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为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野心降温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王文 本文原载于10月14日《环球时报》。  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野心被夸大了。不少外国舆论都揣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立新帝国,要建立对亚欧大陆的领导权。这是巨大的误解,有演变成新版“中国威胁论”的可能。

“一带一路”的战略野心被夸大了“一带一路”的战略野心被夸大了

过去两年,我与同事们就“一带一路”议题分别去了将近20个国家、国内数十个县市调研,所在机构也举办了数十场关于“一带一路”的活动,完成了数十份报告或文章,方方面面接触的人员高达上千人。逐渐地,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感觉:“一带一路”的实际推进情况与目前研究结果、舆论报道存在着不少出入,甚至有诸多被夸大的地方。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被夸大”或叫“被夸张”:

一是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野心被夸大了。不少外国舆论都揣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立新帝国,要建立对亚欧大陆的领导权。这是巨大的误解,有演变成新版“中国威胁论”的可能。习近平主席过去两年在各个场合至少提及“一带一路”高达100次,中央成立了“一带一路”领导小组,但也只是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家联名推出“愿景与行动”方案,但目前中央的表态很谨慎,中央层面的规划还没有出台。在中央看来,“一带一路”的推进是一个漫长与渐进的学习过程。

各个部委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也在变动中,看不出有蓄谋已久的战略大野心。比如,“一带一路”正式官方英译近期发生更替,“一带一路”到底囊括多少国家,官方表态也有过几次变化,现在基本定调是只要愿意加入的,都可以算是“一带一路”国家。我曾与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先生交流,他私下也说,亚投行关键意义在于中国要掌握国际金融规则,要通过合作,向国际上学习,向世界提供中国的公共产品。这话是真诚的。如果只是想扩大中国金融和投资走出去,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量比亚投行要大几十倍。

二是对“一带一路”的风险与阻力被夸大了。国内外均有舆论对“一带一路”前景与风险表示担忧。但任何新事物都会有一些风险,尤其对投资与商业而言,风险往往与利润成正比。过去12年GDP增长最快的20个国家,全部集中在“一带一路”区域与非洲。这对有风险偏好意识的企业而言,是最有诱惑力的。当然,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也很高。

事实上,两年来,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动起来,有央企,也有民企,只要规模较大的,都针对“一带一路”做出了谋划与布局,市场化效应很明显。比如,国航过去一年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开辟了10多条航线。我刚从土耳其回来,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土耳其一家大银行,引起了当地的巨大关注;一些诸如光伏、钢铁等过剩产能类的民企“走出去”步伐相当快,大多产生了不错的利润或盈利前景。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前八个月,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48.2%。我曾统计2002-2014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失败的比例,大约20%左右,处于投资正常盈亏的概率内。

各地方政府也相当踊跃。2015年,几乎所有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一带一路”及本省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的定位与未来走向。类似“义新欧”、“渝新欧”等从中国中东部经新疆到欧洲的铁路货运班次有1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超过100个县市举办过“一带一路”的论坛,纷纷希望借“一带一路”发展本地经济。

三是中外之间就丝路建设的分歧被夸大了。目前,至少有9个国家出台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战略规划,方案不尽相同,但也并非互相抵触。“一带一路”与美国推出“新丝绸之路战略”也并非矛盾。中国希望美国能够在阿富汗经济复兴、反恐议题发挥更大作用,也非常希望美国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与项目合作。

沿线多数国家也都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土耳其专门设立“丝路大使”,专职负责与中国的对接;伊朗、巴基斯坦都有类似的职位存在,超过50个国家公开支持“一带一路”。现在,一些舆论倾向于营造国际社会遏制、围堵“一带一路”的危险氛围,好像中国到处都是敌人。这不是故意抹黑,恐怕也是杞人忧天。

以上三个悖论的存在说明,目前国内外舆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与认识仍然还是不够精细、过于泛化。不少人往往将“一带一路”视为一个风险高、经济落后的领域,而不是将它视为一支多元化、差异化的经济洼地和投资潜力股。

担心与焦虑是必要的,但多数担心是源于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一带一路”应是基于经济市场化的一种中国对外战略新倡议,尤其是对中亚、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发展议题所提供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解决方案被冠以“一带一路”的名称,未必取得了全球共识,但是这种中国式的努力与推进,却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主流的积极响应。各国多数主流社会的精英偶尔出现的批判,也并非不能通过沟通、交流与共同合作而解决。因为“一带一路”所囊括的内容是目前全球发展的新需求点、新增长点、新合作点。

认清这一点,对当下中国相当重要。从战略角度看,无论中国社会,还是国际社会,都要对“一带一路”充满信心。没有人会拒绝发展,差异只是在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强调互联互通式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采用灵活的方式,让“一带一路”所提议的发展方式与各国发展方向进行沟通与对接。

当务之急,除了加强对“一带一路”更加精细化的研究外,还应更充分地利用目前熟悉“一带一路”情况的各类人才。现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拿中国护照的中国人高达100万,许多都是熟悉当地文化、语言、投资方法、深厚人脉的难得人才。

中国相关组织部门不妨将目前推行的类似“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拓展至“一带一路”区域,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别派出真正了解当地的专门人才,甚至可以专门设立“专员”、“特使”、行业和区域协会等职,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对接。这样,相信“一带一路”的情况会有更大的改观。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近著有《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