再加上选区由行政区域划分,各族人口分散各选区,故对于人数愈多的部族愈有利。有些立委也受党意或财团绑架,推动有违原住民利益的法案,因此这些原住民立委是否能切实代表民意,也引发不少争议。

传统影响

至于台湾社会常见“原乡是国民党铁票仓”的既定印象,得从国民政府来台初期“党政一体”的制度说起。国民党自接管从日治时期便深受政府掌控的原乡起,于1950年代开始在各地广设乡党部(服务站),挟带行政资源进行地方服务,在原乡建立起绵密的资源网及人脉。

而选举期间,在资讯相对落后的过往,以及现今的偏乡区域,媒体战术难以深入家庭,反倒是长期而密集的组织战在这里发挥了绝大优势。比起电视、报纸或网路上遥不可及的陌生人,许多选民更倾向投给自己或亲友熟悉、曾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国民党候选人。

国民党的组织化服务与资源分配权力,辅以部落追求“集体性”公共参与的传统,有效的将部落决策、选民意志与地方政治紧密结合。而国民党以外的政党因缺乏原乡耕耘的契机与经验,一旦有心人士刻意隔离或祭出洗脑策略,选民容易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也让其他政党更难攻入。

长久之下,既有习惯未变革,新的资讯又难以流通,因此原乡选民的选择始终摆脱不了铁蓝色彩,也不在话下。

在2016年1月的大选中,台湾“变天”了,但原住民立委的政党比例,国民党仍高达近七成(六位原住民立委中有四位是国民党籍)。这项结果一出炉,引发不少关注,掀起“如何打破铁票仓”的讨论。

为此,BBC中文网记者特别访问了三位来自政界及学界的原住民,询问他们的看法。

资源因素

目前于原住民族语言研究发展中心担任研究员的Haisul Palalavi(海树儿.犮剌拉菲,布农族)接受BBC中文网专访时表示,过去民进党于原住民来说普遍形象较差,这次的总统候选人蔡英文虽和缓了这种印 象,仍无法迅速扭转选民长期以来的认知。部分民进党政治人物或支持者所抱持的“闽南沙文主义”,也让许多高度认同原住民文化的选民极为反感。

Haisul解释,大多数选民并不那么在乎属于主流议题的统独之争,相反的,由于许多选区同时也是资源匮乏的偏乡,选民较关心是否能拿到更多中央补助来改善生活,尤其是眼见为凭的实质好处如物资及建设等。

其中,许多现任国民党立委与原乡选民如村长、乡长、地方民代等甚至有互利关系,形成“你需要我的选票支持、我需要你来争取经费”的特殊现象。这些能直接左右资源分配的现任立委若竞选连任,对甫参战的新候选人极为不利。

社会脉络

立场亲绿的新兴政党“时代力量”的新科不分区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Iyun・Pacidal)是来自花莲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她对BBC 中文网表示,这项刻板印象的成因,部分也跟外界鲜少去理解原乡选民在决策过程中的脉络背景有关。她以自身经验为例,说明传统“家族—氏族—部落”的公共参 与模式,由家族中极具分量的长辈主持会议,经由讨论决定支持对象,再向外传递至公领域。

高潞认为,“外来”的现行选制并不适合部落,有悖于部落过去公共参与的习惯。在这种“集体性决策”文化或需要高度凝聚力的群体中,选举甚至造成部落或家族中的情感撕裂。

其次,青壮年大量外移,留在原乡的老年人处于资讯不发达的弱势端,须借人际关系来了解候选人,选择性因此缩减,此时国民党工长期经营的服务站便成了最好的桩脚。而资讯取得相对便利的外移人口,又因回家一趟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严重影响投票意愿。

因此高潞认为,“原住民偏蓝”并不是选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性问题,若只看结果不看脉络,是很不公平的。

选制改革

高潞说,要打破这个僵局,当务之急便是更改选制。门槛较低的作法如各政党勇于把原住民立委放进不分区立委的安全名单,尤其开放给小族代表或年轻人。接着修法改变选制如公费选举、不在籍投票、复数选区重新划分为小选区、族群代表制等,都是可行的选项。

高潞认为,从她前年初出茅庐、差200票选上议员的经验来看,“我不认为选民都是蓝的,而是你有没有给他好的选择”。如果有更多属性与旧政客明显区隔的新血加入,选民也能做出更适当的判断。

另一位同为阿美族的无党籍平地原住民立委候选人、前原住民电视台台长马跃.比吼(Mayaw Biho)则指出,原住民需要的不是补助,而是“做自己的主人”。

马跃告诉BBC中文网记者,由于过往的结构性因素,即使国民党在大环境的版图不断缩减,原乡选民仍是改变得最缓慢的一群。也因此,无党派候选人在竞选过程非常艰困。

重认同感

“但是慢慢来,比较快。”虽然缺乏政党支援,却也能摆脱政党箝制,真正为原住民发声。马跃说,从教育做起最根本,例如目前已筹办两年的全母语幼儿园,从语言到教材内容为原住民量身订做;或思考在大学中如何以母语教授部族历史及艺术等,学习自己的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渐流失的身分认同,直接影响了原住民议题讨论与政治参与的意愿。四年前,马跃的竞选口号是“改变看待土地的方式”,希望能唤醒原住民的自主意识,重新找回自我认同。这次虽然落选,但票数与四年前相比,增长了一倍。

马跃说,他举办了非常多演讲宣扬理念,但由于选区涵盖整个台湾,“跑点”并不容易。国民党的长期经营确实能让选民“有感”,但不代表是坚不可摧的铁板。

这 一次,他邀请许多艺术家或艺人合作,知名歌手如张震岳、胡德夫、以莉高露等纷纷力挺,甚至捐出自己的作品作为竞选经费,吸引很多年轻族群。另外,在《联合 报》的脸书粉丝团调查中,马跃以活泼的图文、互动性强的经营方式,即便粉丝人数远不及其他政治明星,却拥有全国第一的活跃度。

不过,在资讯不发达的原乡,网路战的影响力有限,也让马跃深信除了持续认真经营,别无他法。

争取自治

事实上,Haisul、高潞及马跃都不约而同指出,原住民政治参与的终极愿景与目标,是落实“原住民自治”。毕竟各部族与台湾主流社会的文化差异太大,若要维护并传承其生活方式,势必与现行体制不断摩擦。马跃便建议,可以从每条法律都有原住民专章开始。

去年12月,才有原住民因持枪打猎触犯《枪砲弹药刀械管制条例》、《野生动物保育法》遭判刑,引发各界原民抨击。马跃表示,许多法规都不符合原住民文化或生活需求,因此自治区有其必要性。

马跃说,修法或修宪角度应从头思考台湾政府与原住民的关系,甚至去想像,原住民部族是否适合民主制度或政党政治?这当中,其实有很多可以重新审视的发展空间。

瓦解铁蓝票仓是改变的第一步,却也只是一小步,原住民要在这块土地上活得更骄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