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最后一次出巡的路上,在弥留之际,秦始皇曾写过一封遗诏,让扶苏到咸阳安排葬礼,本意应该是让扶苏即位,但他没有明说。

不料想,赵构从中作梗,将诏书截留,并成功说服了胡亥和李斯,篡改了遗诏,让胡亥成为了新任皇帝。既然胡亥成了皇帝,那么扶苏和蒙恬就是他们的大敌,赵构随即再次假传圣旨,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

史料记载“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是时,扶苏和蒙恬在边境上郡,扶苏作为监军,蒙恬手下还有三十万秦军,即便如此,扶苏收到赐死的圣旨后,还是了断了自己的性命。为何扶苏仅凭圣旨,就选择自我了断?

一、扶苏生性仁厚,唯皇命是从,不敢违背

秦朝以法家政策为主导,以严刑峻法约束官吏和百姓。秦始皇成就第一个大统一王朝,为了能让国家长盛不衰,他招揽了很多方术之士,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

到了最后,长生不老药不但没有找到,这些方术之士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求私利。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在那个刚刚完成统一的秦朝,人们可能刚刚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杀几百个人不算什么大事,而扶苏却提出反对意见。

扶苏劝谏道:“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方还有很多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效法孔子,以重刑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出现变动,希望陛下明察秋毫!”

秦始皇所杀的这些儒生,大多数应该是术士,不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儒生,况且这些人以权谋私、胡作非为,秦始皇认定他们该杀。扶苏用所谓的大义,来说服秦始皇,在秦始皇看来,扶苏太过仁慈,可能还是愚善。

为了教育儿子,让其明白战争的可怕和法家的作用,秦始皇将扶苏打发到了上郡,同蒙恬一同守卫边境。或许秦始皇有历练扶苏的目的,但其中也是在惩罚他的无知,只不过这些扶苏不一定能领悟到。

在扶苏看来,他可能已经被父皇抛弃了,跟性格有关,扶苏对秦始皇既敬重又恐惧,对皇命不敢有丝毫悖逆。得到赐死的圣旨之后,扶苏万念俱灰,结合之前的一桩桩一幕幕,认定父皇要杀他不会有错,旋即自杀身亡。

扶苏的思想比较单纯,作为守成之君,他没有秦始皇的果决和英武,面对皇命,他不敢不从。

二、蒙恬是忠臣,不会反叛

在赵构谋权篡位之时,蒙恬还有三十万军兵,而赵构只是个宦官,假若蒙恬真的有反叛之心,秦朝必定要改朝换代。蒙恬在接到赐死的圣旨后,是有所怀疑的,扶苏本应是皇位的继承人,且扶苏的职位是监军,帮助蒙恬守卫帝国的边境,同样也是手握重兵,位高权重。

在古代,兵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维护统治核心的重中之重,既然秦始皇让扶苏做监军,给予他最高级别的权力,可见秦始皇并没有抛弃他的儿子,只是想让儿子学习和历练。

扶苏或许糊涂,但蒙恬不糊涂,他认定这份诏书有假,随后劝说扶苏:“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秦始皇出巡在外,也没有立太子,让扶苏统帅重兵,可见其良苦用心。蒙恬认为其中有诈,但扶苏听不进去,直接自杀了。

如果蒙恬有异心,必定不会让扶苏自杀,他必须裹挟着扶苏一同反叛。假如这三十万秦军,对蒙恬忠心不二,那么蒙恬大可以以扶苏的名义、以清君侧的目的发动起义,直接带兵将赵高、胡亥废掉,夺回江山,之后再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赵高等人必定无力抵挡。

只不过蒙恬是秦朝的忠臣,蒙家也是武将世家,世代受到秦王恩惠,这让蒙恬从小就励志杀敌报国,对国家没有异心,哪怕朝廷真的怀疑他,他也不会起兵造反。

蒙恬的忠诚,给了赵构、胡亥机会,面对胡亥的欲加之罪,蒙恬是这么回复的“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告诉胡亥,他有反叛的实力,但他不会这样做,看在秦始皇和历代秦王的面上,他接受现在的结果,那就是死。蒙恬放弃了希望,也让秦朝陷入黑暗的深渊。

