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丰富资源引发全球竞争

在一个满布冰川、有峡湾与海象的岛屿上,俄罗斯用远从西伯利亚运来的木材,在一座小山上建造了南极洲第一座东正教堂,山下就是该国的科研基地。

在离此地一小时摩托雪橇车程的地方,中国工人对长城站进行了翻建,该国计划在南极设立五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是其中的关键。站内设有室内羽球场和保护卫星站的圆拱屋顶,还有能容纳150人的卧室。

印度人也不甘示弱。他们新建的巴拉蒂基地(Bharathi)十分前卫,由134个货柜扣接而成,然后用支柱撑起,形似一艘太空船。土耳其和伊朗业已宣布在南极建造基地的计划。

一百多年来,探险家争先恐后地在这世界的尽头插上自己的旗帜。 而在接下来数十年,人们本应把这片大陆当做一个科学保护区来呵护,避免它受到诸如军事行动和矿产开发等活动的干扰。

然而众多国家正纷纷行动起来,要对这里施加更多的影响力。他们一边注意那些保护条约何时到期,一边还要盯着眼下就存在的战略与商业良机。

“新近加入竞争的国家,踏入的是他们视为天然资源聚宝盆的一块地方,”安妮-玛莉·布雷迪(Anne-Marie Brady)表示;她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专研南极政治问题的学者。

有的是看上了南极现成可用的天然资源,譬如大量的海洋生物。在这里设有尖端基地的中国和韩国都在迅速提升他们的磷虾渔获量。这是一种形似虾的甲壳动物,大量存在于南冰洋中。而俄罗斯近来刚刚出面阻挠了在这里设立全球最大禁渔区的努力。

有些科学家正在审视从南极采收冰山的潜力。根据估计,这些冰山蕴含了全世界最大的淡水储备。各国也同时在太空研究和卫星计划上加紧向前,好拓展他们探勘全球的能力。

俄罗斯正在以一个苏联时代的驻扎点为基础,为他们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拓建观测站,这是该国自行开 发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南极已经有至少三个俄罗斯的观测站在运作,以挑战美国的GPS系统。而其他一些地点,比如圣三一东正教堂(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Trinity)荫庇下的俄罗斯基地,也有新建观测站的计划。

在南极洲另一处地方,俄罗斯研究人员自豪地宣告,他们在钻透数英里厚的坚硬冰层后,发现了容量可比安大略湖的淡水库。

“你可以看到,我们在这里是扎了根了,”57岁的别林斯高晋站站长弗拉基米尔·切贝尔达克(Vladimir Cheberdak)一边喝着茶一边说,他的头顶悬挂着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Fabian Gottlieb von Bellingshausen)的肖像,这位已故俄罗斯皇家海军上将在1820年探索了南极洲的海岸线。

南极洲富藏的矿、石油和天然气则是一项长期回报。前述条约禁止各国在此地采矿,护卫着众人垂涎的铁、煤、铬矿脉,不过这份条约会在2048年到期。研究人员近来还发现了金伯利岩层,暗示着钻石矿脉的存在。此外,虽然各家评估结果大不相同,但地质学家预测,南极洲蕴藏了至少3600万桶的石油和天然气。

除南极条约外,利用这些资源还存在其他巨大的障碍,如漂浮的冰山可能会危及海上平台。此外,南极位置偏僻。在这个面积超过欧洲,冬季气温在零下70华氏度(约合零下57摄氏度)左右徘徊的大陆上,有几处矿藏位于极为荒凉的地带。

但30年后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大大降低开发南极的难度。而学者警告称,可能都等不到那个时候,这个渴望能源的世界所产生的资源需求,就会促使人们就南极条约重新展开谈判,也许会在禁令失效前就允许对这里进行商业利用。

随着各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削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长期以来的影响力,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上演了一场历时弥久的竞争。乔治王岛上的科考站让人们得以一窥这场竞争。

被派驻南极意味着要在全世界最干燥、最冷、风最大的大陆上生活,但各国过得都挺惬意。

蓄着胡子的俄罗斯神父会定期在东正教堂为在基地过冬的大约16名说俄语的人举行仪式。他们大部分是冰川学和气象学等领域的极地科学家。在更暖和一些的夏季,人数会增加到大约40人。

中国在南极的活动可以说是增加最快的。该国去年启用了第四个科考站,现在正在推进修建第五个科考站的计划。此外,中国还在建造第二艘破冰船,并安排在一处海拔13422英尺(约合4100米)的冰穹上进行研究性的钻井作业。那里是全球最冷的地方之一。

中国官员称,在南极扩张的首要目的是科学考察,但他们也承认,对“资源安全”的担忧对他们的行动有影响。

在乔治王岛上,中国新近翻建的长城站让俄罗斯和智利的基地相形见绌。

在11月末的一场强暴风雪期间,长城站站长徐宁喝着茶说,“我们在这里进行天气监测和其他研究。”

他领导的长城站内有巨大的空间,像一个放假期间被雪封住了的大学校园。在南极的这个冬天会有13个人留在这里。但该站的空间足以容纳10倍以上的人过夜。

微生物学家余勇(音)向我们展示宽敞的大楼。一个图文并茂的大事年表详细介绍了自80年代以来,中国南极活动的迅速发展。年表下面的桌子上空无一物。“我们觉得现在是时候发展了,”他说。

在一些国家扩大其南极活动的同时,美国在这片大陆上依旧保持着三个全年运转的科考站规模。在南半球的夏季,这三个站有逾千人,其中包括阿蒙森-斯科特(Amundsen-Scott)站的人员。建于1956年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地处南极的一片高原上,海拔9301英尺。然而美国科考人员私下里抱怨预算紧张,破冰船也远少于俄罗斯,这些问题制约了美国在南极的影响力。

学者告诫称,南极的政治力量变化可能会在就南极条约重新展开谈判之前,模糊军事和民用活动之间的界线,特别是在最适合用于拦截卫星信号或重新设定卫星经过时间的地区,这可能给全球电子情报活动带来提升。

一些国家在这里十分不顺。巴西在1984年设立了一个科考站,但2012年的一场大火导致该站基本被毁,并造成两名海军人员死亡。同一年,巴西一艘满载柴油的驳船在该基地附近沉没。然而厄运还没有结束,2014年,巴西一架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紧急迫降后,一直被困在这里的一座智利空军基地跑道附近。

但巴西一连串的不幸给中国创造了机会。2015年,一家中国公司拿下了重建巴西科考站的合同,价值1亿美元。

经历了这一切的变化,南极魅力依旧。2014年,韩国开设第二个南极科考站,称其将用于检验韩国研究人员开发的用于极端条件的机器人。在俄罗斯的帮助下,白俄罗斯也在准备修建该国的第一个南极基地。哥伦比亚今年表示打算加入其他一些南美国家的行列,在南极建立科考站。

“在以前,南极被欧洲、澳大拉西亚和北美诸国的白人利益和意愿主宰,”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专研南极问题的政治学者克劳斯·多兹(Klaus Dodds)说。“眼下的现实是,南极成了地缘政治上的争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