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美之间对不同理念的推崇从而导致两国的分歧。

采访途中的一次交通小意外

《泰晤士报》刊登英国天空新闻Sky News经济事务编辑埃德•康韦(Ed Conway)文章——“从一次撞车意外看中国的未来”,讲述他在英国财相奥斯本访问上海时采访途中的一次交通小意外:他乘坐的小巴与前面一辆小车追尾。

结果,小巴司机将车停在道路中间,下车后冲着前面被撞的小私家车司机大喊大叫了20分钟。

康韦认为,这一小意外最让人震惊之处,除了小巴司机让交通瘫痪之外,还有警察来了之后也似乎站在小巴司机一边,而依据不过是他开的这辆车更大。

“观察一个国家的道路情况能让你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意想不到的了解。德国:快速、高效。意大利:混乱和不大守规矩。法国:抗议农民堵路。大家可能觉得中国的公路应该很有秩序、很受约束、很平等,符合共产主义和孔夫子的理念。实际上,(中国)道路管理却有点类似于丛林法则:在食物链上位置越高,你就越能随心所欲。”

在他看来,“最低的,当然是骑车者和行人。他们每次靠近马路,都把命攥在手中。”

作者认为,如果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公平司法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的缺失可能将有灾难性的后果。

五个截然对立的方面

这篇由《金融时报》外交事务首席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撰写的文章写道:“中美领导人不知道怎么对话。他们就像是用不同操作系统的电脑……尽管双方都强调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上周的会谈富建设性,我却有所怀疑。因为中美之间的世界观根本不同。我看到五个对立方面。”

五个截然对立的方面是:

1)循环V 线性: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兴衰更迭。而美国建国不到250年,一直都朝一个方向发展:国家更强,人民更富。如此一来美国政客们认为历史是线性朝前发展的——进步是自然规则。

2)普遍主义V 特殊主义:美国人相信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而中国认为适合中国的不一定适合世界,反之亦然。

3)意识形态V 族群性:美国建立在《独立宣言》和宪法基础上,数百万人移居美国后很快就成为美国人并拥抱这样的理念,但是移居中国却不会让自己或孩子成为中国人。

4)个人V 集体:美国领导人强调个人权利,中国领导人强调集体利益。

5)权利V 阶级:对国家的不同态度导致中美对社会凝聚力截然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