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将更多的经济金融资源腾挪给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经济主体

中国央行周五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宏观政策既要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加强预调微调,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过快下滑,又要注意保持定力,避免过度放水,固化甚至加剧结构性矛盾。

该篇题为“关于实际利率和债务问题讨论“的专栏文章称,从根本上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关键是要推动结构调整和改革,释放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将更多的经济金融资源腾挪给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经济主体。要坚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以下为该篇专栏的全文:

2014年下半年以来,物价运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化和结构化特征。市场上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缺口扩大、PPI持续四十多个月为负、通过PPI平减的实际利率较高等问题关注较多。

有观点认为,从生产价格指数来评估,通缩压力较大,实际利率也比较高。考虑到债务水平较高,还有可能会产生“债务-通缩”的交互作用,步入“PPI收缩—实际利率上升—负债加剧—经济进一步收缩”的循环。对这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客观、全面观察和把握,合理加以应对。

实际利率是经物价平减后的利率水平。在计算实际利率时,需要采用适合的物价指数。用PPI进行平减,计算出的实际利率水平会比较高。实际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一国价格变化的因素较多,既包括供给、需求、货币等内部变量,也包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等输入性变量。

PPI中包含诸多基础性产品,比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锌等,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时,PPI下行压力也会比较大,但这与国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关系不大。实际上这也是一些小型经济体宏观政策主要观察剔除能源价格影响之后的核心CPI的重要原因。

还有舆论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中国需求变化有关。从2015年以来的情况看,中国GDP增长总体较为平稳,对铁矿石、铝、铜、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继续增长,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幅明显,外部输入性因素对PPI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实际上,这一轮原油等价格下跌已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美国页岩气革命等供给端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属性更为明显,流动性和投机性因素的影响较以往增强,这也容易导致价格波幅加大。

此外还应看到,国内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也是导致PPI负增长的原因之一。采用PPI测算实际利率并由此评估政策松紧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假定,就是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是合理的,主要问题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而非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考虑到这些因素,货币政策应参考哪个指标来看通胀和把握实际利率水平,还值得深入研究。比较而言,用CPI或GDP平减指数来测算实际利率水平可能要更合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