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市场表现强劲而投资回报率疲软?

随着年底的临近,许多投资者可能会面对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结果:与整体市场表现相比,投资回报率非常平庸。这种在最近几年出现的模式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的确,自2008年金融恐慌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不温不火。但资产价格已从2009年低点强劲回升,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等各国央行实施的 超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发达市场股市一马当先,新兴市场股市远远跟在后面。固定收益市场也得益于货币环境,大宗商品则一直苦苦挣扎。

然而,很 少有投资者从资产市场普遍反弹中充分获利。例如,对冲基金实际上对冲了取得可观回报率的可能性。从2009年3月至2015年10月,MSCI明晟世界股 票指数(MSCI World equity index)的回报率高达173%(包括股息),而HFRI对冲基金综合指数则相对温和上涨52%。在1990-2000年和2002-2007年前两轮 牛市期间,MSCI明晟世界股票指数的总回报率分别为238%和156%,而HFRI指数的涨幅分别为456%和84%。

另 一个例子是大型大学捐赠基金。从2009年7月至2015年6月,哈佛大学(Harvard)、耶鲁大学(Yale)、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这五大常春藤联盟校捐赠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59%,相比之下,MSCI明晟世界股票指数的 回报率为112%,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率为154% 。在上一轮牛市期间,这五个大学捐赠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119%,MSCI明晟世界股票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率分别为98%和66%。简而言 之,大学捐赠基金的表现从大幅跑赢股市变成了严重落后于股市。

这些大学捐赠基金本轮牛市中之所以表现相对糟糕,并非是受这些基金固定收益部分的影响。投资级债券基准巴克莱美国综合债券指数(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2009年以来的表现好于2002-2007年期间的表现。

一些管理着数百亿美元家庭财富的大型多元化美国共同基金的业绩同样令人失望。比如,在2002-2007年的牛市中,Vanguard Wellington Fund和贝莱德环球资产配置基金(BlackRock Global Allocation Fund)的回报率接近或高于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而这两只基金2009年以来的回报率远不及标普500指数回报率。

与任何精心打理的 主动管理型基金相比,那些坚持被动型、资产配置型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却更加成功。例如,如果一个投资组合的60%为标普500指数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40%为美国投资级债券ETF,那么该组合2009年2月以来的表现就跑赢了HFRI综合对冲基金指数、五大常青藤高校捐赠基金、贝莱德环球 资产配置基金和Vanguard Wellington Fund。

低回报率的一个常规解释是,对于那些表现最佳的资产类别(例如发达国家 股市),投资者的持有量偏低。但具体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所有的股票肯定都有其对应的持有人。因此,如果这些证券的很大一部分传统持有者决定减持,那肯 定会有人增持。这些“增持者”的身份不得而知(但他们肯定赚了个盆满钵满),从而令这种低回报率的解释显得不怎么可信。

真正的原因或许隐藏在他处。第一,各国央行向金融体系注入了数目可观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最终进入了全球市场,使得传统交易模式(无论是基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与较正常时期相比效率更是大大降低。

第二,2010、2011、2013年有过几段剧烈波动的时期,即因缩减货币政策传闻而引发的所谓“缩减恐慌”(taper tantrum);最近一次剧烈波动是在今年夏天。这些“小插曲”都损害了回报率,因为它们常常刺激投资者做出不合时宜的反应。对冲基金对于市场的陡然急 转可能尤其敏感,从这几次市场混乱中吃了大亏。

最终,2008年金融恐慌后的避险情绪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回报。的确,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投资者有时会过度保守,现在说这些也只是马后炮。

低投资回报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尤其是很多资产现在似乎估价过高、即将回调,近期高收益债券市场就呈现出这一趋势。低迷的回报可能使一些投资者过度冒 险,而另一些投资者则会干脆退出市场。最终,低回报率倾向于令被动、而非积极的投资策略受益;当投资需要人为干预时,被动策略可能会存在风险。现在网上自 动化交易金融顾问似乎蒸蒸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至少在下次危机到来前是这样。

周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九年来首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朝着货币政策正常化迈出一小步;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权威人士称此举很鲁莽。如果这一举措能够帮助市场更趋理性,投资者应当庆祝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