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陷入萧条恐慌谬误可能大行其道

伴随着疫情向全球蔓延,人们被无边的恐惧包围,恐惧很快投射在经济和资本市场:美国金融市场如同脱缰的野马,三大指数的暴跌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般暴跌;中国庞大的产业链几乎停摆;随着疫情登陆欧洲,原本就深陷困境的欧盟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全世界似乎陷入社会大恐慌、经济大萧条的深渊,这像极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随后谬误登场,世界动荡不安。

『经济学中的“托克维尔悖论”』

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在压迫最深的时候爆发,恰恰相反,是在开始要改革的时候爆发的。当时的法国人民万万没有想到,大革命所释放出来的魔鬼,把整个法兰西变成了屠宰场。

同样,在经济学上也存在着这样的悖论,“明斯基时刻”的提出者,海曼·明斯基认为:“经济危机并不是在GDP下滑的时候爆发,恰恰相反,经济危机是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气氛中突然爆发的。” 而经济危机所释放出来的“恶魔”,往往比经济危机本身更可怕。而危机的发生,在一个方面将就是人们往往不能改变小毛病,后来就得了大毛病,当然系统的缺失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后的世界历史,可能是对这段话最好的说明:

1929年,美国经济已经持续繁荣了20年,10月29日,当天恰逢周二,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突如其来的天量卖单震撼了毫无准备的市场,股价开始大幅下挫,美国“柯立芝繁荣”带来的大牛市被彻底逆转,顷刻间,从纽约到伦敦,从巴黎到柏林,惊恐万状的全世界投资者惨遭屠杀,各国市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在当时,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在一片繁荣之中,经济危机突然爆发,不仅如此,危机还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乌托邦恶魔的潘多拉魔盒。

危机爆发后,所有人都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高度怀疑,认为它会不断带来经济危机,拉大贫富差距,固化社会阶层,它是富人的天堂,却是穷人的地狱!

就这样,在西方,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在大行其道,凯恩斯本人被奉为“一代宗师”;在东方,苏联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并推行计划经济,并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而相比之下,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依旧在大萧条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就在全世界迷恋“乌托邦主义”,摒弃自由市场经济的时候,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出现了:“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计划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说这话的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哈耶克,而在当时,他却被人们当成“跳梁小丑”和“资本家的走狗”。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华山论剑” 是经济学史上最著名的论战

幸运的是,真理不会被长期埋没,历史终究还是站在了哈耶克这一边,随着时间的流逝,乌托邦主义美丽的谎言逐渐被戳穿,曾经“繁荣富强”的计划经济体制渐次覆亡,苏维埃帝国和东欧卫星国走向覆灭。哈耶克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成真。

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说:“我从未崇拜过任何经济学家,但是哈耶克除外,我读过他关于乌托邦主义著作后,却感到强烈的相见恨晚,但是他仅仅预言了苏联的崩溃,却并不理解苏联为何在初期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功。”

杨小凯认为,只有深刻理解苏联成功与崩溃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吸取历史教训。

『乌托邦主义是如何走向毁灭的』

提起苏联,人们都会问: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为何在短短的69年终就彻底崩溃?答案竟然是:它崩溃的原因就是它崛起的原因!

1921年,苏俄内战刚刚结束,列宁决定实行市场经济式的新经济政策。美国商人哈默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来到了苏联并引进了西方大量先进的工业设备。

一开始,他无法想象苏联的工业落后到什么程度,工人们完全用手工操作来进行挖掘,三天才能挖出一个像样的坑道,当他从美国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动钻的时候,机械化的威力成为了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

当他发现苏联工人还在用锯子伐木时,就引进了美国最先进的电动据,几分钟就完成了之前一周才能完成的伐木工作。方圆50里的苏联人都来看热闹,想看看餐刀切奶油般的电锯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猫腻。

当他从美国引进50台拖拉机的时候,甚至引发了极大的恐慌,苏联人误以为是帝国主义的坦克入侵了。

然而,大规模的技术扩散带来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高速工业化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储蓄,在严重缺乏外国资金的情况下,工业部门开始向农业索取劳动力、粮食和原材料。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封锁造成的恶劣环境,苏联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无法向农民提供消费品来交换他们的粮食,这导致大量农民开始拒绝这样不平等的交换,工业化一度面临倒退的风险。

斯大林上台后,认为市场经济政策无法不足以支撑工业化的积累,于是开始搞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通过剥夺农民的土地和财产来支撑苏联快速工业化道路。之后,苏联凭借几个五年计划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一跃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苏联从此崛起!

