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个阵营两个态度

最近一段时间,至少在中文媒体上,立陶宛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其原因是,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8个国家中是第一个,而在目前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中也是第一个。这意味着其外交政策有可能走向一中一台。

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很多人会奇怪,在世界形势面临大变局的时候,立陶宛这个小小的国家怎么站到了前台?要知道,立陶宛国土面积只有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300多万,大体相当于中国一个地级市的规模。

但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苏联解体时,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的就是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立陶宛被称之为战斗民族,历史上多次与俄罗斯、波兰战斗,很难征服。

立陶宛属于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应当说,在苏联时期,这三国离心离德的倾向就最明显,在苏联解体时,独立的态度也最强烈。其中,尤以立陶宛最为突出。不仅如此,在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一方面大规模拆除境内的苏联遗迹,抹去苏联的痕迹;另一方面则拒绝加入独联体,同西方尤其是美国,走得更近。

这不仅有历史积怨的原因,更有现实中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因素。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的时间较晚,对苏联那种意识形态和制度的认同度也比较低。

老欧洲与新欧洲

由立陶宛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新欧洲与老欧洲。我们说欧洲的时候,往往指的是老欧洲,但从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来说,新欧洲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个提法最早是由小布什时代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的。2003年,小布什政府要发动伊拉克战争,此举遭到美国传统盟友法国和德国的激烈反对。于是,拉姆斯菲尔德在一次讲话中把法、德、比归入了老欧洲的行列。而把愿意与美国合作的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尤其是很多当时正在申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称之为新欧洲。可见,这里的新欧洲既有加入欧盟早晚的时间上的含义,也有在与美国的关系上站队的政治态度的含义。

但在更通常的意义上,人们是把原苏联阵营之外的欧洲国家称之为老欧洲,把原属于苏联阵营或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欧洲国家称之为新欧洲。前者包括西欧的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中欧的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北欧的冰岛、法罗群岛(丹)、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南欧的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等。后者包括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

老欧洲与新欧洲的边界或区别虽然是含糊的,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确实有立场和态度上的差别。比如对接纳难民的态度上,老欧洲和新欧洲的态度迥然相异。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老欧洲白左渐成气候的同时,新欧洲与过去意识形态的切割似乎是更为彻底。这一点,如果与前面所述俄罗斯的保守主义转向结合在一起看,对于未来世界的走向也许意味深长。就此而言,尤其是由转型而来的新欧洲,在价值观上可能更接近美国,而不是老欧洲。前一段时间,在美国表示将部分撤出部署在德国的军队和核武器后,波兰主动表示愿意将其承接过去。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立陶宛这件事情值得重视,原因也就在这里。

夹缝中的老欧洲会如何选择?

当然,无论是从体量还是实力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老欧洲。就此而言,欧美之间的传统盟友关系确实在变。

最大的问题是经济互补性的逐步丧失。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欧联盟,与三条强有力的纽带是分不开的。一条是价值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冷战期间不断得到锤炼。二是以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的经济援助与协作。三是共同的安全需求以及为此所做的种种安排,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三条纽带都在松懈。在安全问题上,由于俄罗斯事实上的衰落,也由于新欧洲的缓冲,欧洲安全的压力明显减轻。这样一来,北约的重要性就大不如从前。

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虽然其框架是共同的,也是有力的,但差异日益明显化,老欧洲在向左,美国则处于拉锯状态。而且,两者在深层价值观上确有深刻的分歧。有人说,美国人来自火星,而欧洲人来自金星。美国人崇尚实力,而欧洲人正在摒弃实力,他们企望的是康德所描述的‘永久和平’。这导致了双方在重大战略与国际问题上的分歧与不同做法。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移民的问题,可能会让老欧洲受到更多的拖累,因而在国际事务中也许会更加保守和温和,更靠近康德主义。

但尽管如此,欧洲与美国价值观的基础仍然是牢固的。所以我一直说,不要刻意夸大西方盟友间的分歧,特别是在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在重返世界舞台,重构盟友阵营的意图明显。

2021年6月拜登与约翰逊签署《新大西洋宪章》。尽管这个文件很短,而且内容多是抽象理念的宣示,但如果联想到80年前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的针对德国法西斯的旧《大西洋宪章》,其意义就有点耐人寻味。接着,G7峰会召开,峰会发表的《卡比斯湾G7高峰会议联合公报》,被认为是对中国非常强硬的一个文件。G7峰会之后是北约峰会,会议文件针对中国的内容被认为是史无前例。其目的都是在修复与强固与欧洲的盟友关系。而老欧洲的主要国家,也紧随美国,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

总之,不要刻意夸大欧美之间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分歧会有,但在大的问题上,仍有一致行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