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隋炀帝杨广对虞世基的信任日深,隋王朝的政治与经济日益崩坏。司马光评论,隋炀帝杨广的败亡,都是封德彝的所作所为造成的。我想试着从「内隐追随理论」(Implicit Followership Theory,简称IFT),来解释司马光的评论中肯吗?
追随者会揣摩讨好上意,做出不同的追随行为
所谓内隐追随理论,是指人们心目中「『有效』的追随者应该是什麽样子」的一种概念化问题,隐含着领导者(或追随者)对於追随者个人的特质和行为的期望和假设。换句话说,IFT是在解释:个人心目中「有效」或「优秀」的追随者应具备哪些条件的理论。
近来有学者认为,除了「有效」追随者的条件之外,应该也要包括「无效」追随者的标准。而且在现实中,领导者往往会拿追随者的「实际表现」和他「心目中的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给予追随者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当追随者的表现与领导者心目中对於「主动追随者」的标准相匹配或一致时,领导者就会对追随者的主动性有更高的评价。相反地,当追随者的表现与领导者心目中「主动追随者」的标准不匹配或不一致时,领导者便会对追随者的主动性有很负面的评价。
同样地,如果领导者心目中认为优秀追随者要能长袖善舞丶口才便给丶善於揣摩上意,他们就会给予老实木讷的追随者很负面的评价。因此,为了符合领导者的期望或降低与领导者的冲突,追随者就会运用策略来改变行为,像是更主动或开始揣摩上意,而这些行为又会反过来正向丶或负向地影响领导者的行为及表现。
拍马屁丶阿谀奉承的部属,是领导者的偏好造成的?
回到前述历史记载,何以虞世基敢在杨广面前,毫无根据地驳斥和指责一位忠心耿耿丶冒死前来禀报军情的官员?他又为什麽敢毫无顾忌地让他的亲朋好友公开收受贿络丶卖官卖爵?又何以封德彝胆敢破坏公文流程丶操弄赏罚的规矩?
杨广和虞世基心里可能都认为,优秀的部属应该要能揣摩上意丶阿谀奉承,为主子分担解忧,因此当两人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各为其主子分担解忧时,他们的行为应该与其主子心目中优秀追随者的标准是相匹配的,自然都可以得到主子更高的评价和信任。
试想,如果杨广和虞世基心目中优秀追随者的标准是对上不拍马屁丶不阿谀逢承丶敢於冒犯长官而提出谏言丶奉公守法丶忠於职守,封德彝可能就不会做出那麽严重的破坏体制丶谄媚奉承的行为。
因此,司马光说隋朝的国力日益衰败,是封德彝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从IFT的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是不太正确的。显然地,杨广才是主凶。
部属自行定义的追随行为,也会影响领导者的决策
从另一方面来看,领导者的绩效表现不但受个人领导力的影响,也会受到追随者的「追随力」影响。过去在学术与实务上,焦点都放在领导者身上,几乎把追随者的角色给忽略了,但事实上,追随者在领导者的领导过程中,扮演着远超过我们想像的重要角色。
追随者应有的理想行为和特质,既可以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由追随者自己来定义或决定。上述封德彝的追随表现,即使不是他想去满足虞世基或杨广的期待,封德彝仍然有可能自我定义追随者的理想行为(如揣摩上意丶谄媚奉承),以操弄或影响其主子的领导行为和决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光对於封德彝的评论,似乎也有理论上的正确性。
现代的组织,追随者的角色与影响力已愈来愈重要。无论组织绩效好或不好,单单归功或归责於幕前的领导者可能已不再正确,因为幕後可能还有影响领导者在台上表现的「导演们」,他们叫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