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悠美国哪是中国的对手?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江濡山

TPP何忧之有?玩忽悠,美国哪是中国的对手?现阶段,中国最大的问题和隐患在国内而不是国际,在内政而不是外交,集中心智、集合能量、集约资源把自家内部的事情办好了,一个直挺挺站起来来的国家,自然会招致敬慕,欲速则不达!

国庆节“电击”国人神经的三件事国庆节“电击”国人神经的三件事

闹心的国庆长假终于结束了,人们纷纷拖着疲惫的身子和稍显恐惧的心态,该回国的恋恋不舍地归国了;该回家的晃晃悠悠地回家了,该上班的昏昏沉沉地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稍稍回味一下,我觉得这个国庆节有三件事,深深刺激了国人高度活跃而敏感的神经细胞,以至于整个国庆节期间,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被这三件事的资讯堵住双眼。

首先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大奖。屠呦呦本人似乎很淡定,而国人却“疯了”,对现行体制、科技制度、院士政策及潜规则的声讨潮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情的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已经扇了“形式主义的科技创新体制”一个嘴巴,全民过渡的舆论“踩踏”也没有太多意义,真正需要反思和面对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到底应该如何扒掉那些故作玄虚、虚伪无度的中医界的很多混世魔王的假面具,真正用科学思维及态度对待博大精深的中医和中医药。

说实话,由于利益使然,在中医这个行当里浑水摸鱼的人实在太多了,“迷信做法+中医”、“中药制剂+偷加西药”、“忽悠祖传+秘方”、“虚伪把脉+偏方”、“特异功能(气功)+草药”、“自封名号+摆谱”、“西医治病+中药挣钱”等等“盈利模式”比比皆是,把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搞得乌烟瘴气、面目全非。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搞臭了中医中药的国际名声,而且导致相信中医的国人也越来越少。该到为中医及中药事业科学发展正本清源、升级传承的时候了。

与这一浪潮相呼应的则是奥巴马政府一直努力“孕育”的TPP呱呱坠地。此举仿佛在中国上空炸了个响雷,一下子把海内外华人的脑神经线圈炸炸短路了,火花四溅,中国政府似乎很淡定,国人却心里发毛、心慌意乱,又是一浪又一浪对中国执政党及政府的责备,从外交政策到内政策略,翻来覆去地数落好几遍。

我不是说中国现行的体制和政策坏到不需要全民责备的状态,而是认为任何责备和指责都没有意义,大可不必这么神经紧张兮兮滥发牢骚、无效责备,而是要思考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任何国家领袖、政府、财团及每个人,如何顺势而为?凡事都要看大势顺大势,现阶段全球的大势就是:以全球社会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正在改变着战后形成的全球利益格局和全球社会及生产分工,正在重新定位国家、民族、财团,乃至每人人的角色,任何强大的主权国家和任何牛逼的国际财团,都无法抵抗全球化的力量及其运动规律。

这样的力量会逐渐扒开全球社会及经济活动的所有阴暗面,会把全球贸易壁垒一层层逐渐剥掉,这是上帝的力量,不可阻挡。你是一个中国男人,与一位乌克兰女子两厢情愿结合在一起,谁能干涉?我是一家越南小企业主,与美国某个大财团两厢情愿地合法做生意,谁又能阻止得了?这是大趋势。

所以,WTO[微博]也好TPP也好,欧盟也好、东盟也好,政治家们作秀的成果,可以服务于支持率和选票,也可以暂时有效,但是改变不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前行的方向。因此,TPP何忧之有?玩忽悠,美国哪是中国的对手?现阶段,中国最大的问题和隐患在国内而不是国际,在内政而不是外交,集中心智、集合能量、集约资源把自家内部的事情办好了,一个直挺挺站起来来的国家,自然会招致敬慕,欲速则不达!

第三事就是:国情期间高速路和旅游景点暴堵,特别是自驾车出游者大部分时间是:堵在路上、闷在路上、挤在景点。特别是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全国高速路上车虫为患,仿佛世界末日降临。

我听半导体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资讯称:这个国庆节大概有7.5亿人出行旅游。我觉得发布这个信息的机构脑子进水了,七点五亿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中国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出动旅游了,这意味着整个国家发疯了;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有4-5亿左右的人口处于旅游流动状态,国家就不正常了。

因此,我的定论是,这么多的人口出动旅游,其实是一场灾难。这一现象的背后有三个需要严肃正视的问题:一是中国国民的消费心理及诉求结构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二是大旅游大消费产业如何科学规划、稳健发展?三是大规模人口出行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

总之,以上三件事所引发的资讯爆屏,至少说明:整个中国民众的心理处于极度的压抑和脆弱状态,整个国家的管理运行处于低效运行、甚至局部失效状态。

说实话,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形的恐惧似乎在慢慢逼近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有头脑清醒的国民,那就静心反思一下: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仍深陷自我改革泥潭的中国,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和机遇?中国到底在向那个又该向哪个方向前行,每个家庭每个人,到底应该怎样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政府及财团大型投资项目顾问,产业项目风险及可行性评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