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资六成停工港口阻塞120货轮

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5月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上海市拥有工厂的日资企业中,63%处于停工状态。主要原因是封闭造成物流网中断等。由于上海市封闭,国内外的供应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本田的铃鹿制作所(日本三重县铃鹿市)4月的产量比原计划减少5成等。

调查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内拥有工厂的54家日资制造业中,63%回答“根本没有运行”。加上开工率在3成以下的,达到91%。中国已指定与德国大众等合资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上海汽车集团及美国特斯拉等666家重点企业,推动复工,但对日资企业的扶持有限。

工厂难以复工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网中断。56%的企业回答上海市内的物流“完全无法安排”。为了防止感染扩大,运输部门只给部分企业发放了在市内通行所需要的通行证。工厂复工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及成品供货一直难以实现。

确保工厂内的住宿设施也是一大门槛。目前上海市政府不允许员工从家中移动到工厂上班,要求住在工厂内上班。工厂内没有宿舍的话,负担很重,一家日资企业表示“现实中还不具备正式复工的条件”。

上海市政府表示,截至5月4日可附带条件外出的“防范区”内的市民达到1647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大约7成。不过,实际上根据各地行政部门的判断,无法外出的市民并不少。

这次调查是4月27~30日面向位于上海市的125家主要日资企业实施的,有100家企业参与了调查。

海上集装箱船

上海实施封控管理已超过1个月时间,海上集装箱物流走向正常化之路似乎还很遥远。在上海海域无法入港、等待装卸的船舶一度最多达到约120艘,增至平时的约2倍。如果今后上海解除封控,滞留的货物将突然流动起来,预计各地港口将陷入拥堵。

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港口中位居首位,规模达到东京港的9倍以上。据集装箱船行业相关人士透露,受上海从3月底开始的封控措施的影响,截至4月20日,在上海港海域等待装卸的船舶约为120艘,10天里增加了约2成。

由于拥堵情况迅速加剧,接连出现了船舶取消停靠上海港的动向,目前滞留的船舶虽已减少至80艘,但与平时的50~70艘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熟悉海运市场行情的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松田琢磨指出“城市封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码头装卸效率和集装箱周转率恶化”。

预计措施解除后也会出现混乱。如果各厂商同时为挽回开工延迟局面而进行补救生产,就会导致商品流动量猛增。日本的商船三井董事日野岳穰警惕地表示“在上海装载的货物将涌入欧美的港口,有可能再次导致欧美港口陷入混乱”。

集装箱物流混乱的起因是全球工厂在新冠疫情扩大初期全部停产后迅速复产。2021年春季,苏伊士运河触礁事故造成集装箱船滞留,导致混乱加剧。美国零售联合会表示,此次“中国的复工复产有可能再次导致美国港口陷入混乱”。

目前集装箱船仍处于短缺状态。据法国调查公司Alphaliner的统计,截止到4月中旬,在全球总体集装箱船的运输容量中,未使用比例仅为0.7%。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初期尚有10%左右的余力,但2020年夏季以后减少至不到1%,如果去除正在修理的船舶,意味着几乎所有集装箱船都一直在运转。受俄罗斯进攻乌克兰的影响,世界各海运公司暂不停靠俄罗斯最大贸易港圣彼得堡等,面向乌克兰的运输路线也继续中断。据上海航运交易所统计,随着发往俄罗斯的货物减少,上海发往欧洲的运费比年初下滑2成,而在亚洲发往欧洲的航线上,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占5%左右。消除紧张感并不容易。

大型集装箱船企业的负责人认为“虽然担心经济恶化,但如果上海解除封控措施,运费很有可能出现逆转”。摩根士丹利MUFG证券的尾坂拓也表示“物流到处堵塞,或许难以轻易解决”。

如果没有供应余力,船舶供求将难以根据物流变动进行调整。在大型海运企业由于物流混乱而日程严重打乱的背景下,一直通过追加投入多余的集装箱船等,维持了运输服务。

由于新冠疫情前,集装箱船行情低迷,新船订单没有进展也形成影响。集装箱船企业不断增加集装箱船新订单,但船完成需要2~3年时间,因此无法消除目前的集装箱船紧缺状态。

今后全面开始的美国西海岸的劳资谈判也是影响因素。上次2014年谈判时,工会方面举行了罢工,港口的货物装卸停滞。世界集装箱船龙头企业瑞士MSC 表示“在物流如此混乱的状态下迎来劳资谈判是史无前例的,影响无法估计”。部分货主企业也纷纷提前增加美国库存。上海发往美国西海岸的运费4月底再次出现上涨。

日本银行(央行)公布的3月面向企业的服务价格指数(2015年平均值为100,速报值)为106.7,比上年同月上涨了1.3%。服务价格指数是指企业间交易服务的价格变动,其中“国际海运货物运输”同比大幅增长43.9%。除了燃料费用激增外,如果物流成本高涨长期化,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下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