但是,成功的道路上却埋下了日后灭亡的种子。

虽然集体农庄制度给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储蓄和投资,但是,农民却没有得到任何回馈,他们宁愿杀掉牲畜也不愿无偿交给农庄。尽管苏联坐拥欧洲面积最大的良田,但是农业却始终成为它的心腹大患。一个沙俄时代的粮食出口国,在苏联时代竟然沦为了一个粮食进口国。

为了缓解粮食危机,苏联开始大规模出口石油以换取外汇,并以外汇进口粮食。到70年代中后期,苏联粮食进口规模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威胁到苏联经济的稳定。

与此同时,曾经强大的工业体系也已耗尽了技术模仿所带来的发展潜力,杨小凯认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由政府设计的体制,它不是从市场竞争和参与者自愿交易的市场体系中演化而来的。所以,它根本没有自我创造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能力的能力。

一旦模仿的潜力被耗尽,被高速经济增长隐藏的各种隐患逐渐暴露出来:

1985年,石油价格出现暴跌,苏联的石油出口创汇收入随即跌入深渊,对东欧各国的援助无法持续下去,东欧各国立即陷入经济衰退并引发政治巨变。苏联数千万吨粮食进口希望瞬间化为泡影,食品的短缺加剧了民众对执政党腐败和特权的愤怒,并引发社会动荡。

与此同时,曾经倍受世人推崇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苏联的工业体系在耗尽技术红利后,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员工慵懒、产品质量极差。如果没有出口创汇以进口西方工业设备,则整个工业体系就难以为继。

最终,1991年,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帝国,在饱受内在经济病痛和政治腐败的折磨中,彻底崩溃了。

▲苏联解体标志着乌托邦主义的彻底失败

杨小凯认为,落后国家一旦用技术模仿来替代制度模仿,将会拖延现代政治制度的转型,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红利不可持续,最终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后发优势破灭的全过程

『愿杨小凯的思想不再被流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享受的技术红利越发明显,林毅夫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后发优势”:后进国家即便不模仿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可以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快速增长、后来居上。他们认为,区别于欧美道路的“中国模式”同样可以走向繁荣富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后发优势”深信不疑。他们沉浸在“盛世图景”和“大国崛起”的幻觉中,却忘记了历史、思想、制度与国运的基本逻辑。

在一片赞歌声中,杨小凯率先质疑,如果仅靠模仿技术就能富强,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拯救满清,计划经济为何没能使得苏联赢得冷战?

2002年,杨小凯在一场学术演讲中“不合时宜”地认为,不改革政治制度,私产没有保障,技术带来的增长只会助长政府的机会主义。长此以往,官企依托特权与民争利、破坏契约精神,蚕食社会活力,最终让国家堕入深渊!这不是优势,而是诅咒!在当时,杨小凯的观点根本无人问津……

当下的中国,我们身处其中,冷暖自知。人们在焦虑、迷茫之际,才逐渐想起杨小凯20年前那振聋发聩的警醒。或许,杨小凯注定是孤独的,这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成为时代的不幸。

·走进杨小凯的思想世界·

本文主要内容编选自杨小凯刚出版不久的“杨小凯学术文库”,《发展经济学》一书相关章节。今天,伴随着越来越剧烈的经济下行,焦虑和恐惧,正像病毒一样蔓延:穷人和富人,都缺乏安全感;民众和精英,都失去方向感;社会道德失范,底线屡屡被洞穿;整个世界似乎也陷入了癫狂……

是时候重新审视思想、制度与国运的基本逻辑了。如果危机已经无可避免,那么,重温哈耶克、杨小凯等先知的思想和世纪预言,却可以让我们在危机面前保持清醒,看的更长远一些,熬过漫漫寒冬。因此,我们向您再次推荐《杨小凯学术文库》(九卷本)。

作为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生前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了多部重量级中英文专著。但因特殊原因,杨小凯的多数著作早已绝版,他的思想,随着他的英年早逝也逐渐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