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进-在日本的中国人面面观

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于去年10月在北京发布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持有“印象较好”的比例达到近年来最高的45.9%,日方这一数据同样为近年最高值,比去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15%。随着中日关系在逐步好转,加深中日国际合作和民间交往是两国民众共同的期待。日经中文网6月23日刊登的《这是中国企业去日本的理由》一文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指出日本市场壁垒虽高,今后中国企业用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打入日本市场依然指日可待。

然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少中国人认为日本社会的特殊性和封闭性造成外国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难度比较大,也使许多中国人选择去英语圈国家发展。不过仍有占出国人员1成的中国人还是投身日本,在当地生活工作或经商。他们选择留在日本的理由是什么?干净舒适的“霓虹国”是否是中国人生活和工作的乐土?笔者采访了4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在日华人,从他们的经历中得到诸多启示。

为中资企业贷款排忧解难

自从李克强总理于2018年访日后,赴日投资的中国企业日益增加,而开通日本的金融服务的审查手续比较繁琐着实让人烦恼。担任日本大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何小姐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中国企业排忧解难,最近为了给中资企业申请新冠肺炎专项贷款忙的不可开交。

来自南昌的何小姐于2011年3月接到赴日交换留学通知后不久,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原本计划去留学的同学们纷纷打了退堂鼓,而她毅然决定赴日。当笔者问起为何决定留在日本时,她说“想挑战自己”。虽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回答,笔者深知没有废寝忘食的努力难以考上一桥大学研究生院;没有东奔西走和四处碰壁的就职活动更难进入竞争激烈的日本商业银行。也许是这份坚韧,让她承受住了外国人在日本的银行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压力。

“在日本这些年没能亲身见证中国电商的崛起,也没能亲身感受支付宝和微信的力量”,略表遗憾的何小姐希望用学到的金融知识武装自己,继续为在日本的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扎根日本。笔者也期待中国品牌能早日融入日本社会,那时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会更强,在日华人干事成事的底气也更足。

笔者拜访丰田汽车旗下主力供应商时,担任法律翻译的是一名23岁的南京女孩小颜。专业知识翻译的准确且不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她在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来到日本总公司工作,这在日本大企业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经济学专业的小颜凭借第二专业的流利的日语于去年9月入职,被安排在总公司的法务部。专业不对口和兴趣不匹配都给她在日本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加上来自优秀日本员工的压力,过去的10个月中007的工作方式对于小颜来说已是常态。笔者本想问“95后”的她这么拼命为那般?当看到她手机上贴的小标签“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之后也就缄口无言了。这也让笔者对于“95后”不是“负翁”就是“月光族”的印象重新定位,或许南京人的内心更加坚毅吧!

一般来说国内文科生进入日本主流汽车企业的难度较大,但是随着日企对中国市场的深耕,培养中国员工推进在华战略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丰田汽车给了小颜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让她了解到了日本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和工匠精神,还让她切身体会到日本企业的软肋是应对中国的法律和法规。小颜在扣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后,计划在日本攻读法律学位,走法律专家路线以期将来活跃在中日制造业领域。

“我又回来了”!在筑波大学附近的中餐厅里举杯感言的程先生虽然有些激动但也看的出对久违的日本充满着感慨。今年35岁的他受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的邀请,去年辞去了美国苹果公司精英齐聚的电动汽车ICAR开发团队高级工程师的职务,来到日本担任国轩高科日本研究院的院长,开展动力电池的研发业务。

其实程先生于7年前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后入职NEC并与日产汽车共同开发“聆风(NissaLeaf)“和“风雅(Nissan Fuga)”的动力电池。由于日产汽车的电动汽车在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一直受制于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并且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和NEC合作的电池企业AESC的业绩也江河日下,最终卖身于中国企业远景集团。在业务即将被出售的大环境下人心惶惶,技术人员纷纷离职,程先生也凭借自己的实力过关斩将,顺利赴美入职苹果公司从事电池技术研发。利用熟知中日美三国电池产业的优势,程先生为苹果公司梳理构建全球电池产业链功不可没。

“利用日本电池技术资源,实现国产电池的跨越式发展是我的目标”,从程先生的言语中感到,他放弃苹果公司的优异条件毅然回到日本的目的原来是为了“追梦”。

37岁的马先生初来日本时是一名新华社驻日记者,语言不通的他在英语使用频率低的日本开展报道的难度不言而喻。3年的驻日工作结束时,马先生不仅掌握了流利的日语,而且对日本社会和企业信息如数家珍,也积累了许多当地的人脉。回想起过去的汗水和艰辛,马先生如在此时选择离开日本,难免遗憾。于是辞掉了新华社的铁饭碗,成功地进入了全球最大财经媒体彭博社日本分社,每天用英文撰稿实时报道日本汽车行业的新闻。在日本车企加大对华投资的背景下,熟悉中国车市的马先生自然也成了彭博社日本分社汽车团队中的当家小生。

原以为马先生会在彭博社安逸的生活中止步,但让笔者出乎意料的是几年后他再次职业转身,加入了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商汤科技。致力于用AI赋能传统汽车产业的商汤科技与本田汽车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这也是中日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的示范。

当笔者问起马先生为何数次放弃稳定而选择艰辛时,马先生笑着说:“人生的每一个山峰都有一道独特风景,我不过想多看几道”。言下之意是止步不前只会透支自己热情,应该不断丰富阅历。目前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一批高科技企业凭借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陆续进入日本市场。今后让中日企业实现双赢的“桥梁型”人才会成为稀缺人才,这也成为马先生要攀登的新的山峰。

截至2019年6月底,在日中国人达到101万人(大陆国籍者)。从所持签证类型来看,企业就劳者约9万人,经营管理者约1.4万人,高度人才约9千人。这个群体大多是90年代以后赴日的新华侨,他们在日本企业从事与日中经贸有关的业务或是独立创业。另外,在日中国企业协会和日本中华总商会的会员企业,以及分布在日本各地的华人企业中也聚集了许多具有日中商务经验的华人人才。

日本虽然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是社会结构已经固态化,相对于处于社会阶层形成中的中国来说机会较少。而且日本是一个让民众“人人都有小幸福”的社会,并不鼓励每个人去追求出人头地,甚至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民众把有雄心壮志者看成野心家。另外,日本公司的特点是论资排辈,职场斗争的复杂和激烈程度不亚于国内的宫斗剧。加上日本人讲究朋友圈,没有家庭背景的日本人想成为社会精英绝非易事,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日本公司脱颖而出的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百年前从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起家的老华侨到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高学历的新华侨,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谱写了百万华人在日本的奋斗史。这些数以万计的工薪族和创业者等构成了一幅在日华人的众生相,本文中登场的4位年轻人的永不止步,不畏艰辛的奋斗姿态也是在日华人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