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英中关系的内外因素

英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布朗(Kerry Brown)不久前在英中贸易协会(CBBC)杂志上撰文预测2022两国关系走势时,把英中关系走势分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来看。

他一方面举出英美澳组建AUKUS、印太军事联盟以及G7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等实例指,地缘政治角力大趋势所造成的英中政治关系冷却和竞争的大走向会继续。

他也同时指出,英中两国经贸和民间关系发展则存在很多不定因素,主要因为双方都面对很多国内经济和政治难题:比如中国要推“双循环”、“共同富裕”,还有二十大人事问题;而英国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也会冲击到两国关系。

由英国议会下院一些关注中国话题的议员赞助成立的中国研究小组(CRG)的首席研究员帕米莉(Julia Pamilih)近期在接受BBC中文访问时援引小组的研究报告说,卡梅伦首相时期所称英国是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研究指出,北京在新疆和香港的强硬政策,以及其后对澳大利亚发动的贸易制裁和对英国议员的制裁等行为,在英国以及民主世界改变了民间和政界对中国的态度。

在执政保守党中国政策日益强硬同时,即使是在野工党也在近两年内逐步修正了对中国政策。随着工党拉米议员接替南迪议员出任影子外相之后,工党的中国政策也从当年的“合作共赢”时代有了重大转变。工党内部的研究文件开始也对当年布莱尔、布朗内阁与北京签署允许中国增加对英国投资,以及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等政策提出了检讨。

除工党领导层的中国政策出现明显改变之外,十多名现任工党议员参与与加入最初由保守党发起的跨国对华政策联盟(IPAC),也表现出工党内部意向的变化。 众多工党议员在英国议会有关香港、新疆、人权等多项动议案中也都采取了支持保守党同事相对强硬对中国提议的立场。

当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保守党和工党内部仍然不乏有希望以“务实”态度对待英中关系的呼声。特别是在金融和文化领域曾经或继续与中国有联系的人士,希望从某种程度上维系“政冷经热”。

这些更加希望务实的议员们还认为,英国虽然是美国的盟国,但是与欧盟一样,仍然需要在某些特定问题上保持“政策自主权”。

此外,工党左翼仍然有以前任影子财相麦克唐纳(John McDonnell)等议员组建的支持者不多的反对“新冷战”——被认为亲北京的联盟,只不过这个联盟中的成员人数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