三、秦始皇或许根本不想将皇位传给扶苏

秦始皇在沙丘病危,他没有提前设立太子,而在弥留之际,他只是让扶苏到咸阳处理后事,而并没有明确说明让谁来接替帝位。

或许秦始皇没有想到赵高竟然敢篡改遗诏,秦始皇让扶苏到咸阳,话外之意就是让扶苏即位,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么为何秦始皇不直接明说接替自己的人,还要搞文字游戏?让人揣摩圣意?其次,秦始皇为何将圣旨交给了赵高,而没有直接交给使者马上送走,这都是谜团。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孩子,为何这次出巡,只带着胡亥,难道秦始皇本就有意立胡亥为继承人?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在后世我们无法理解的事,可能当时秦始皇压根也不清楚。

可能秦始皇贬扶苏到上郡,就是为了惩罚他,没有其他意思,或许秦始皇本就没有立扶苏为继承人的打算。赵高只是个宦官,虽然他掌握皇帝印信,但他哪里来的那么大胆子,篡改遗诏,而且李斯身为左丞相,为何就那么听赵高的话。

我们猜测,秦始皇本就有意立胡亥为接班人,胡亥在各方面更像秦始皇,而扶苏太过仁慈,在秦始皇看来,不是最佳的接班人选,但在这里出现了bug,就是赵高。

一方面秦始皇病情突然加重,没有时间再逐一处理后续的事宜,第二,秦始皇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将所有人的心理掌握得一清二楚,他也犯了错误,出现了纰漏。

为何扶苏要自杀,因为他清楚,这或许就是秦始皇的本意,那份诏书不是假的,而是真的。

其他的观点:

蒙恬和他一同听旨,劝说自己的好兄弟扶苏:“陛下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扶苏却哭泣着走进内室,拿出剑,最后自刎而死。

堂堂皇长子,本应是未来的九五至尊,最后却自刎而死。

自刎背后

看到扶苏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争取一下,就消极赴死,相信大家对于这样的翩翩公子的自刎,内心也有一些不甘。扶苏呀,你有好友蒙恬的陪伴,又手握三十万秦军,在这个遥远的地方足够你称王称霸了,怎么就这样放弃生命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道圣旨给他的压力。扶苏是谁?是聪明机敏的大皇子。这道圣旨传来说明了什么?皇帝不行了。父亲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不是让自己继位而是想要杀掉自己,扶苏却并没有感到诧异。我相信原因有二。

其一,扶苏是臣子,秦始皇是天子,君臣地位饱读圣人道理的扶苏不会违抗。

从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就能看出扶苏将从小所学的东西当作信仰,即使是面对父亲也不可能将那信仰破坏掉。父亲始终是君王,君王让自己三更死,自己从小的信仰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活到五更。

至于有些观点说蒙恬和他交好,说不定手中有重兵的二人可以一起反了呢?别忘了扶苏的宽厚和蒙恬的本来身份。扶苏宽厚,必定不想为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去让天下苍生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而在他眼中蒙恬再好又怎样,两人终究都是臣子,谁又强得过谁呢?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了。

生为大皇子确实会受尽荣宠,但他的母亲却是楚国贵族。楚国又怎么样呢?别忘了对秦朝虎视眈眈的西楚霸王项羽,如果扶苏继位,说不定会联合外戚将赢政老儿的江山换到他人旗下,谁敢说老狐狸秦始皇没有想过这一点?这便是他们的血缘矛盾。

同时二人之间还存在着政治矛盾。扶苏宽厚主张和平,才会大力劝谏父亲饶了焚书坑儒那些术士,而秦始皇则是法家的忠实信仰者,对待那些错误绝不容忍,甚至手段还有些残忍,很明显二者的政治主张完全不一样。

这样充满缺憾的父子关系,让扶苏觉得父亲就是想要自己死,而蒙恬让他去亲自查看真伪,他也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只能选择放弃自己这条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生命像极了一场玩笑

扶苏的一生很短暂,短暂到他其实不知道父亲真正的遗旨内容其实是让他回到咸阳成为下一任皇帝。而递交到他手上的那份圣旨是野心勃勃的胡亥和赵高伪造的。

回想扶苏这一生,早年顺风顺水过得惬意,而生命却早早被断送,就像是“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扶苏生命的最后充满了讽刺,生命的结束也像极了一场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