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注台湾-战略宗旨一直没变

日本政府要员最近频频发表关切台湾安全的言行,引起中方的不满和抗议。日本外交政策的改变,自卫队维护台海安全的动员程度,以及日本政府内部对中国态度的差异,引起各界的关注。

日本在今年3月的日美2+2会谈、4月的美日峰会、6月的七国集团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中多次提出“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政府要员也频频对台海安全表示关切,特别是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 Taro Aso)7月5日表示,中国若侵犯台湾,日本应将此视为 “存立危机事态”行使集体自卫权,与美国一起防卫台湾,遭到中国官方的强烈抗议。

中国官方媒体《环球网》7月5日直指日本执政党“核心六人”带头挑衅中国,插手台湾事务。之后,《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更在微博发文称要“消灭参战的日本自卫队”。那么,向来以擅长“平衡外交”闻名的日本,是否在对中与对台政策上有所转变呢?

国安危机导致战略清晰

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川岛真( Kawashima Shin )在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时表示,其实,对日本来说,在国际重要会议上论及“台海和平与稳定”这个议题并不敏感。

他说:“上一次将台海议题写入峰会共同声明是在52年前尼克松总统与佐藤荣作首相的峰会上。2005年,日美2+2会谈又将台海议题纳入两国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所以应该将‘台海和平稳定’看成是美日在2005年以后延续至今未变的目标,特别是日中首脑会议也会使用‘台海和平稳定’这一词。因此,对日本政府来说不一定特别有意提到台海的紧张,但是最近因为南中国海与东中国海的情势紧张,日本政府的动作也被注视。”

中国在2 月1日实施的海警法明显危及南中国海与东中国海的海上生命线,让日本备感威胁。分析人士指出,这是日本政府,特别是越来越高级别的官员近来频繁提及“台海安全”的原因。

日中台关系专家,台湾日本研究院顾问陈文甲教授认为,日本的政策已从过去的“战略模糊”转向坚定随美抗中的“战略清晰”。

他对告诉美国之音说:“麻生太郎曾任日本首相,并长期担任原首相安倍及现任菅首相的副首相与财务大臣,且为自民党内第二大派系麻生派的掌门人,更是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九大臣会议’的成员。虽然麻生在日本社群上被封为‘失言大魔王’,此次他的发言被日本主要媒体严肃看待,相信这位日本政府的二把手所说,应该已经透露日本政府长期的美中关系灵活的‘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战略模糊’,当前面临国家安全受到中国威胁的关键问题上,必会产生‘西瓜效应’(投靠强者),理所当然地需要紧靠着美国绝对优势的军事、科技与经援的撑腰。”。

自卫队能为台湾而战?

日本法政大学法学部教授福田圆( Madoka Fukuda )向美国之音表示,如果中国对台湾使用武力,日本会根据入侵的类型以及对日安全造成的影响程度,决定应该采取什样的措施。

她说:“日本安保法以前所设定在日美安保条约的运用上出动自卫队的前提是基于‘周边事态法’,但近期已经修改为基于几种不同情况,使自卫队做出必要且最低程度的军事行动。当然,如果冲绳美军基地遭到攻击,那是日本国土,问题也会属于个别自卫权,但是在日本领土以外的地区,若是造成‘存立危机事态’,也就是威胁日本生存的情况,日本也可以发动集体自卫权来配合美军的行动。只是这个‘存立危机事态’的认定范围要依据当时情形判断,如同日本官房长官加藤胜信在7月6日所言,提前决定与表态是很困难的。”

在7月6日的会议上,麻生太郎再被问及“存立危机”时并未表态。

陈文甲指出,台湾处于第一岛链的核心位置,也位于美国抗衡中国的最前沿,自然成为美日同盟围堵中国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所以,在中国崛起后美中对抗激化的近些年,美日在台海议题上由模糊的‘周边有事’转为清晰的‘直指台海’,是很自然的。他补充说,麻生太郎曾经说过,台湾海峡是石油以及许多日本出入口物资的必经之地,如果台海有变,等于构成安全保障关联法上的‘存立危机事态’, 自卫队可以在美国等国遭受攻击时,启动集体自卫权来反击。

官方轻中护台成趋势

《环球网》7月5日指出, 导致日本对中态度转变的原因与日本执政党核心逐渐形成的“鹰派团队”有关,并点名道姓称现任首相菅义伟、防卫大臣岸信夫、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自民党税制调查会长甘利明以及前首相安倍晋三为“六只鹰”,说他们频频带头挑衅中国,插嘴台湾事务,试图混淆视听。

川岛真表示,在台湾议题上,自民党外交小组委员会和国防小组委员会中表现出对台湾明显好感的政治家人数极其庞大,并不仅限于这六个人。只不过这六个人在媒体上比较常对外发言,在国际间影响力较大而已。川岛真说,深入观察自民党,就会发现许多政治家抗中或是友台的强度并不亚于这六个人,特别是对台湾表示认同和亲密感的日本议员占多数,而国会整体对中国的态度是很严厉的。
至于政界的亲中派,川岛真表示,在价值认同的议题上早已几乎没有所谓的“亲中” 政治家了。

