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潮下各国面临的利益冲突

1年前可能谁都没有想到,在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氨燃料领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东等世界各地的生产计划在推进,日本企业也参与其中。

东京燃气前副会长、清洁燃料氨协会的代表理事村木茂表示,“30多个项目正在推进”。据悉这些项目加起来的产量将超过1000万吨。虽然存在成本这个难题,不过1年中出现的项目相当于世界贸易量的一半。同样的趋势也在氢能源领域加强。

日本企业为何涌向氢和氨能源?原因是零碳排放将推动能源转换,改变产业。与已经决出胜负的光伏发电面板和风力发电机相比,日本在氢和氨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几率更大。

日欧在氢和氨能源上存在战略差异

不过,存在日本的优势一瞬间改变的风险。那就是日本企业制造的氢和氨在国际市场的评价出现分化。

对原本无色的氢进行分类的说法丰富多彩,包括绿、蓝和灰等。其中“绿氢”指的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来制造的氢。“蓝氢”是从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提取氢,将剩下的二氧化碳埋入地下或用作工业原料。

日本推进的多是与产油国和产煤国展开合作的蓝氢和蓝氨(Blue Ammonia)的制造项目,而欧洲则重视绿色氢。

擅长能源领域的智库Technova的丸田昭辉指出,“在欧洲,氢的定位是与实现供电脱碳化的可再生能源搭配。其前提是以电力使用过程中剩余的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氢。日本源自化石燃料的蓝氢较多,需要采取战略避免被视为‘使用劣质氢的国家’”。

零碳排放是飞跃的机会,同时也是关系到新的能源主导权的竞争。

今年4月,在福岛县磐城市,世界最高效率的煤炭火力发电站启动商业运营。该发电站燃烧气化煤炭,提高了发电效率,与以往的最尖端设备相比,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减少15%。福岛县广野町也在建设相同类型的发电站。日本政府有意推动最新技术成为福岛复兴的象征。

但是,持续使用煤炭火力发电站的日本面对严厉审视。10月底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主席国英国的首相约翰逊对于发达国家在2030年之前、发展中国家在2040年之前全面淘汰煤炭火力发电站的协议显示出积极态度。日本需要做好即使是最先进的煤炭火电站也不得不退出舞台的心理准备。

欧盟还归纳了将日本具备优势的混合动力车列为禁售对象的方案。对于来自环保措施不充分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事实上关税的“碳边境调整机制”在是否违反自由贸易方面存在疑问。在欧盟不惜引发摩擦的措施的背后,存在希望使脱碳竞争对自身有利的想法。日本为了避免落后于人,只能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日本首相菅义伟4月将2030年的温室气体削减目标提高至46%,当时经济产业省官员表示“不能被动接受”。这是因为仅凭目前可预见的可再生能源引进量等的增加,明显达不到目标。日本与国际潮流保持一致步调的结果是,显示减排路线图的能源基本计划方案成为从数字出发的倒推拼凑。

浮出水面的是日本的政治、行政和政府机关之间在制定能源政策时的不协调。能源是国家存立的基础,与安全保障、企业活动和民众生活等所有领域密切相关。如今日本可能需要组建作为指挥部的能源版“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

能否保持巴黎协定的氛围?

不过,如果各国不掩饰本国的利害关系,会面临什么问题?

7月在意大利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气候与能源部长级会议未能就抑制气温上升等目标达成协议。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对增长的正当需求,要求G20各国把人均排放量削减至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总结性的主席声明中加入了印度的声明。

印度拥有13亿人口,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美国的1/9,与中国相比也仅为1/4。印度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率先享受增长的国家去限制想要在今后实现增长的国家是很奇怪的。印度的主张是一种既陈旧又新鲜的追问。

国际能源署(IEA)前署长田中伸男指出,“无法拒绝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增长的要求。涉及国民利益的国家间框架要达成妥协是很困难的。能跨越这种困难的或许是市场和消费者等超越国家的力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气温上升预测把应对气候变暖一事刻不容缓的情况摆在眼前。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框架,巴黎协定以参加国的自主措施作为前提。但是,如果发达国家借助危机感而“强加于人”,与发展中国家的裂痕可能会扩大。巴黎协定的前身《京都议定书》在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和不承担义务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失去效果。

在维护成为国际社会基础的多边主义的同时,能否保住巴黎协定的氛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或将成为受到考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