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是暂时性现象还是结构膨胀

世界正在迎来物价上涨的浪潮。新冠疫情发生至今接近2年。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迎来转折点,美国将缩减货币宽松措施。还有的国家启动加息。焦点是物价走高是供应制约导致的暂时性现象,还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对需求低迷的隐忧并未消失,根据政策的走向,也有可能打击经济。世界经济正面临困境。

10月下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型零售企业好事多(Costco Wholesale)的店铺内,卫生纸连同卖场货架一起消失。该店的男店员表示,“由于缺少运输商品的司机,进货陷入停滞”。

物资不足的情况正在世界各地发生。在力争实现经济正常化的背景下,物流和劳动力市场出现混乱,供应跟不上。

在零售网站上,也不断出现“售罄”。越是体育用品、婴儿用品和电子产品等来自亚洲的进口较多的商品,缺货情况越是突出。美国Adobe的统计显示,标注售罄的数量达到疫情前的2.7倍。

在企业活动方面,也面临罕见的交货期延长局面。IHS Markit公司调查的美国“制造业供应商交货期指数”10月为16.8。在2021年夏季以后,交货期出现过去10年里的最明显延迟。

供应方面的制约引发物价上涨。美国10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6.2%,涨幅创31年来新高。

如果是暂时性的供应因素,物价将逐渐趋于平稳。例如丰田。由于来自东南亚的零部件采购停滞,9~10月的产量同比减少3~4成。丰田计划11月恢复增产体制,12月生产80万辆。原因是该公司认为如果亚洲的疫情平息、劳动力返回工厂,供应链将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环顾世界可以发现,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正变得明显。其一是能源。全球将加快实现脱碳社会,但目前发生了仍有需求的化石燃料供应减少、出现短缺的扭曲现象。

原油期货行情徘徊在每桶80美元左右,处于7年来的高点附近。如果原油行情上涨,本来能源企业会启动增产。但是,由于担忧将来成为无法创造价值的“搁浅资产”,企业对新增开发和设备投资感到犹豫。

其中的典型就是在美国开采的页岩油。石油钻井机开工数量大幅低于原油价格走高的2014年。美国页岩企业Diamondback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CEO)Travis Stice表示,“2022年的石油产量将持平”。供求的调节阀不起作用,招致了原油和天然气的上涨。

另一个结构性因素是中美关系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正如美国排除华为技术那样,中美的技术主导权竞争将世界分割成两部分,令全球企业的采购战略出现混乱。

本田旗下涉足马达用电子零部件的三叶(Mitsuba)自2020年起,将车窗开关用马达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美国和越南。涉足发动机油封的NOK也针对防振橡胶的一部分,把面向美国供货的生产基地从中国改为泰国。

如果要在多个地点确保供采购来源,生产成本会相应增加,也会推高物价。此前中国发挥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作用、促进物价稳定的局面似乎正在改变。

中国要确保用于纯电动汽车(EV)等的锂等稀有资源。稀有资源的产地有限,也成为资源价格走高的原因之一。

疫情前的世界被指出存在经济良好而物价不上涨的“反通货膨胀”。人口增速放缓,需求的增长低于过去的高增长时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显示,2021年美国供需缺口为-0.7%,呈现需求相对于供应出现不足的状态。其他发达国家的供需缺口也为-5~2%。

如果疫情结束,有望迎来暂时性的消费扩大。不过,世界经济的基调是低通胀和低增长。如果短期的物价走高不停止、加快货币的紧缩,存在过度打击经济的风险。货币和经济政策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