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设定利率上限和下限的方式控制金融系统,如今,中国可能转而采用利率走廊的操作模式。
中国央行在最近的一篇工作论文中介绍的这一新举措是政府提高金融系统市场化、使之更快响应中国需求的最新努力之一。有迹象显示,即使在中国过去一年六次降息以提振疲弱的经济增长之后,很多中资企业的借贷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中国央行实际上计划采用一个更加市场化的新基准利率取代当前起引导作用的利率,即由央行控制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防止新基准利率出现过大波动,中国央行计划为这一新基准利率设定上限和下限(合称利率走廊)。
如果能够取得成功,这种新机制将更加符合全球其他央行的做法。专家们称,由于在中国,资金和信贷长期以来一直更多由政府命令而非市场力量决定,因此如何使新机制奏效将是关键点。
过去,中国在必要时使用政府设定的利率和贷款额度将资金推入金融系统。这一机制限制了储户从银行账户获利的能力,同时使银行不能通过提供优惠价格吸引贷款客户。加上政府设定的贷款额度,这些控制措施使政府牢牢掌控着中国的金融杠杆。
但这一机制存在弊端。对利率的限制实际上让中国大型银行获得了有保障的利润率,却基本没能刺激它们向面临融资困难的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对有关部门来说,这一机制也未能提供控制信贷的最佳工具。两年前,为了抑制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中国央行采取措施吸收中国金融系统中多余的流动性,而这导致银行间利率飙升,中国央行被迫尴尬改变政策。
中国将要采用的新机制实际上是为资本成本设定了一个区间。这将让市场在决定利率处于区间中的哪个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提高透明度,并且可能鼓励银行发放更多贷款。
上周发布的由中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联合撰写的工作论文写道,利率走廊操作可以较为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降低市场利率波动。
中国已经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但是银行高管称,央行仍会告诉他们要把存款利率设定在什么水平,只是方式不那么公开了。当前的机制还缺少透明度,这提高了银行和其他机构在资金定价方面的难度。
凯 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威廉斯(Mark Williams)表示,在可供储户选择的理财产品和在线金融平台实现增长,同时影子银行系统成为可替代银行贷款的信贷选择的情况下,开发可以在整个金融 系统内部传导政策信号的工具变得更加迫切。
上周中国央行将隔夜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从此前的4.5%下调至2.75%,7天期SLF利率从5.5%下调至3.25%,同时特别提到了利率走廊。央行当时还表示,正在探索SLF利率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
由马骏等联合撰写的这篇论文指出,中国央行应将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作为走廊下限。目前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72%。那么根据这些假定,利率走廊的下限和上限分别为0.72%和2.75%。
市场利率可能仍会突破这一上限。但在利率走廊机制下,银行可以直接以上限利率从央行贷款来满足其需求。目前许多银行囤积现金是因为担心一旦系统出现流动性短缺,它们将不得不高价从其他银行拆借资金。中国央行的论文称,在利率走廊机制下,银行囤积现金的动机将减弱。
与此同时,这一机制将降低中国央行向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必要性,因为银行会自行在现金不足时借款。目前,中国央行需要采取成本高昂的操作来向市场注入资金。
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刘利刚和林慕尔(Louis Lam)在一篇研究报告中表示,相比目前单纯依赖上述公开市场操作的机制,利率走廊在稳定市场预期和降低短期波动性方面更有效。
不过,中国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SLF一般很少被使用。根据最新可获得的官方数据,自今年第一季度暂停该操作以来,截至10月底SLF未偿还额为零。中国央行只会间或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与市场利率相比,SLF此前设定的利率对银行来说太高了。
刘利刚和林慕尔指出,以利率走廊为通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未被证明在中国有效。他们还称,中国需要开发出一条能对不同期限资金定价的收益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