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未必适合今后的日本

决定安倍继任者的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在9月14日进行,官房长官菅义伟占据优势,股市也在逐步认同菅义伟政权诞生这一预期。

“当然是股价啊,愚蠢!”用美国总统选举的风格来描述菅义伟的政策,可以总结为这句话。菅义伟在演说中,以股价上涨创造了就业岗位等为依据,强调“将负起责任,继承安倍经济学”。下一任首相的最有力候选人将股价视为自己的“成绩册”,是美国股市开始下跌的情况下日本股票仍保持稳定的原因之一。 但情况不容乐观。“货币宽松→日元贬值→股价上涨”的引擎已失去以往的光辉。

外国投资者在日本股市交易中占60%,在他们看来,日本股市并没怎么上涨。如果将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提出解散众议院的2012年11月14日视为“安倍经济学行情”的起点,那么日经平均股价指数上涨2.7倍,涨幅超过美国,但以美元计算的话,涨幅降为2倍。低于美国,与德国和中国的差距也缩小。

在安倍执政的7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作为“救命装置”对多次面临不利局面的安倍起到支撑作用的是股价上涨。如果下一任日本首相想通过股价上涨来稳定政权的话,只能走捷径。“企业的股价上涨,家庭资产受益,促进消费”,这种方法并不仅仅是安倍经济学的菜单上才有。

首先是企业。当问及日本经济的弱点时,投资者十有八九会回答“生产效率低”。换言之,就是“企业的利润率低”。

卷土重来的关键在于占上市企业半数以上的“东京企业”的改革。日经NEEDS的数据显示,2019年度总部位于东京的企业的毛利率为24%,远远逊色于京都企业的33%。总市值方面,在安倍经济学股市行情中,京都企业增加到了4倍,而东京企业只有2.4倍。

我过去曾经指出东京企业利润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霞关成本”(译者注:霞关为日本中央省厅所在地),也就是应对政府的成本。典型代表就是政府机构强迫企业负担的“纸张和印章文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办公用纸(印刷用优质纸)的消耗量为每千人23吨,在调查的1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可谓“用纸大国”。

主张设立“数字厅”的菅义伟等人也以克服新冠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弱点为目标。即便如此,以投资者的目光来看,相关举措仍然不够。只有根除纸文化反映出来的企业依赖政府的风气,才能切实感受到改革。

在日本平成时代“失去的30年”里,拖累股市的是电力、银行和基建。这些行业是受规定保护、受益于公共事业的行业。政府的改革压力是有效的,前几天菅义伟一句“地方银行过多”,引发市场对银行重组的期待,使得地方银行的股价暴涨,由此就可见一斑。这三个行业因为过于依赖政府,此前一直作为与革新不沾边的行业而被市场抛弃。

其次是家庭经济。要让超过1800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流入股市等投资,必须有“摆脱通货紧缩”的宣言。尽管新冠危机导致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增强,但在8日的竞选演说中,没有一位总裁候选人表明“摆脱通货紧缩”的决心。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存钱比进行价格会下跌的投资更有利,因此资金不会流入股市等。

而且日本也没有足够的高质量金融产品让家庭购买。日本有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7年公布了主要国家人民的金融知识调查结果。

日本“分散投资”的分数低于平均值。日本人回答不出“股市投资信托比投资1只股票更安全”这样的话。但也有分析认为,“日本人对股市投资信托没有好印象,因此做出这样的回答也在情理之中”。

“野村日本股市战略基金”2000年设立之后不久筹集金额就达到1万亿日元,让日本的投资文化呈现出发展态势,但因为管理业绩低迷,赎回金额增加,如今只剩下500亿日元。金融厅刚刚提出了资产管理行业的改革政策。如果像1990年代末的“金融大变革”那样虎头蛇尾的话,将会带来麻烦。

下一任日本首相的运气不错。在世界经济从低谷向上好转的时期接过接力棒,而且美国伟大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已下定决心大量买入日本多家商社的股份。

美国股市给人以过热的感觉,而美国市场相关人士则对日本股市充满期待,认为日本政治和企业经营发生变化后,日本股市的低估值将会获得修正。美国投资杂志《巴伦》(Barrons)称“日出之地迎来了黎明”,借机介绍了大金工业、基恩士(Keyence)、牧田等龙头股。

不过,正如今年春季抛售了美国航空股所展现的那样,巴菲特的聪明之处在于,如果投资前提发生变化,将会毫不留情地抛出。那样的话,将会对所有日本股市造成沉重打击。

要想获得巴菲特的信任,还要考虑修正安倍经济学。很多相关人士都在研究的一个案例是,香港政府上世纪90年代末用救市购入的股票创建了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井然有序地出售给了投资者。很多人批评日本银行大量购买ETF导致股价扭曲,市场上对“善后”的期待逐渐高涨。

石破茂提出了“大调整”理念。如果菅义伟过于执着于继承安倍经济学,将会重蹈因厌恶变化而无法应对泡沫经济崩溃的“日本社长”的覆辙。“再见吧,安倍经济学”,市场正在期待能说出这句话的新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