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国的“信贷猛兽”发出咆哮,但有理由相信,它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力道十足。
中国1月份融资总额增长强劲,主要是受到银行贷款和房产抵押贷款的推动。中国政府衡量信贷规模的广义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当月增长12.7%,不仅较去年 12月份大幅提升,同时也是10个月以来的最大增幅。那些看好中国以及做多大宗商品的人或许会觉得,刺激计划的效果终于开始在经济中得到显现。
但对中国经济而言,信贷保持增长已有一段时间,然而收效甚微。由于去年推出的一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方案,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也许未能如实反映出信贷增长状况, 实际信贷增幅可能更高。根据上述方案,地方政府融资工具获得的银行贷款被置换成债券,前者会被计入社会融资总额,而后者则被剔除在外。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指出,若是将这类债券涵盖在内,信贷规模实际上从去年年中就开始大幅增长。而由于1月份地方政府未发行新债,这就使得当月的数据令人稍感意外。不过到目前为止,实体经济方面仍然没有回响。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尽管实际利率在下行,对于工业领域的借款人来说其降幅还不够。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去年第四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7%,较上年 同期的6.78%显著下降。但考虑到生产者价格的下行,工业经济领域的实际利率仍在11%以上。在目前债务水平与GDP之比接近220%并且仍在上升的情 况下,很大一部分新贷款是用于偿还旧债,而非创造经济活动。
此外还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获得新一年的贷款额度后,1月份的信贷增速通常是全年最高的。同时,春节假期的到来也意味着新年伊始银行需要将更多的信贷压缩到更短的时间内发放。
澳新银行(ANZ)指出,中国企业在继续偿还境外美元贷款,并且代之以国内信贷。这对于降低人民币贬值相关风险可能具有积极影响,但并不代表着信贷的真正增长。
有一个可能性是,信贷加码的影响还有待显现,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将加快。去年年中以来政府支出的扩大也支持未来经济反弹这一论点。
但也可能是,如果没有这些刺激措施,经济可能陷入更加严重的下行周期,此类措施无非是起到了缓冲的左右。这就意味着不管增加多少信贷,结果可能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