他说: “所谓的‘亲中’政治家是表现在日中紧密的经济关系上而已,和政治家本身的政治背景有关。例如,目前大家熟悉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背后的支持者是日本观光业,而日本的观光业依赖中国的程度极大,再加上他的众议院议员的选区为对中关系密切的和歌山县,当然会比较重视中国。现在对于中国相对友善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因为背后支持的行业或者选区,与中国相关,和以前的‘日中友好派’性质有所不同。”

陈文甲也同意这个观点。他更提到认为“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 (简称”经团联”)才是最不容忽视的关键亲中派。这是一个由日本企业组成的业界团体,2002年5月由“经济团体联合会”与“日本经营者团体连盟”统合而成。

陈文甲说:“经团联与日本商工会议所、经济同友会并称为日本的

‘经济三团体’,其会长更被称为是日本的 ‘财界总理’,在日本产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成员多为大型企业,且在中国有投资,而现在日本自民党是一个由财阀支持的政党,特别是在选举时需要财团在经济上的援助,就会产生政商共伴而生的效应。如此一来,身为金主的财团就会对日本的国会议员、甚至政府在中国议题上施予一定的压力。因此日本政府在制定中国政策时,免不了受到经团连的影响。”

陈文甲强调,观察日本的官方做为不能只从政界的角度,财阀对于日本政界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日中对抗中有对话

但是,福田圆指出,日本的对中政策基本上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她说:“虽然现在因为台海等安保问题受到特别关切,感觉好像是日本对中国的政策有所转变,但从整体上来说,对中政策并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在应该有所坚持的时候明确表态而已。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在安保问题上,日本还是希望与中国透过对话来解决分歧。包括台海和平等安保议题,日本认为,最重要的是和平地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个跟拜登政府最终的目的也是吻合的。”

福田圆表示,近年日本民间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好感度都十分低,但是在国家的战略上,政府仍然抱持以对话的方式达到目的,而民间也会支持其战略,所以目前习近平以国宾身分访日的计划尚未被取消,而是延期。

陈文甲将目前的日中关系定义为“竞合”关系。他表示,日本在地缘安全问题上必须紧密联合美国来围堵中国,但在经贸发展及北韩核危机问题上又必须与中国紧密接触。因此形成了 “围堵中有接触”的竞合关系。

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他说:“反过来说,中国也看准日本是有求于中国的。因此,中国正在与日本进行密切的政治与经济合作,尤其是近期两国分别举办东京奥运和北京的冬季奥运,双方对举办奥运的基调上都是互相支持的。甚至于日本希望美国在参加东京奥运之外,也不要抵制北京的冬季奥运,让日中两国能顺利举行奥运。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经由日本在美国的‘天下围中’的围堵之下制造突破口,可以获取地缘战略空间,因此也就形成了‘对抗中有对话’的竞合关系。”

友台就是维持平衡

一方面,日本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 Nakayama Yasuhide )在6月28日的智库演说中,对美日等多国自1970年代以来所采取的“一中政策”提出质疑,并称台湾为“民主国家”。另一方面,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印太事务协调总监坎伯(Kurt Campbell)7月6日明确说明“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

对此,福田圆表示,日本基本延续“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不会改变。但是和美国一样,日本想要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内发展与台湾的关系。

她说:“日本要支持‘台海的和平与稳定’,也是维持其‘一个中国’政策的重要基础。首先,中国政府所坚持的 ‘一个中国’原则和美日等国家所说的‘一个中国’政策之间有一些重迭,但也有一些不同且各自表述的空间。也就是说,各国在不损害中国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重迭部分的范围内,依情形不断调整与发展自己的‘一个中国’政策,目前一直是如此,而我认为这样的调整会继续下去。”

针对日本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对“一个中国”政策界定的适当性提出的质疑,福田圆认为,日本政府会继续秉持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以来与中国签署的所谓“四个政治文件”的立场。然而,中山泰秀作为个人的思考,提出这个质疑是能理解的,因为1970年代和现在东亚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与台湾的状况大不相同。福田圆认为,政治的使命是在历史经过与局势变化中平衡兼顾,探寻调整最适合现状的“一个中国”政策。

川岛真指出,美国在特朗普时代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之后拜登政府没有打破这条线。日本也没有突破自己的一个中国政策。然而即使在一中政策下,日本与台湾的关系仍有需多可以加强合作的空间,包括在民主国家的共同理念上一起对应中国在日台社会进行的渗透,以及可能进行的半官方军事与经济对话。

他说:“日台可以进行在军事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安保上的对话。在安保对话上,如果台湾可以参与,在南中国海、东中国海的防卫上跟日美同盟合作,对日美台三方都有好处。在经济方面,日本可以在既定的规定之下帮助台湾加入CPTPP,或是达成日台FTA等,促进双方的实质关系。”

陈文甲强调,台湾需要耐性与理性,审时度势,才能在国际博弈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