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首先想起的是2009年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造成的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为了显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实施了4万亿财政政策解救中国经济,也解救了世界经济。当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匹斯堡G20峰会宣布这项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时,与会的外国元首都纷纷赞扬中国领袖的英明和果断。当然这项政策的实施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时过境迁人类面对当下的疫情,一方面要控制疫情进一步恶化,同时又要防止经济大面积滑坡,都说一心不能二用,但现在各国的政治领袖不得不一心二用。
3月上旬各国央行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金融政策,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给商业银行投放巨额资金,也就是量化宽松政策。但是,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疫情,金融政策其实不起作用。首先10年前的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息政策已经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要知道,无论央行给商业银行发放多少流动性,在危机没有过去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都不会冒风险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最经不起大风大浪的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银行规避风险也是理所当然。
3月下旬以后,各国政府似乎认识到金融刺激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开始考虑实施财政政策。教科书上的传统财政政策通常是减税和财政公共投资。可是疫情肆虐,凯恩斯式的财政投资政策也是远水不解近渴。于是乎就有高人建议直接给家庭发钱来刺激需求。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疫情没有过,政府发钱,可老百姓有可能失业、降薪,他们会去消费吗?当然政府发钱,作为普罗大众当然高兴。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发钱,将来是要还的。谁来还?政府本身没有钱,最后还是要老百姓来还。每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人出馊主意,所谓用直升飞机撒钱。
固然中央银行掌握着印钞机器,但那是央行的负债,如果哪个政府胆敢用直升飞机撒钱,那接下来的一幕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是割老百姓的韭菜。所以,老话说的好,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不可能出在鸡身上。至少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直接发钱刺激经济应该有节制。
对于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仅创造GDP(附加价值),而且创造就业机会。如果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了,那就像句老话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只要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企业贷款必须有担保,可是中小企业通常没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担保。大型国有企业有政府担保,但中小民营企业没有那个福分。
在日本有中小企业信用保障机构,这个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难的问题。中国文化历来重视老大,忽视老二老三。这些年中国政府的政策明确规定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既然政策向大型国有企业倾斜,那中小民营企业自然面临困境。加上疫情,我相信不仅仅是服务行业,从事制造业的中小民营企业也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好在负责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员没有像美国官员和政治家那样头脑发热,到目前为止巨额撒钱政策没有出台,也不应该出台。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清楚看到中国社会的短板,看病难。所以如果有钱的话,不是直接撒,而是应该多建几十所几百所医院。中国的社保缺口极大,有钱的话,应该尽量用来填补社保的缺口。
治理社会和治理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不能靠口号,危机下喊口号有点像走夜路吹口哨,不解决问题。整天喊口号,唱高调的“专家”不把实际的问题说出来,结果是误导政策的制定。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贫富分化大,又是双轨制的国家,问题极其复杂,只做表面文章不解决问题,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重要的是搞清楚问题所在,分轻重缓急,制定全套政策,各个击破。所以说疫情是考验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智慧的试金石。