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中国要在中东扮演更大角色了吗?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举行会谈。

本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沙特阿拉伯、埃及与伊朗三国展开国事访问。中国最高领导人访问中东并不常见,加之这是开年来中国外交的第一场行动,习近平的这次中东之行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在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纠纷持续之时,西方国家于上周末宣布解除对伊朗长期实施的大部分制裁,让德黑兰重返国际社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变化将不仅影响其国内经济与社会,更将影响区域以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

“利弊交织”

评论人士多将习近平此次中东访问的焦点放在伊朗之行上。两国虽不成盟国,但在伊朗受到西方社会孤立的多年,中国一直与其往来。也因此,中国亦曾受到制裁影响。比如,中国的昆仑银行就曾因经手伊朗的资金而被制裁。

制裁的解除,让中国能够更加中性地与伊朗打交道。可以肯定的是,两国未来的贸易往来会更加频繁,“但制裁解除对中国最多是利弊交织,”伦敦皇家国际关系研究院(Chatham House)研究员米歇尔-麦登对BBC记者说。

过去十年,中国成了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国。2014年,两国贸易额达520亿美元。目前,中国几乎一半的石油进口来自波斯湾。然而,随着伊朗开始“向西看”,并重回国际市场,“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竞争,方能在伊朗获得生意以及影响力,” 麦登表示。

不过,常驻以色列特拉维夫的Clarity Capital分析师巧曙明(Sam Chester)认为,竞争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与此同时,制裁的解除也让中国企业能够更加自由地扩张。“制裁的解除也不意味着西方的公司顷刻间纷至沓 来,并将中国的利益推到一边,”他对BBC记者说:“即便有初期的‘友好协议’,但德黑兰与西方仍然在许多问题上有摩擦。”

“一带一路”

从中国官方学者的分析来看,习近平的此次中东三国之行多与“一带一路”项目有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周末在《光明网》上发表的文章称,中国的 “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东国家新的希望。文章还说,在目前敏感时期,“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与中东“实现共同发展的诚意”。

伦敦皇家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麦登认为,中国目前热衷推行的“一带一路”都适用于这三个国家,尤其是伊朗,是其中关键的一站。“这一项目对寻求金融和外交支持的中国基建、电信和消费品公司来说也是极为有用的框架。因此,这次访问随行的商业代表团数量也会是相当可观。”

但巧曙明却认为,相比中国同时成立的亚投行和金砖开发银行,“一带一路”并不算大规模,可行性也不强。他说,虽然这可以在习近平与中东领导人会面时成为公关谈资,但最终能够起到的具体效果将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的此次出访行程颇有讲究。他将在仍陷入纠纷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各停留一天,而在埃及待上三天。在麦登开来,这表明中国并不希望在复杂的中东问题上“站队”,而是强调北京更愿意支持中立的国家。

中国扮演更大角色?

这种安排也必将引来人们对中国在中东角色的讨论。很显然,习近平上台后,中国希望在外交上有一番建树,但不同国家对中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东问题专家金良祥本周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在中东“一直发挥低调和积极的作用。”

而在中东涉入颇深的美国却将这种“韬光养晦”看作为“搭便车”。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就曾这样评论中国的角色:“他们搭了30年的便车了,且一直没有什么问题。”

在中东地区,伊朗驻华大使哈吉(Ali Asghar Khaji)则在习近平行前呼吁中国加强在中东地区的投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说,考虑到中东问题将影响地区和全球,“我们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为区域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在伦敦皇家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麦登看来,中国并不会希望在中东政治上卷入太深。“也正是因此,习近平才既去沙特,又去伊朗,试图保持平衡。”她说,一些观察家猜测习近平会介入沙特与伊朗调停,但她认为,中国除了呼吁两国保持冷静,不大可能会有其他的举动。

以色列的巧曙明在采访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对BBC记者说,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聚焦在商业利益,而非政治纠葛与安全冲突。但他表示,由于地区局势复杂不稳 且中国投资日益增多,今后我们或许会看到中国派遣安全人员前往伊拉克等地保障中国的投资利益,与中国在苏丹的做法类似。

而尤其在目前国际油价不断走低,且供给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中国在中东的介入程度或许会更加有限,不会超越保护其海外投资利益的范畴。“中国的目光还仍然主要停留在临近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和中亚地区,” 伦敦皇家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麦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