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粗钢产量世界第一

全球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冠军19年来首次易主。2020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为问鼎冠军的首家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前10中占据7席,其中很多企业通过多次国内重组,吸收了庞大的内需实现增长。另一方面,1990年日本企业曾在前10中占据4席,2020年只剩下排在第5位的日本制铁。日本企业的劣势越发明显。

粗钢指的是把铁矿石等原料溶化、调整成分之后,尚未进行轧制等加工的钢坯,是反映钢铁企业生产规模的代表性指标。

世界钢铁协会(WSA)的数据显示,宝武钢铁的产量同比增长21%。通过收购太钢集团,提升了排名,由第2升至第1。河钢集团和江苏沙钢集团上年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6位,2020年均出现上升。

中国钢铁企业此前通过重组扩大了规模,中国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也带来了利好。2020年中国的粗钢月产量3次创出单月历史新高,一直保持旺盛势头,中国企业吸收了旺盛的内需。

在中国企业之外,其他国家的钢铁企业饱受疫情折磨。2019年之前一直排在首位的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的产量下滑19%,排名退居第2。

如果算上其前身安赛乐(Arcelor)和米塔尔钢铁(Mittal Steel),这是安赛乐自2001年被批准合并成立以后首次跌落榜首位置。安赛乐于2002年正式成立。在其他企业方面,日本制铁的排名在2020年由第3位下滑至第5位。

中国当地庞大的需求和规模优势也在收益方面体现出来。从每吨粗钢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来看,宝武钢铁旗下的宝山钢铁为106.2美元。除了只有2座炼钢厂、生产效率很高的韩国浦项制铁(POSCO)以外,这已经算是很高的水平。

1990年代4家日本企业跻身前10

2020年的排行榜上几乎是中国企业在唱“独角戏”,不过日本企业也曾在前10中占据过多个席位。1990年新日本制铁(现日本制铁)位居首位,日本钢管(现JFE钢铁)位列第6,住友金属工业(现日本制铁)排名第9,川崎制铁(现JFE钢铁)位列第10,有4家日企跻身前10。

钢材被用于基础设施和汽车等广泛领域,钢铁行业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英国调查公司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日本造船业的全球份额在1984年达到顶峰,约为53%。90年代之前,日本造船业的全球份额一直保持在4~5成以上,排在世界第1。而且这个时期恰逢日本汽车在全球的销量不断上升,钢材需求十分旺盛。

2000年代欧洲企业崛起

进入2000年代后,随着90年代欧盟(EU)成立,钢铁企业开始全面展开国际重组。欧洲钢铁企业进行了整合,与日韩企业竞争激化,又遇到内需增长迟缓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势力范围发生变化。

2000年代初,卢森堡的阿贝德(Arbed)等3家欧洲企业整合,安赛乐(Arcelor)诞生。2005年,LNM集团收购美国国际钢铁集团(International Steel Group),米塔尔钢铁(Mittal Steel)诞生。2006年,当时排在世界第1的米塔尔钢铁收购了排在第2的安赛乐,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成立。

2010年排在全球粗钢产量第1的是安赛乐米塔尔,产量为9820万吨,远远超过第2的中国宝钢集团。安赛乐米塔尔可谓占有绝对优势,但当时正在掀起不同于国际重组的另一场运动。

中国崛起来自2008年雷曼危机

起因是2008年的雷曼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通过收购扩大了规模的安赛乐米塔尔被迫重组。中国政府实行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在中国国内,用于基础设施等的钢材需求扩大,为中国钢铁企业的飞跃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钢铁企业的重组。

各家中国钢铁企业一齐扩张产能,结果是2012年中国被认为拥有2亿吨过剩钢铁产能。为了处理低效率、环境负荷高的设备及企业的过剩债务,中国政府以有实力的国营企业为中心进行了国内钢铁行业重组。

典型案例是2016年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整合成立了宝武钢铁。在把太钢集团纳入旗下之前的2019年,宝武钢铁还整合了马钢集团等,不断推进整合。2021年4月,中国政府还公布了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整合计划。

现在中国的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占到世界大约6成。日本制铁的社长桥本英二表示,中国企业的动向左右着亚洲钢材及原料市场的行情,甚至“全部跟着中国的行情走”。

对于日本的钢铁企业而言,中国企业的威胁不仅是产量。很多中国企业的研发费在销售额中的占比超过2%。2020年度宝山钢铁占2.6%,河钢占2.4%。一方面,日本企业的研发费占比在2%以下。中国企业超过日本企业及韩国浦项制铁,技术实力不断提高。

针对纯电动汽车(EV)使用的部分电磁钢板,丰田承认了宝武钢铁的产品质量。在脱碳领域,研发费用的占比也在增加。

中国企业还瞄准国外市场。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钢材内需到2023年前后见顶,中国企业将出海寻找增长空间。宝武钢铁的董事长陈德荣表示,2021年是全球化元年,还考虑收购欧美企业。日本企业将如何应对?似乎也要再次大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