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否如预期全面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放宽疫情对策,在放宽管控的第二天的12月8日,北京市的高铁站挤满游客和出差者。此前进站之际要求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取消,跨省的出行变得容易。

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产生期待。考虑到纯电动汽车(EV)销售增加,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于长达3年疫情,就业情况恶化,企业和家庭对前景的担忧仍然很强,不少观点认为经济的全面复苏需要一定时间。

中国媒体报道,中国总理李克强同一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与世界银行的行长马尔帕斯举行会谈,表示“随着优化调整措施的落实,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持续回升”。

日本野村控股旗下的野村国际(香港)指出大规模严格封控将成为过去。如果14亿人的巨大市场重启,内需将恢复。美国高盛分析称“2023年经济增长率具有0.3个百分点的上行空间”。

押注中国经济复苏,率先作出反应的是大宗商品市场。从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3个月期货来看,7日镍较前一日上涨7%,收复了3万美元/吨的关口。铜按收盘价计算创出约1个月新高。

共同点是均属于纯电动汽车大量使用的原材料。中国政府一直通过补贴支撑纯电动汽车市场。防疫放宽如果推高销售,相关材料的需求有望增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等6名著名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提出建议,认为应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高于认为只有4.4%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呼吁应结合管控放宽,提出更高的增长目标,提升企业和家庭的预期,带动经济复苏。

在世界股票市场,投资者认为疫情防控政策将很快调整,概念股率先迎来买入。机构投资者定为指标的MSCI中国A股指数自10月底的低点至12月7日上涨3成在12月8日的香港市场,恒生指数时隔2日反弹,收盘较前一日上涨3%。以澳门为基地的博彩巨头金沙中国股价一度较前一日上涨13%,创出2021年9月以来的新高。电子商务(EC)大型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等也被买入。

在日本市场,百货商场和家电量贩店等受益于访日外国人需求的股票被广泛买入。

城市新增就业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青年人失业率达到近20%,仍高居不下。显示消费者信心的指数4月恶化,目前仍处于最低水平。如果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成的个人消费持续冷却,经济的好转将变得缓慢。

疫情再次蔓延导致管控加强的风险也无法否认。美国银行预测称,“管控放宽将导致感染增加,有可能给2023年1~3月的生产和物流暂时带来混乱”。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李智雄表示,一些投资者对即使出行限制放宽,是否增加消费或重返生产一线持怀疑态度。

此外,关于影响日本等海外访日游客需求的中国人赴海外旅游,中国相关人士表示,“促进拉动内需的国内旅游处于优先位置,与外国往来的正常化仍需等待”。

支撑中国经济的海外需求也在减弱。11月美元计价出口比上年同月减少8.7%,创出在疫情初期下滑4成的2020年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由于燃料涨价等原因,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品需求增长乏力,复苏或将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