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载电池市场到2035年增至26万亿日元

日本松下最早将于2023年量产纯电动汽车(EV)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新型电池被认为能将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距离比此前延长2成,从单位电池重量的续航距离来看达到世界最长水平。纯电动汽车的课题是续航距离短,但如果充电一次可行驶较远距离,将在易用性上不逊色于汽油车。纯电动汽车普及进一步加速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车载电池是占到纯电动汽车成本约3成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影响续航距离。松下投入约800亿日元,在和歌山工厂(和歌山县纪之川市)扩建厂房,引进量产设备。生产线的年产能将在今后确定,但预计达到近10吉瓦时。可供15万辆纯电动汽车使用,相当于松下整体产能的近2成。

松下健在2022年进行部分运行,掌握安全性和高效性等的技术。预计最早2023年正式启动量产。似乎还考虑在美国等地进行生产。

松下将量产的新型电池“4680”首先向美国特斯拉供货。以特斯拉的旗舰车型“ModelS”为例,充电一次的续航距离约为650公里。如果在该车型上搭载新型电池,经单纯计算,可达750公里左右。松下还在探讨向特斯拉以外供货。

松下将调整原材料和制造工序等,做到即使电池实现大型化,能量密度也不会下降。即使是松下现在生产的电池,单位重量的行驶距离也处于世界最长水平,将借助新型电池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将电池直径增至约2倍,借此将容量增至5倍。生产效率也能提高,预计单位容量的生产成本比此前产品降低1~2成。

松下在日本国内展开电池工厂设备投资的重要性突出。除了能稳定采购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降低供应链风险之外,在经济安全保障方面也将更为有利。

纯电动汽车电池的增产投资在全世界展开。最大厂商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的总投资额折合成日元达到2万亿日元。而韩国LG化学将让电池子公司上市,筹集1万亿日元左右,在美国等地展开投资。丰田也将在2030年之前向车载电池的生产和开发投资2万亿日元。

开发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宁德时代等采购电池的德国梅赛德斯·奔驰计划推进续航距离1000公里级的量产。作为新一代电池,全固态电池也受到关注,但预计实用化需要较长时间,目前锂离子电池成为开发的主轴。松下曾在纯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掌握较高份额,但LG化学和宁德时代参与了2019年投入运行的特斯拉中国工厂。松下独家向特斯拉供应电池的局面瓦解,市场份额随之下降。松下希望通过新型电池卷土重来。

车载电池是以马达驱动的纯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等配备的电池,与镍氢电池等相比,能以相同重量和体积储存更多电力的锂离子电池是主流。电极、隔离层和电解液是主要零部件,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流动实现充放电。

日本的富士经济预测称,车载电池的世界市场到2035年将达到约26万亿日元,增至2020年的8.5倍。在日本,除了松下等电池企业之外,住友金属矿山和旭化成等原材料厂商具有优势。不过近年来,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和韩国LG化学等中韩企业发挥投资实力,扩大了市场份额。与车企合作启动大规模投资的案例正在增加。

此外,新一代电池的开发也日趋活跃。全固态电池是将电解液改为固体电解质的电池,丰田和日产汽车正推进开发。容易兼顾安全性和高容量,另一方面,课题是离子穿过电极和电解质的分界线之际电阻增大等。相关人士认为,要全面在纯电动汽车上使用,“最快也要等到2020年代后半期~2030年代前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